任弼时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原名任培国,字二南,湖南湘阴(今属汨罗市)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组织家,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出生于湖南湘阴(今属汨罗市)。1915年,11岁的任弼时考入长沙第一师范附设高小部读书。高小毕业以后,先后进入明德中学长郡中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内忧外患之下湖南学子奋起响应以各种形式抗议帝国主义,入学不到半年年仅15岁的任弼时和同学们走上街头贩卖国货、抵制日货,还通过写传单、表演话剧、画漫画、唱歌等方式宣传爱国反帝思想。
1920年,任弼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5月,在上海求学的任弼时决定远赴莫斯科探求革命的真理。1921年8月,任弼时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这里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极大地开拓了革命视野,并于1922年冬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投身革命
任弼时回国后,即刻走马上任,担任江浙皖团区委委员,并被指定为团中央宣传委员会编辑部的编辑员,负责编辑《中国青年》和向《团刊》《平民之友》等刊物提供稿件,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时任共青团中央代理总书记的任弼时,在号召全国青年以实际行动投身运动的同时,又在《中国青年》第81期上发表的《上海五卅惨案及中国青年的责任》一文中,明确倡导建立国际反帝统一战线。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大屠杀,中共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出现危机时,任弼时代表团中央起草了一份《政治意见书》,于1927年6、7月间三次致书陈独秀,建议改变政策,却被陈独秀严厉拒绝。大革命失败后,“左”倾冒险主义滋长。任弼时于1927年8月7日出席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积极主张土地革命,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1927年9月间,任弼时暂停临时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催办的长沙暴动,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
安徽历险
1928年9月,任弼时受中共中央委派赴安徽省巡视党的工作,不幸被捕。同年,经组织营救出狱。1929年8月,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暂由任弼时代理。11月,在上海第二次被捕,在狱中遭受电刑拷打,坚贞不屈,后被营救出狱,留中共中央机关工作。
苏区工作
1930年1月至3月,任弼时多次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常委会议。4月至10月,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9月,兼任武汉市委书记。1931年1月7日,出席中共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3月,任弼时与王稼祥、顾作霖等作为中央代表来到中央苏区到达江西瑞金,参与筹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第一次会议,当选为执行委员。12月,任中央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及党校校长。
1932年7月21日,周恩来以中共苏区中央局代表身份到信丰前线工作,中央局书记由任弼时代理,与邓发顾作霖一起坚持后方工作。10月上旬,出席在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即宁都会议)。1933年5月中旬,由于博古等认为任弼时执行进攻路线不彻底,工作“不合手”,任弼时被免去中共苏区中央局组织部长职务,调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偕夫人陈琮英赴湘赣苏区,约6月上旬抵达中共湘赣省委所在地永新县城。12月,接替蔡会文兼任湘赣军区政治委员。
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突破重围从湘赣苏区西征,10月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在贵州会师,组成红二、红六军团。两支部队来自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惯、风格。但在任弼时等人的领导下,两支部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后来凝聚成了红军的主力部队红二方面军。1935年9月,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带走红四方面军部队南下,反对中央北上计划。1936年7月,任弼时率领红二、六军团在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任弼时明确指出:我们唯一的道路是北上与中央会合。面对张国焘的不断拉拢,任弼时坚决抵制分裂计划,还和红四方面军将领分析党和红军团结的重要性,分析中央北上计划的重要性,使得张国焘的企图日渐孤立,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共同北上。
抗战期间
全国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战前线,任弼时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抗战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回到延安后,受中央委托主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6月11日,与王稼祥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会议讨论任弼时的报告并作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中共代表报告的决议案》。1939年,先后在《真理报》《共产国际》杂志发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等文,指导工作人员将毛泽东的《论新阶段》译成俄文,在《共产国际》杂志刊登此文。
1940年3月,回到延安,参加书记处的工作。1941年3月,先后4次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时局和“七大”筹备工作、中央有关出版报刊发行工作,以及增强党性工作。任弼时均有重要发言。9月,任弼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42年4月,出席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会议通过经毛泽东修改的《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批准各系统成立的领导整风委员会;决定中央职工委关于晋东南根据地职工运动的指示,交任弼时、邓发修改后发出。10月,代表中共中央驻会指导召开中共西北中央局高级干部会议,历时八十一天。任弼时主持开幕式,并在七、八、九日作《关于几个问题的意见》的长篇演讲。1943年3月与毛泽东刘少奇组成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解放战争
1946年后,任弼时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南北,参与中央重大决策。在西柏坡简陋的农村指挥所里,任弼时协助毛泽东等指挥了三大战役。1947年春,拖着病体与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并担任中央支队司令员。行军每到一处,都要亲自安排住房,布置警卫,组织物资供应,还参与决策研究。时称是中央队伍中身体最差的一人,又是最忙的一人。1948年春,中央进入河北西柏坡。任弼时的血压很高,心律又严重不齐,却仍时时支撑着协助周恩来工作,协调各战略区的物资调配和后勤支援。1949年3月,随中央进入北京,主持召开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与世长辞
1949年12月上旬,任弼时抵达莫斯科,住进克里姆林宫医院治疗,此次赴莫,任弼时只带了医生刘佳武和秘书朱子奇。1950年5月底,任弼时从苏联返回中国。医生本打算让其再静养一段时间方可适量地参加一些工作,但工作惯了的任弼时怎么也躺不住。6月25日,任弼时在听广播时获悉了朝鲜发生内战的消息后,便赶紧给毛泽东及中央书记处写信,要求恢复部分工作。毛泽东同傅连暲医生通了电话,详细询问了任弼时的病情。经中央商议,毛泽东特批示,同意弼时意见,试做工作,每日不超过四小时,主管组织部和青委。
恢复工作不久,任弼时便把自己的病情抛到了脑后,先是把工作时间增加到5小时,后又要求医生把工作时间增加到8小时,而实际上一投入工作就全神贯注,往往工作在8小时以上。由于过度疲劳,病情恶化,1950年10月25日凌晨,突发脑出血,27日中午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1951年7月18日,任弼时的安葬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父亲任裕道(1870年-1924年),又名思度、扬烈,字振声。清末设蒙学“时中馆”,在乡间教学。后毕业于湘阴师范速成班,与其堂叔任岱云共同创办“求志学堂”。1896年与陈氏结婚,次年陈氏丧,后续弦朱宜。母亲朱宜(1877年-1938年),长沙人。以父亲教书的收入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另有每年约三十担租谷的族田。
长兄任培植,号大刚,早夭。大妹任培月(1907年-1948年),1927年参加革命,曾赴苏联学习,1948年病故于湖南。二妹任培星(1911年-1936年),1931年参加革命,在上海中共中央宣传部秘密印刷厂工作,1936年病故。三妹任培辰(1917年-1995年),一直在家乡生活,1995年病故。
家庭生活
任弼时夫人为陈琮英,湖南长沙东乡胡家坪人,生于1902年1月16日,比任弼时年长两岁。由于两家世代交好,陈琮英自幼就与任家结成娃娃亲,来到湘阴县塘家桥(今属汨罗)任氏新屋,做任培国(任弼时的学名)的童养媳。任弼时此时在乡间上学读书,二人青梅竹马。1926年春,党组织派人把陈琮英从长沙接到上海,与任弼时正式举行婚礼。2003年,陈琮英逝世,享年101岁。
任弼时与夫人陈琮英一共育有9个孩子,最后留下4个孩子,大女儿为任远志,二女儿为任远征,三女儿为任远芳,一名儿子为任远远
人物轶事
中央机关的同志说起任弼时,都认为其一向正派公道,在原则上从不让步。一次,江青买了些不该买的东西要求报销,并耍泼大吵大闹。任弼时支持管财务的同志坚决顶住,江青在闹到掀翻了桌子,最后由识大体的毛岸英过来收拾了房间。毛泽东得知后,对任弼时的这种态度表示赞同。江青却长期怀恨在心,直到“文革”期间还对任弼时的家属进行迫害。
成就贡献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大革命时期,曾连任两届团中央总书记,担任党中央领导后,又长期分管青年工作,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任弼时为青年团的建设与发展,包括广大团员干部的教育训练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任弼时指出,要进行反对自由主义、官僚主义、军阀主义倾向以及贪污腐化的斗争,就必须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武器。从延安整风开始,任弼时始终强调自我批评对每个党员的重要性,并经常性地开展自我批评,为党内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作出了表率。
任弼时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大革命时期,任弼时受党的派遣,专门从事青年团工作。他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倾注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探讨青年政治教育问题,并借鉴苏联教育青年的经验,强调要把共产主义教育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1925年前后,他以《中国青年》为阵地,围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先后发表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什么》、《苏俄与青年》、《李卜克内西》、《列宁与青年》等文章,并组织创办“平民学校”,亲自讲授共产主义ABC,对青年群众系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1934年10月,任弼时红二军团政委。从创建人民军队的实践中得出经验,着手巩固政治委员制度,健全政治工作机关,加强对连队支部工作的领导,在部队中建立了经常的健全的系统政治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度取消政治委员制度,部队中出现了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敏锐地感到,这种倾向违背人民军队的宗旨,危及部队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加强部队教育,扭转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一方面积极推动八路军打破国民党限制,重新恢复政治制度。不久,党中央及时从编制名称上取消了政训处,恢复了政治机构和政治工作制度。
人物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由于共产国际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和党内教条主义盛行,导致中国革命遭受过重大损失。任弼时保持清醒头脑,多次抵制和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地对待具体问题,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1928年末,任弼时作为中央巡视员到安徽接头时被捕。敌人审讯时,受到头顶窑块、膝跪铁链和“老虎凳”等酷刑,宁死不屈,后因党组织营救,三个月后获释。1929年末,任弼时在上海主持江苏省委工作时,又被租界当局逮捕。乘巡捕不注意,吞掉了身上的文件。外国警探使用电刑,在其背上烙出两个拳头大的窟窿,仍坚不吐实。任弼时在与党内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与诸多同志一道坚持革命原则,勇敢捍卫真理。
任弼时的革命一生,也是与自身疾病作斗争的一生。两次被捕入狱并遭酷刑,身体受到极大摧残,加之日夜劳累,以至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硬化等多种疾病。长征时,担任红二方面军政委,年仅30出头,但指战员从外貌看多以为已有50岁。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意志,克服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兢兢业业地投入到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之中。其严令部队推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告诫大家一定要维护群众利益,一草一木也不能侵犯。
延安时期,任弼时相继担任中央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书记处书记,参与中央所有的重要决策,主管中央的行政工作,还分管中央组织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及西北局等工作。尽职尽责,处理问题缜密周到,对待同志和蔼可亲,被亲切地称为“党内的老妈妈”。在陕北杨家沟村,任弼时领导的中央纵队密切联系群众,帮助群众种地、买牲口,发现群众有困难,及时协调解决。
任弼时生活上勤俭节约,反对任何特殊化。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下,任弼时的生活水准与战士无异。进入北平后,虽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艰苦朴素的本色始终不变。任弼时长期超负荷地工作,身体状况越来越差。1950年10月25日,突发脑溢血,于27日不幸逝世,实现了为革命事业走到生命最后一步的夙愿。
主要作品
任弼时1925年-1950年间的主要著作47篇。大部分为国共合作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著述。其中,关于青年运动,有《怎样布尔什维克化》、《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等,提出青年团是先进青年群众性的组织,要在党的领导之下发挥青年团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的工作要适合青年特点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有《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反对宗派主义》、《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等,系统地阐述了党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建设问题,在党内产生很大影响。关于军队建设,有《红二军团当前的建设任务》、《红二、六军团从湘鄂边到康东北长征经过》等,明确指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应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提高指战员的素质。关于根据地建设及经济建设,有《时局的发展和边区的任务》、《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解放区经济建设和财政金融贸易的基本方针》等,系统地阐明了革命的目的是为着建设,在战争时期必须同时注意经济建设的观点,指出有了巩固的根据地,有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就应把经济建设作为根据地建设的中心任务。关于土地改革,有《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和《对晋绥土改整党工作的意见》等,提出并阐明党的正确的土改路线和整党原则,对各个解放区都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物纪念
纪念展馆
任弼时纪念馆占地面积169亩,馆舍面积近2万平米,由任弼时生平业绩陈列馆、任弼时故居、铜像广场和文物馆组成。
任弼时生平业绩陈列馆于2004年建成开放,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2200平方米,纪念馆的建筑风格与故居遥相呼应,白墙,青瓦,集庄严、朴素、美观于一体。2014年在任弼时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对任弼时生平业绩进行了提质改版,馆内的《任弼时生平业绩》陈列分为《序厅》和《立志献身革命》、《走上中央领导岗位》、《率红二、六军团长征》、《进入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参与缔造新中国》,尾声《骆驼精神永励后人》七个部份,采用图文、实物、蜡像、雕塑以及高科技声、光、电、多媒体、电视、电影等综合技术,生动地再现了任弼时同志的忧国忧民、追求真理、脚踏实地、不辞重负的骆驼精神和为革命事业不息奋斗、光辉灿烂的一生。任弼时纪念馆文物馆位于故居和陈列馆之间,建成于2014年3月,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会务接待为一体的多功能展馆,建筑面积1361.2平米。任弼时铜像广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广场正中央的任弼时铜像通高7.1米,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程允贤设计铸造,右手拄拐杖、左手挎风衣,正昂首向人们走来,这寓意任弼时同志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整个广场雄伟开阔,是纪念活动的主要场所。
任弼时纪念馆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1978年4月,任弼时故居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4月30日新建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4月,在任弼时同志诞辰110周年前夕,纪念馆经大规模改造提质后重新对外开放。
人物故居
任弼时故居,位于湖南省汨罗市南唐家桥新屋里。故居建于清末,面向西偏北,为三间三进两偏屋的南方农村建筑,共有房屋31间,占地面积1204平方米。
西、南两侧与民房紧连,北、西两侧有土坯围墙,围墙内,大门前有半圆形池塘。故居为青瓦顶三合土地面,墙壁下部用青砖,上部为土坯。中、上进4间正房和偏屋窗户采用回纹窗格和透雕人物、花鸟图案。现故居内保存和陈列有任弼时生前使用过的珍贵文物146件。
1958年设专人管理故居,现由任弼时故居管理处管理。2016年12月武警湖南总队岳阳支队将其确立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纪念邮票
中国原邮电部发行了《任弼时同志诞生八十周年(第一组)》纪念邮票。1984年12月15日,《任弼时同志诞生八十周年(第二组)》纪念邮票发行,一共三幅图。第一幅描绘的是任弼时同志在长征途中;第二幅描绘的是任弼时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三幅描绘的是任弼时同志在中共中央及人民解放军总部迁来北平的检阅式上。这套邮票各图的全张均为50枚。
纪念活动
1994年4月30日,任弼时90周年诞辰纪念日。为了缅怀弼时同志的伟大功绩,中共岳阳市委于1994年4月19~20日在弼时同志的家乡汨罗市隆重举行纪念会,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杨正午、中共岳阳市委书记罗桂求、中共汩罗市委书记葛送培先后在纪念会上讲话。
2021年4月30日上午,岳阳市委、市政府举行向任弼时同志铜像敬献花篮仪式,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117周年。
2024年4月28日,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相关作品
人物评价
任弼时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蔡奇 评)
任弼时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心血。他以坚强的革命意志、高尚的思想品格、真挚的为民情怀,诠释了一位模范共产党员的崇高风范,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的丰功伟绩,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史册上;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刘云山 评)
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叶剑英 评)
任弼时是向内发展的,即在自己身上多下工夫,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修养。(贺龙 评)
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青年报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9: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