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辛亥志士,最终为反对袁世凯而捐躯,事迹可歌可泣。他叫任鸿年,
任鸿隽的胞弟。1913年春,任鸿年赴天津会晤革命党人,分析形势。后到杭州与
雷铁崖相叙。吴玉章此时奔走京沪间,联络党人,策动反袁。闻讯后,也至杭州。一起纵论局势,尤其是革命党人对袁氏当国看法不一,分歧很深。悲愤的任鸿年,痛感时局险恶,决心以死唤醒国民,更希望革命党人消除分歧,一致反袁。 6月30日,留下绝命书,在杭州烟霞洞投井殉国,极为壮烈,年仅二十四岁。在绝命书中,任鸿年指斥袁世凯“其心侈于秦政,而才不过石敬瑭”、“无赖行径,自固禄位”,“用财如泥沙,而不顾民膏之馨;抵押尽地利,而不顾国本之倾”,发展到“政府专为盗贼,睚眦杀人”。呼吁革命同志不再纷争,“无避艰危,发起革命”。绝命书最后有言:“呜呼,天之生我,逢此不辰。上不足方屈子沉江,下不足比鲁连蹈海,余死时年二十四,少于前者,躬遇祸乱之将更长久,此则天地之不仁也。 ”遗体第二天即被发现,由吴玉章等料理后事,安葬在白云庵内。
雷铁崖撰碑文,
章太炎书碑碣。
人物生平
任鸿年,字季彭,别字百一,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出生于四川垫江。家学深厚,自小随父习古文诗词,继入学堂,攻读英文科学,后执教成都。 1908年初,
任鸿隽赴日本留学不久,任鸿年亦前往求学,同时立即加入
中国同盟会,筹谋四川革命。1911年4月,革命党人策动广州
黄花岗起义,生活本不宽裕的任鸿年典当衣服集资捐助。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任鸿年随兄一同回国参加革命。在该年5月,清政府借铁路国有名义,将已由民间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又将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财团。这卖国行为,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民众的强烈不满,各地抗议声起,罢市罢课,四川甚至组成保路同志军武装对抗。刚回国的任鸿年参与以
陈英士为首的同盟会中部总会发动起义,光复上海外,还与革命党人,以“协助军政府驱除鞑虏,建立共和民国,平均人权”为宗旨,12月8日在上海发动旅沪川人,组织蜀军(又称“蜀汉军”),任秘书,声援四川保路斗争。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该军归临时政府直属领导。任鸿年同时还被
孙中山委为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评议部部长。3月,任鸿年随蜀军赴四川,对促成四川独立起到极大作用。后又主持重庆的革命报刊《新中华报》。
革命并不顺利,袁世凯篡权复辟,镇压革命党人,
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先后遇害,形势严峻,任鸿年心忧如焚。他在日本时,与川籍中国同盟会会员吴玉章(解放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雷铁崖(昭性)感情甚笃。当年
雷铁崖为避清政府通缉,曾在杭州西湖白云庵为僧。南京政府成立时,吴玉章、
雷铁崖亦同被孙中山委为总统府秘书。袁世凯篡权后,
雷铁崖看清其本质,又从北京潜回白云庵。 1913年春,任鸿年赴天津会晤革命党人,分析形势。后到杭州与
雷铁崖相叙。吴玉章此时奔走京沪间,联络党人,策动反袁。闻讯后,也至杭州。一起纵论局势,尤其是革命党人对袁氏当国看法不一,分歧很深。悲愤的任鸿年,痛感时局险恶,决心以死来唤醒国民,更希望革命党人消除分歧,一致反袁。6月30日,留下绝命书,在杭州烟霞洞投井殉国,极为壮烈。年仅二十四岁。在绝命书中,任鸿年指斥
袁世凯“其心侈于秦政,而才不过石敬瑭”、“无赖行径,自固禄位”,“用财如泥沙,而不顾民膏之馨;抵押尽地利,而不顾国本之倾”,发展到“政府专为盗贼,睚眦杀人”。呼吁革命同志不再纷争,“无避艰危,发起革命”。绝命书最后有言:“呜呼,天之生我,逢此不辰。上不足方屈子沉江,下不足比鲁连蹈海,余死时年二十四,少于前者,躬遇祸乱之将更长久,此则天地之不仁也。 ”遗体第二天即被发现,由吴玉章等料理后事,葬白云庵内。
雷铁崖撰碑文,章太炎书碑碣。任鸿年投井后,多种报刊为报道及时而出版“号外”表示悼念。 7月3日,吴玉章写信给已在美国留学的
任鸿隽,详述任鸿年去世经过,说“现在时局,早有心人无不愤恨,愿拼一死,与此当道之豺狼一决雌雄”。 7月10日,经吴玉章等之手的《任鸿年绝命书》见诸报端。 12日,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爆发。是日,李烈钧率军占领江西九江湖口炮台,宣布江西独立。孙中山知悉后,促令南京、上海等地急起响应。 15日
黄兴从上海赶赴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宣布南京独立;17日
柏文蔚任安徽讨袁军总司令,宣布安徽独立;16日
陈英士被推为驻沪讨袁军总司令,18日与广东分别宣布上海、广东独立。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袁武装革命。此时,吴玉章赶往南京,参加南京独立。旋又赴上海,筹措天津与上海的密电办法,深得
陈英士的赞赏,此事与任鸿年3月赴天津打基础有关。任鸿年效仿
屈原、
鲁连而死,对“
二次革命”的发生起到鼓动作用是无疑的。
任鸿年在弟兄中排行第四。大哥任鸿熙(伯光)、二哥任鸿泽(仲侠)、三哥
任鸿隽(叔永)。任鸿熙、任鸿泽在两个弟弟的影响下,也积极为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可以说,任家四兄弟为
辛亥革命都做出了值得一书的贡献。 1914年3月,为纪念任鸿年去世一周年,
任鸿隽将这位亡弟的书信、诗词加以整理,辑成《百一斋诗文集》、《鹡鸰风雨集》,附有几位兄长及胡适、
杨杏佛等人的多首悼诗。
人物轶事
任鸿年(1889—1913),字季彭,别字百一。他是任氏四兄弟(任氏四杰)中的老幺。清光绪三十年(1904),任鸿年和三哥
任鸿隽一起从垫江到重庆,入重庆府中学堂读书。
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在成都府中学堂教书,并资助其三哥
任鸿隽东渡日本深造。期间,革命党人
卞小吾在清政府狱中遭折磨而被害,他气愤不已,猛烈抨击清政府的残酷迫害。成都府衙欲抓捕他,他便亡命天涯,辗转到了上海,在川人帮助下,于1908年初赴日本,并加入
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革命党人准备在广州发动黄花岗之役,他知悉后立刻变卖自己一切可变现钞的物品书籍来筹集军费。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和三哥
任鸿隽一起归国,在沪川人商议成立蜀军时,他任蜀军秘书,马上奔赴武昌前线和北洋军队作战。当孙中山在南京就任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任鸿年也被聘任
总统府秘书,由于他个性豪爽壮烈,被
孙中山和同仁们亲切称呼之“巴县任”。受孙中山之托,任鸿年撰写《建国方略》。1912年3月,任鸿年随蜀军回四川,仍任秘书,并任
中国国民党重庆评议部部长。4月,南京临时政府解散,他担任重庆《新中华报》主笔,继续鼓吹共和。特别是对袁世凯篡权,使他对时局产生困惑,因其三哥
任鸿隽出国留学寻求救国之路,也使他决心再次出国求学的梦想。民国二年(1913)初,天津同盟会机关报《民意报》邀他主笔时政。3月,他路经上海北上时,恰逢袁世凯派刺客暗杀
宋教仁,忧愤不已。到了天津,他马上和在津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会晤,分析形势。当得知在日本结识的好友、中国同盟会会员
雷铁崖潜在杭州白云庵,那里已是南方革命党人的一个重要据点,于是他赶到杭州,与
雷铁崖相叙;而中国同盟会会员吴玉章往返京沪,秘密联络革命同志,闻讯后也到杭州,三人纵论形势,痛感革命低潮。因此,任鸿年曾两次欲以死抗争,唤醒国人奋起反袁,但因《建国方略》尚未完稿,于是他也在西湖边深山处觅屋,著书益勤,苦长言不足。
当《建国方略》中“最近之四川”一章写就,他终于完成了孙中山的革命嘱托,平静地走到(杭州)烟霞洞翁家山顶的老龙井(葛洪井),将眼镜、手杖、绝命书等放在井旁,从容投井,那是1913年6月30日凌晨。遗体第二天被发现,其二哥任鸿泽从重庆赶至杭州,与韩砺生、
雷铁崖等会同,着手料理后事,7月22日,葬於白云庵渠旁,
雷铁崖撰碑文,章太炎书碑碣。任鸿年以死抗争反袁世凯保卫共和的斗争起了作用,其二哥任鸿泽出资将任鸿年的遗稿《百一斋诗文集》、《鹡鸰风雨集》整理印刷。
缅怀先贤
胡适与
任鸿隽是早年留学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校友,他们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科技救国的杂志—《科学》,堪称危难兴邦,心系家国,情同手足。
任鸿隽与其弟任鸿年及其好友吴玉章先生,都是辛亥革命时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的秘书官。在那风雨如晦、如火如荼的年代,亦是同志加兄弟矣。
公元1914年7月7日,胡适因
任鸿隽(字叔永)之弟投井身亡、报国捐躯,写下了一生少有的排律长诗—
吊叔永季弟任鸿年
叔永至性人,能作至性语。
脊令风雨声,使我心愁苦。
我不识季贤,焉能和君诗。
颇有伤心语,试为君陈之。
叔世多哀英,危国少生望。
此为恒人言,非吾辈所尚。
奈何贤哲人,平昔志高抗。
一朝受挫折,神气遽沮丧?
下士自放弃,朱楼醉春酿。
上士羞独醒,一死谢诸妄。
三闾逮季贤,苦志都可谅。
其愚亦莫及,感此意惨怆……
“三闾逮季贤,苦志都可谅”。胡适将国之奇士任鸿年与
屈原并列,寄予了哀思与崇敬。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的挽歌,乃至于章太炎先生为逝者撰写的碑碣,或许能唤起我们对辞世已届百周年的任鸿年先贤的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