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洞,别名老虎洞、地藏洞,是池州市青阳县的景点,在摩室岭百岁宫东北。
由来
传说
明朝时王家坟曾出现一只虎,上了亭子桥,右转弯钻进地洞。附近农民闻讯后,纷纷用砖石向洞里投掷,瞬时乱石堆积,将洞口塞满,使老虎不能出来。大家又在洞口处建了一座小庙。从此,人们就称此处为“伏虎洞”。
旧
国营砖瓦厂的厂址,过去叫王家坟,亦名花园地。坟前原有假山、水池、石台、石凳等。这里悬崖峻岭、松涛之声不绝,东望天柱峰、五老峰、仙女峰、罗汉峰等常出没于云雾间。晨曦之下磨盘峰轮廓形似卧佛。
冶父八景之一
伏虎洞,位于
冶父山巅西南,距伏虎寺不足百米,
石阶路上侧。沿高数尺,深不满丈,游客须弯腰方能入内。据《冶父山志》载,伏虎禅师当年开山建刹时,曾与住此洞的老虎栖息一起形影不离。有诗为证:“古迹山深虎迹通,法幢人静夜灯红,支床睡破劳生梦,不信因缘为远公。”当地民间传,患有腰痛者,进山入洞采附近山竹,截成竹节支撑洞壁,腰疼即愈。伏虎洞前坡极陡,
洞口朝阳,若逢西南风,风灌洞声若虎啸,音传数里,古称“虎洞吟风”,是冶父八景又一
景观。
九华山伏虎洞
九华山地处中国安徽池州,风景奇秀为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
地藏菩萨应化之地。地藏菩萨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悲悯众生受生死苦之心无比深切。海内外佛门弟子及信士无不以朝九华为愿。九华山志中对伏虎洞有许多记载,这里曾建有伏虎寺。
历史回顾
金乔觉地藏自新罗国(属今韩国)来九华山、在唐至德年初(西元756年前后)之前的廿三年之间在山洞宴坐修行,传说这些山洞就有伏虎洞。此后的千余年来不断地有高僧于伏虎洞中宴坐参修。五代时(907一960)有伏虎禅师能伏猛虎、在九华山建有道场。明宏治年间有异僧于伏虎洞中修行,坐卧松毛、以野果为食,后人称他为松毛僧人。宏治十四年(1501)、名儒王阳明曾履险前往访他。
王阳明到时松毛僧人正熟睡,先生坐抚其足,有倾、惊醒曰:路险何得至此。因论最上乘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
秀才。 过了些年再至,松毛僧人已离去。故王阳明在游九华化成寺诗中有“会心人远”之叹。明代进士吴同春于万历已卯年(I579)游九华,至摩空岭观
伏虎洞,陪同的九华僧人告之、数年前有僧坐此洞内六年不出,虎亦不入洞。清康熙年间名僧洞庵禅师以虎为卫、于伏虎洞旁结茅而居二十余年至康熙丁未年(1667)玉林国师亲往请师外出募建丛林,开工之夕、时值盛夏而满山松树偏凝甘露,
神人应兆,该寺就名甘露寺。后来俟了大众事,洞安仍归伏虎洞。
乾隆年初(1736前后)云月禅师在伏虎洞南侧凿石建庵、为今伏虎寺。乾隆五十八年(1793)所立云月禅师塔、记师为伏虎洞正宗第三十四世,可见这里建有道场是很旱的。嘉庆年间隆山和尚居伏虎洞苦志清修二十余年,传说有大蟒为伴,后值祇树庵(今祇园寺)倾颓,隆山和尚被请往往持,弘扬法道。
道光二十一年(1841)法师圆寂前自知时至,嘱众“严持戒律、毋负余志”后端坐而逝,时年八十四岁。隆山和尚肉身供于只园寺、咸丰年间寺毁于太平军战乱,而
隆山肉身独存。故有“先有伏虎洞,后有祇园寺,再有甘露寺”之说。伏虎寺为九华山
甘露寺、祇园寺、华天寺、
西竺寺的祖庭。
伏虎洞
光绪年间大根和尚募资重建伏虎寺。清代有许多描写伏虎寺的诗,其中
潘耒诗:“径险从猿挂、崖危旧虎巢、半龛留客梦、一饭试山肴。石势翻风旆、峰棱叠卦爻,应知习定者、不受一尘淆”最有代表。一九二八年蒋维乔在《九华山纪游》中记叙了伏虎寺及附近景色。可借伏虎寺后来被毁。但还有些僧人和信士对伏虎寺至今记忆犹新。如今只可见到云月禅师于伏虎洞前凿石堆砌的寺基平台、昔日的殿堂地面仍然黑亮。伏虎洞的洞门上楹联为“伏虎降龙地、仙洞名山场”,洞深约六米,洞内供有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洞旁悬崖边有一塔葬老虎遗骨,也许就是洞安禅师那老虎待者的。 寺旁有积水池可集雨水供饮用,池旁崖壁上镌有康熙御书“龙虎泉”。寺后山崖陡削,上有题刻“
别有天地”。洞上方约二十米为岭脊,有巨石突起名鹰石、若苍鹰翘首,其顶盖宽平故又名棋盘石。石畔有松、顶园如盖,石根镌有“松顶蒲团、云根石室”。伏虎洞附近还有云月禅师塔等多处祖师塔。伏虎洞地处险崖又缺水、无法种菜,这里的祖师和僧人只能清修,甚之不火食。但这裹境界清幽、类地藏梵修初地,难怪祖师们在此建道场。
巨大变化
九华山自一九七八年对外开放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县政府的关心下,通过僧俗大众的努力己发生巨大变化。九华山佛国得到全面恢复,丛林古刹面貌一新、被废寺、庵、精舍和茅蓬大多重建。而且高僧辈出,分身地藏应化接连出现肉身菩萨。 值
国运昌盛、名山兴旺之际,有大净老师太发宏愿自筹资金重修伏虎寺。九华山佛教协会、九华山管理处民族宗教事务局及城建局认为伏虎寺为九华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原寺于文革期间折毁,属于落实政策的问题,于一九九九年批准了恢复伏虎寺的工程。师太为曹洞宗近代高僧慈明和尚的弟子(慈明肉身现供于九华肉身殿)。师太自一九八一年于伏虎洞置座清修十八年。一九八二年师太外出受具足戒期间有人欲进老虎洞修行、被巨蟒赶出。过了几年这位僧人见师太居洞泰然,深为敬佩,才讲出此事。一九九八年有位新加坡信士来朝九华,见伏虎洞内常年极为潮湿、年近古稀的师太清修艰苦深为感动,捐资于洞外傍崖立柱另建一小舍请师太居住。
相关景点
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住持道静募化在岩前建寺,初名“石室岩精舍”;崇宁五年(1106年),为了纪念妙应祖师开山功德,朝廷赐额更名“
妙应寺”。元至正九年(1349年),遭受火灾,翌年住持道泰重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遭火患,寺宇夷为平地,厥后遗址尽被灌木林莽所覆盖。隆庆三年(1569年)冬,里中进士陈经邦为母卜葬于岩下,夜宿临时搭盖的茅舍,忽闻虎啸于舍外,翌日命人寻至虎穴,以火焚之,草木树林随之焚尽,古刹基址显露无遗。陈经邦登岩观眺,发现此处风光秀丽,感慨不已,迨其官至礼部尚书之时,有感于妙应祖师庇佑,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倡议大兴土木,重建佛殿,并在寺后建造北极玄天上帝殿,以取水制火(北方属水),从而开了此山佛、仙同居之先河。后又陆续增建大士殿、祖师殿、八仙阁、山门和香积寮等,恢复古刹旧观。陈经邦退休之后还在山上建造别墅,课子读书。他为石室岩撰写的碑记至今尚存。明清奕代,几经重修,并增建“凌云别殿”。最后一次修葺则在晚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邑人进士刘尚文为记。尔后乃为城中梅峰寺下院,几十年间,盛衰更迭。20世纪80年代由达山法师主持石室岩各项工作。90年代妙敬法师率众全面重建。 伏虎洞
石室岩风光宜人,文物丰富。岩前一片参天古树,郁郁葱葱,相映成趣,把山门环境营造得更加深邃、清幽。史载北宋之时便有“石浮屠五级,今圮”。明代在石塔旧址上重建现存的七层方形砖塔,中留通孔,人称“
天井”。每层原有的木构回栏式塔檐虽因年久脱落无存,然其无檐砖塔古朴庄严的形象,却也富有独特的立图案感。寺后伏虎岩遗址之上有一块巨石,宛若巨舌从山腰向前吐出伸向岩顶,俗称龙舌石。石上
古榕盘根错节,绿荫蔽天,周围还有海印洞、空观石、卓锡泉、虎源等诸胜景。而被古人列为“莆阳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室藏烟”(亦称“石室松烟”),更是妇孺皆知的石室岩独特景观。历代文人高士留下不少描绘此一奇观的诗词佳句。此外,岩北1公里许的智泉寺和弥陀精舍,旧时乃为石室岩下院,景象亦佳。
际逢世纪之交,石室岩寺后漫山茂林草木间,又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怪石群。这些怪石有的各与物象惟妙惟肖,有的各似某动物而栩栩如生。经请十多位本地方家文人上山考察,他们依其形态初步立名的怪石便有:禅床石、仰天龟、海狮望月、伏虎石、倒挂金钟、
木鱼石、拓荒牛、独眼双珠、毗卢帽、合掌帽、试剑石、海豚搁浅12处,加上石松洞穴,曲径通幽,畸形怪树等计数十处之多。这些怪石景象的发现,显然为石室岩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和自然
景观内涵。
摩崖石刻
武夷山伏虎岩是摩崖石刻荟萃地点之一走进叔圭精舍石坊门,端见一巨石高十数米,形似蹲虎,故名伏虎岩。伏虎岩是武夷山摩崖石刻荟萃地点之一,17幅岩刻星罗棋布于伏虎岩西南、西、南三个方向,有题名纪游、有题诗纪胜,朝代跨宋、元、明、清四朝。朝向西方的主要岩刻有明代卸任兵部右侍郎
陈省清朝闽西名儒童能灵抒发理学思想的七律一首。岩的南向有陈省门人、崇安县令梁鹏题刻的“司马泉”。伏虎岩东南麓有一层面岩洞,呈弓形,弦长15米,高5米。洞口两侧各有一株古藤,枝繁叶茂遮蔽洞口。洞下奔泻一股清泉,名为司马泉。
石室岩
又称
伏虎岩。位于城区西郊二公里处的山上。山上有多处石洞,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相传为古人穴居之所。唐代妙应禅师在此建寺,传说出入常跨两只驯虎,故名。明成化年间(约1470年)寺颓。明万历五年(1577年)陈经邦重建。沿着百余级石阶蜿蜒而上,两边松石夹峙如墙,摩崖题刻点缀其间。路旁有篆体“伏虎岩”。由此拾级而上,即刻便到“石室岩精舍”。其南侧有一座
玉皇殿,前有一对透雕龙盘八仙石柱。寺后耸立着一座七层四角形砖塔,奇峭古朴,别具丰采。寺旁有块巨石,突兀于群岩之上,长约2丈,形似舌头,人称“龙舌石”;石下有洞穴,其上有古榕盘石而生,枝繁叶茂,苍劲挺拔。树下有乘风亭。
春天的早晨和黄昏,石室岩常有云雾飘浮于奇岩怪石、丛林灌木之间,翠峰碧树,烟云缭绕,时隐时现,真个是“绿树迷离古刹前,缥缈云山深莫辨”。故有“
石室藏烟”之胜景,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石室岩附近还有仙迹、虎源、卓锡泉、曲水池、涅般木台、海印石、天仙庵等诸景。
伏虎寺
伏虎寺位于安徽省庐江县城东10华里冶父山巅,自唐敕赐孝慈伏虎禅师开山,历经兵燹,寺宇几度重修,巍然独存。主殿无量殿,坐西向东,无木梁柱,皆砖石拱成,四壁无窗,上覆琉璃瓦,依险偎崖,故又名“无梁殿”。殿中央供奉一尊金质真武祖师像,珍藏印度玉佛一尊,台胞净空法师赠送
《大正新修大藏经》一套,十六开绸面烫金精装书一百册。其附属建筑古迹有文昌阁、北山楼、望江楼、玉佛楼、大观亭、竹林精舍等。登望江楼,远眺巢湖、长江,近览庐城新貌,黄陂湖风光。1984年12月30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下发皖政(147)号文件,伏虎寺被列为省级重点寺观;1987年被
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当代著名词学家
宛敏灏,书法家、诗人陈怀为重修无量殿起草撰书了《碑记》。无量殿石额“绛节高处”四字乃明御史卢谦题,其长子卢观书。山门匾额“伏虎寺”为已故中国佛教会会长
赵朴初亲题。1995年,伏虎寺住持释妙山法师,圆寂四年,肉身不腐,依然双腿盘坐如生,衣衫整洁,肤色白净,肌肉富有弹性,似在闭目养神。这是江淮流域寺观中出现的第一尊肉身和尚,继我省
九华山双溪寺大兴和尚、钟亭慈明和尚两尊肉身之后的第三尊肉身,现已装金供奉,传为佛教界奇闻,吸引着八方香客游人前来伏虎寺瞻仰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