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汉语词汇。拼音:huì zhàn 战争双方主力或战区主力间的作战。也指战争双方主力的
决战。会战一词含义随着战争实践和
军事学术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中国
古代兵书《孙子·虚实篇》中就有“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的论述。那时会战系指在预期的时间、地点同敌军相会并交战。此后,会战也指会聚己方军队同敌军进行规模较大的作战行动。
汉语词汇
释义
(1) [meet for a decisive battle;launch a mass compaingn]∶两军各集结强大主力,以一决胜负的战役
(2) [join in a battle;launch a mass compaign]∶集中有关力量,突击完成某项任务
会战海河工地
出处
例句
1. 敌对双方主力在一定地区和时间内进行的决战。
《
战国策·韩策一》:“ 山 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 秦 人捐甲徒裎以趋敌。”
《
史记·项羽本纪》:“ 汉 之二年冬,
项羽 遂北至 城阳 , 田荣 亦将兵会战。”
宋叶适《庐州钱公墓志铭》:“如是,则谁肯出力会战於
要害之地耶。”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二回》:近闻皇叔与曹操会战,必知彼
虚实:
敢问操军约有几何。
2.集中有关力量,突击完成某项任务。
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十九章:“只要把党的方针政策,向全体党员和全乡农民讲清楚,一场改变落后面貌的大会战,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起来。”
李瑛《
一月的哀思》诗:“你刚听完一个工地会战的汇报,又问起灾区每户人家的油盐柴米。”
3.军事学术语世界各国对会战的解释不尽相同。
苏联认为会战是指交战双方重兵集团在极重要的方向或战区为获得战争(战局)的战略性胜利而同时或先后所实施的一系列进攻战役和
防御战役。美国认为会战是指两军具有相当规模的武装力量之间的一次冲突。中国人民解放军很少使用“会战”一词,只在解放战争后期,有时将在主要战略方向或战区进行的重大战役称为会战。
中国会战
桂南会战
1939年11月,日本侵略军第21军司令官
安藤利吉为截断中国广西与越南的国际交通线,开辟
海军航空兵对滇越铁路(昆明至
河内铁路)、
滇缅公路作战基地,指挥第5
师团和台湾混成旅团共3万余人,在海军协助下,于15日在钦州湾登陆,突破中国守军
防御阵地,中日
桂南会战开始。24日,日军攻占南宁。随后,日军以一部南下攻占龙州及镇南关;另一部北上攻占高峰隘、
昆仑关。中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桂林行营主任
白崇禧为收复南宁,恢复桂越国际交通线,指挥第四战区主力分三路反攻南宁:北路军为第38集团军共4个师,从思陇向昆仑关进攻;东路军为第26集团军共4个师,袭扰邕江南岸日军吸破坏邕钦路,阻止日军增援;西路军为第16集团军共4个师,向高峰隘进攻,并阻击南宁出援之日军;预备队为第99军(欠1个师)。12月18日,北路军向昆仑关发起总攻。第5军军长
杜聿明以荣誉第1师从昆仑关正面发起总攻,以新编第22师向五塘、六塘攻击,迂回昆仑关侧后,19日,西路军向高峰隘、四塘、新圩、
吴圩等地进攻;东路军向钦州、小董、大塘等地攻击,以配合北路军作战。北路军战至31日,歼灭日军4000余人,收复昆仑关。1940年1月上旬,日军由粤北抽调第18师团和近卫混成旅团增援桂南,28日发起进攻,至2月3日,先后攻占
宾阳、
昆仑关,随后收缩兵力于南宁附近。中国军队发起反击,于2月14日再次夺回昆仑关,并进至五塘等地。日军固守南宁外围,在四塘、高峰隘、蒲庙之线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会战亦告结束。
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 (日军称
湘赣会战),指1939年9月14至10月7日, 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军进行的
防御战役。会战历时20余天,日军未能达成事先计划的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任务,战役结果反而重新激起了中国军队反攻的勇气和信心。
第二次长沙会战(日本战史为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7日至10月6日 ,日本第11军以打击中国第九战区军队发动的一场战役,结果中国4个精锐军被击溃。
太原会战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
抗日战争中,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
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
防御战役。
南口张家口战役后,
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独立混成第1旅团一部共1500余人于1937年9月13日占领
山西大同,立即以一部向
丰镇(今属内蒙古)进攻,主力向
雁北地区进攻。日军第5师团从河北
宣化、新保安西下,连陷广灵、
灵丘、浑源等晋东北城镇。9月下旬,日军统帅部命
板垣征四郎率第5
师团及
察哈尔派遣兵团主力共5万余人进攻山西内长城防线,企图向太原城发展进攻。中国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
阎锡山指挥所部退守内长城的平型关、
雁门关、
神池一线。以第6集团军总司令
杨爱源为右地区总司令,指挥3个军防守平型关东西一线;以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为左地区总司令,指挥4个军防守雁门关东西一线;以第71、第72师为预备军,位于繁峙;令第18集团军(八路军)
朱德总司令以第115、第120、第129师分别驰援平型关、雁门关、五台山配合作战。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坦克战,参战
装甲部队坦克超过5000辆,空军部队参战飞机也超过了2000架。
主帅
日期: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3日
指挥官:(苏方)
苏联元帅G·K·朱可夫,苏联元帅
华西列夫斯基态势
1943年初,
苏军在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乘胜进攻,收复大量失地,但德军在溃败的同时,南方
集团军群司令
曼施坦因元帅也开始计划向苏军反扑。他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军深入,苏军在不断进攻中,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趁机完成了兵力的集结。2月19日,曼施坦因指挥刚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向顿涅茨河和
第聂伯河之间的苏联
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至3月2日,西南方面军遭到了重创,其第5集团军遭到了毁灭,3月6日,德军开始向
哈尔科夫进攻,3月14日,苏军被迫放弃一个月前刚刚攻占的哈尔科夫,后撤至
库尔斯克南面的
奥博扬地区,为防止战线的彻底崩溃,苏
最高统帅部把第1坦克集团军从列宁格勒南调,此外第21和第64集团军也被从
斯大林格勒调至这些方向,此后,战线趋于稳定。
曼施坦因的这次反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在其北部,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
奥廖尔一带。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
集团军群控制了
别尔哥罗德地区。在突出部内的是
苏联中央方面军和
沃罗涅日方面军。苏德双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将展开。
备战
德国:堡垒计划
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使得德军又充满了信心,
曼斯坦因希望通过一次主动进攻来歼灭
苏军。突出部的
库尔斯克地区很自然的成为他的首选目标。因为这个突出部犹如一个拳头从苏军的战线中延伸出来,其正面长约250英里,而底部却不到70英里,曼斯坦因计划通过一次南北两翼协调的钳形攻击,合围并歼灭整个突出部内的
苏军重兵集团。并且这次战役的成功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加。
曼斯坦因的计划得到了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元帅和陆军总部参谋长
蔡茨勒上将的支持,但也遭到第9集团军司令
莫德尔上将和
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的反对。反对是有理由的,1943年春,德国在东线坦克损失巨大。而且作为主力的3号、4号坦克已被证明不是
苏联T34坦克的对手,而新一代5号
豹式坦克和6号
虎式坦克,月产量分别只有50辆和25辆,数量上与苏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古德里安认为对
库尔斯克的进攻将使坦克遭受很大损失,他的改编装甲兵的计划也将破产。
希特勒对此也犹豫不决,他曾对古德里安说“自从我开始考虑这次进攻,我一直心情不好”。但最终希特勒还是决定采纳
曼斯坦因的计划,他于4月15日发布第6号作战命令,决定德军以中央
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发动一个
钳形攻势以摧毁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军队。作战代号为“堡垒”。
“堡垒”作战按计划应于5月4日发动,但由于这年雨季结束的较晚以及德军准备上的不足,作战计划不得不一再延期。在5月份的一次讨论“堡垒”计划的会议上,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带来了一叠航空照片,这些照片显示了
苏军在德军计划的进攻路线上,已经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莫德尔认为进攻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了,苏军已经恢复了元气,“堡垒”计划应该放弃。
希特勒再次显示出犹豫,但在克鲁格、
蔡茨勒和
曼斯坦因等的坚持下以及对于“
闪电战”的自信,“堡垒”作战最终被确定在7月5日发动。
德军兵力及部署
中央
集团军群所属的
莫德尔上将的第9集团军在
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该集团军共有21个德国师和3个匈牙利师,33.5万人,其中有6个
坦克师,共有590辆坦克,424门火炮。
在突出部的中部是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9.6万人,他们在这个攻势中,将起辅助作用,主要任务是保持突出部南北的德军间的联系。
在突出部南部是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包括霍特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第52步兵军、第48
装甲军和第2党卫装甲军共22.4万人,925辆坦克,704门火炮;右翼的肯普夫集群,拥有10个师,12.6万人,344辆坦克和25门火炮。
此外,还有约20个师部署在上述各突击集团的翼侧。第4、第6航空队的航空兵负责支援陆军。这样德军的进攻总兵力达到90余万人,火炮和
迫击炮约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辆,飞机2050架。德军为这次进攻还投入了大量新式兵器包括“虎”式、
“豹”式坦克“
突击虎”式和“斐迪南”火炮以及“胡蜂”“黄鼠狼”等自行火炮,以及“福克沃尔夫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129”式攻击机。
苏联的计划
当
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为“堡垒”计划争吵不休的时候,
苏军也在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大将主张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以打乱德军的进攻准备并夺回在
哈尔科夫战役中失去的战略主动权,斯大林本人也倾向于这一方案,而
朱可夫、
华西列夫斯基等则认为苏军应先保持防御状态,以坚强的防御消耗掉
德军进攻能量,摧毁其装甲兵力,然后再发动反攻。此时,根据前线的侦查和间谍情报都预示德军将对
库尔斯克突出部的
苏军展开大规模进攻,在4月12日的会议上,斯大林被说服,采纳了朱可夫的计划。于是苏军开始在库尔斯克转入了积极的防御准备。
在前沿阵地,苏军精心地设计他们的防御,构筑了数道防线,防御纵深超过100英里,整个防御体系由大量互相紧密配合的战壕、铁丝网、反坦克火力点和反坦克沟壕以及雷区组成,在德军最可能的进攻方向上,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
苏军兵力及部署
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正对着德中央
集团军群方向的是
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
方面军,包括第70、第13、第48、第60、第65集团军以及第2坦克集团军,总兵力达71.1万人,1.1万门大炮和
迫击炮,1,78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由于
苏军认为强大的德中央集团军群会担当此次德军的主攻,苏军在这个方向的力量也是最强的,朱可夫元帅也亲自在此坐镇指挥。
在
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面对德南方集团军群的是
瓦图京的
沃罗涅日方面军,下辖第6、第7近卫集团军、第40、第38、第69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以及步兵第35军,总兵力62.5万人,8,718门大炮和迫击炮,1,70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中央
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后方是
科涅夫的
草原方面军,它的任务是当前方两个方面军形势吃紧时,向它们提供增援,而一旦库尔斯克防线被德军突破,它将成为最后一道防线,而当
苏军转入反攻时,它将提供新鲜的兵力。该方面军辖近卫第4、第5集团军、第27、第47、第53集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近卫第3、第5、第7骑兵军、近卫第4坦克军、近卫第1、第3机械化军。总兵力为57.3万人,8,510门大炮和
迫击炮,1,63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就本次战役战备而言,库尔斯克战役比以往任何一次大规模反攻战役的准备都好,在莫斯科会战时,苏军只有17个兵力不多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参加,没有坦克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时,参战部队增加到1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和几个坦克军;而在库尔斯克战役时,共有22个强大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5个坦克集团军和6个
空军集团军以及大量远程
航空兵部队参加。
苏军三个
方面军对德国第9和第2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在兵力上占2.4比1的优势,在坦克上占1.9比1的优势,防御纵深达250-300公里,另外还可以得到空军第1、第2、第5、第15、第16、第17集团军共约2900架飞机支援。在兵力构成上,
炮兵团首次超过了步兵团,比例为1.5:1,在威胁最大的中央方面军第13集团军的正面,每英里防御正面可以得到148门火炮支援,远远超过了德军为发动进攻而拼凑的数目。此外,索科罗夫斯基的
西方方面军、波波夫的
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及
西南方面军的第57集团军和第2坦克军也被部署到了
库尔斯克地区,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
在军工方面,到了1943年,搬迁到远东的苏联军火工业终于开始达到并超过战前水平,同时英美等西方的援助也开始大量抵达。
交火
一个个被认为德军可能发动进攻的日子都平安地渡过了,两个月来前线显得十分平静,时间到了7月4日夜,在突出部南部的苏联近卫第6集团军捕获了德军第168步兵师的一个士兵,他供认德军即将在第二天开始进攻,7月5日凌晨,在突出部北部的苏
第13集团军俘虏了一个德国第6步兵师的中士,他也供认德军将在几小时之后发动进攻。为了打乱
德军进攻步骤,朱可夫于5日2时20分下达向德军阵地实施了炮火
反准备的命令,
库尔斯克会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进攻
南线:
苏军的炮击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造成很大损失,虽然比原计划推迟了3个小时。而德南方
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根据预定计划发动进攻,在损失36辆坦克后,德军艰难的越过了苏军的反坦克雷区,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的防线,面对德军3个师的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难以低挡被迫后退,
瓦图京于是把
方面军预备队调了过来,以期能把德军挡在第二道防线外。但不幸的是德军还是于6日在苏军第二道防线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并强渡了佩纳河。
由于德军的进攻比预计的要猛烈的多,瓦图京被迫取消了原定于7月6日的反攻,而将计划用于反攻的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分坦克布置在防线后方以支援步兵进行防守,部分坦克布置在侧翼打击德军。这一天,
德国空军出击了超过1000架次,完全压制住了苏联空军。经过一天激战,双方都受到了很大损失。
在6日傍晚,瓦图京向
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增援,后者在得到
最高统帅部的同意后,立即把
草原方面军第5近卫集团军的第2和第10坦克军353辆坦克调往
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时
瓦图京接到斯大林亲自打来的电话,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在
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的突破。在7日的战斗中,德军只向前推进了数公里,未能达成突破
苏军防线的任务。第二天,德军仍然顽强地继续他们的攻势,而瓦图京也在计划反攻,为此他向最高统帅部请求把
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调给他指挥,他的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但这些部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在制空权的争夺上,通过7、8两日的空战,苏联空军也逐渐扭转了劣势,完全夺取制空权只是时间问题。
7月9日是
库尔斯克会战关键的一天,瓦图京指挥部队继续在正面抵挡德军向奥博扬推进,同时在两翼连续发动反击,虽然这些反击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败,但却使德军无法全力以赴的攻击他们的主要目标。德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斯将军见无法从正面突破
奥博扬,便决定先从右翼突破,他命令第2党卫
装甲军转向东北的普罗霍罗夫卡。接下来的两天,德军的进攻还比较顺利,他们攻到了普罗霍罗夫卡城下,
库尔斯克会战的高潮-普罗霍罗夫卡
坦克大战上演了。
战后很长时间,史学家们一直认为在1943年7月12日苏德双方共有1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罗霍罗夫卡激战,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也因此被认为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
坦克战,并闻名于世,成为一个传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资料的解密,尤其是冷战的结束,前苏联资料的公开,使得研究者们发现这次坦克大战的规模要比原先认为的小得多,双方直接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只有约600辆。其中德军不到200辆,苏军约400辆。7月12日晨,战斗打响,苏德双方几乎是同时发动了进攻,开始时,德军“
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优势明显,而
苏军T-34坦克的76毫米炮在同样距离下无法对德军造成威胁,因此苏军坦克开足马力以最高速度冲向德军。希望能接近德军的坦克,发挥T-34机动性的优势来战胜笨重的“虎式”坦克。在冲锋过程中,苏军坦克付出了惨重代价。当双方接近后,战斗变得更加惨烈,坦克一辆一辆地被摧毁,但在被毁的坦克旁,双方的坦克兵仍在互相射击,甚至互相肉搏。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最后因双方都精疲力竭才停了下来,而战场上到处都是坦克残骸和尸体。
在这天的
坦克大战中德军虽然以相对较小的损失,摧毁了更多的
苏军坦克,但他们却没能攻占普罗霍罗夫卡,而随后源源赶到的苏军援兵使他们的防线将更加坚固。
北线:
在北线,苏军的炮击也使德军的进攻比计划推迟了2个半小时,在几十分钟的
炮火准备和空中轰炸之后,德第9集团按计划开始了进攻。
莫德尔为了把苏军的注意力从德军的主攻方向上引开,先在左翼以3个步兵师实施佯攻,但被苏军阻止住了。在主攻方向,德军集中了4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的兵力,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突破了苏第13集团军的第一道防线,艰难地向前推进了5公里。但在两翼,
苏军顽强地守住了阵地。在地面激战的同时,双方的空军也在进行激战,这一天德军出动了1000架多次,苏联空军也出动了600余架次。双方战至5日终了时,德军只向前突破不足10公里,却至少损失了70辆坦克。
第二天,
罗科索夫斯基开始发动反击,
莫德尔也把预备队投入战场,于是一次大规模坦克战展开了。经过激战,苏军的两个坦克旅遭到重创,损失了约70辆坦克,德军一路乘胜前进,杀到苏军第二条防线前,但被苏第17近卫步兵军以及赶来增援的苏第17坦克军阻止住了。
7月7日凌晨,德军再一次发动了进攻,企图夺取交通枢纽波内里,战斗是异常激烈,德军数次攻入市区,但都被顽强的
苏军赶了出来,而苏联空军经过激战,夺取了
库尔斯克北部地区的制空权,从此给德国地面部队以很大威慑。
战斗到7月8日,德军虽给苏军造成很大损失,但苏军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坚守住了阵地,在波内里城内,德军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占领了大半个波内里,但苏军仍控制着市内一些重要据点,使用德军无法继续推进。7月9日莫德尔以300辆坦克向苏军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此时德第9集团军的攻击能量已耗尽,莫德尔被迫在10日转入防御。
根据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精神,英美联军于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
西西里岛实施登陆作战。由于意大利的局势的变化,德国在该地区的兵力无法抵御西方盟军的进攻,同时,
库尔斯克会战不仅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而且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德第9集团军有被切断后路,重蹈
斯大林格勒德军覆灭的危险。
希特勒决意终止“堡垒”计划,抽调东线的兵力去意大利。7月13日他召集克鲁格、
曼斯坦因等人到他的 “
狼穴”总部开会,宣布这一决定,由于中央
集团军群糟糕的局势,克鲁格赞同希特勒的决定,但曼斯坦因则强烈地反对,他认为
苏军已是强弩之末,只要多坚持一下德军就能取得胜利。基于对曼斯坦因的信任,希特勒虽然终止了“堡垒”计划,但他同意曼斯坦因继续在南线进攻。
但曼斯坦因对苏军实力的判断是相当错误的,其多次进攻均未能达成目标,而此时
库尔斯克北部以及意大利的局势却日益恶化,这促使希特勒最终取消了进攻,德军于7月17日开始后撤,到23日,双方基本恢复了交战前的态势。
反攻
苏军的进攻率先在
库尔斯克北部发起,当德军在的攻势在7月10日被阻止后,苏军决定于12日发动进攻,并以打败拿破仑入侵的俄国元帅“
库图佐夫”的名字作为此次战役的代号。12日凌晨,苏军向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阵地实施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炮击,随后索科罗夫斯基上将的
西方方面军和波波夫上将
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一线部队开始进攻。德军则进行着顽强的抵抗,给苏军造成重大伤亡。15日
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苏中央
方面军的第70、第13和第48集团军也加入攻击。
此时苏联空军也完全控制了制空权,法国“
诺曼底”航空大队也在库尔斯克上空与苏联空军并肩作战。面对坦克和兵力都占优势的
苏军,
莫德尔无力阻止其进攻,他意识到失去
奥廖尔只是时间问题。7月16日,莫德尔向希特勒请求放弃奥廖尔将德军后撤至“哈根”防线,但被
希特勒否决。到了7月25日,
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退出战争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希特勒需要从东线抽调兵力去意大利,而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也面临被苏军合围的危险。在莫德尔和克鲁格再一次请求后撤后,希特勒最终同意弃守奥廖尔,并调第2党卫装甲军去稳定意大利的局势。
7月31日德军向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线撤退,撤退途中,德军实行了残酷的焦土政策。8月5日苏军攻克了奥廖尔,并继续追击退却中的德军,10日解放了霍特涅茨,15日进入卡拉切夫,至16日
苏军的进攻基本结束,战线逐步稳定了下来。
在
奥廖尔战役中,苏军歼敌20万人,坦克1044辆,火炮2402门,并向西推进了150公里,拉平了
库尔斯克防线,但却未能完成战前制定的合围并歼灭德中央
集团军群的计划,同时苏军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伤亡429,890人,损失坦克2,586辆,火炮892门,飞机1,104架。
在南线,当德军在7月23日和苏军脱离接触时,斯大林便要求苏军立刻发动反攻,但朱可夫认为经过连续的艰苦战斗后,在发动攻势前,苏军应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整,这样苏军把进攻的日期最终确定在8月3日,这次作战的代号以
七年战争中俄国名将“
鲁缅采夫”的名字命名。担当此次进攻任务的是
沃罗涅日方面军和
草原方面军,总兵力为90万人和2,8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此时
曼斯坦因还认为
苏军已经濒临崩溃,取消“堡垒”作战是错误的决定。这使得德军对苏军的进攻完全没有准备。
8月3日凌晨5点,苏军近万门
大炮齐鸣,大量炮弹倾卸到德军阵地上,炮击持续了两多小时,最后以一阵
喀秋莎火箭炮的齐射作为结束,随后坦克和步兵开始发起攻击。在炮击中幸存的德兵无力阻挡苏军的前进,苏军很快就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防线,经过一天的战斗苏军各突击集团平均向德军纵深推进了10~15公里。 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德军的防守异常地顽强,
苏军的坦克虽然继续向前突破,但步兵却被德军缠住,进展缓慢。至8月5日苏第1坦克集团军攻占鲍里索夫卡切断了托马罗夫卡德第255、第332步兵师和第19装甲师的退路,等待他们的命运将是被歼灭。但被围德军仍拼死抵抗,正是由于他们的顽强抵抗为
曼斯坦因将德军主力从别尔格罗德撤往哈尔科夫赢得了时间。5日苏军收复别尔格罗德,7日占领德军后方的后勤供应基地博戈杜霍夫,缴获大量德军物资和燃料。
在6、7两日,由于苏军坦克队前进很快,而步兵忙于清除被包围的德军,苏军的坦克部队和步兵已开始脱节了。曼斯坦因希望抓住苏军这个弱点,他开始有计划的撤退以赢得时间来集结兵力,等苏军进攻能量逐渐消耗后,实施反击。此时瓦图京对形势十分乐观,他认为德军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命令前线坦克部队继续进攻,切断哈尔科夫至波尔塔瓦的铁路线,阻止德军逃脱。
8月11日德军已经集结完毕,并补充了充足的弹药和燃料,
曼斯坦因开始反攻,而此时
苏军的坦克部队仍处于追击状态,各部队之间分散很广,而步兵和炮兵仍在后方,且经过多日激战,弹药和燃料都已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苏军对德军的进攻未有察觉。苏军正在重犯5个月前在
哈尔科夫战役的错误。11日晚苏第1坦克集团军的第49坦克旅和第17坦克团被德军围歼,由于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及时赶到,避免了第1坦克集团军的全军覆灭。12日在德军的进攻下,苏军被迫后退,随后苏第六近卫集团军的第六坦克军在14日被德军包围遭到惨败。
战斗到8月17日,双方都遭受了巨大损失,德军的反击虽然给
苏军以重创,但
曼斯坦因却没有力量进一步扩大战果,而苏军数量上的优势再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很快又恢复了进攻。其后德军的反攻再也没能给苏军造成威胁。19日苏军攻抵哈尔科夫西面的乌德河北岸,并于20日强渡乌德河,在南岸建立了桥头堡。攻打
哈尔科夫的战斗异常激烈,强大的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最后只剩下了50辆坦克。22日晚苏第53集团军率先攻入城内,德军开始全面撤出哈尔科夫,退向第聂伯河的防线,沿途他们破坏了所有公路、铁路和桥梁,污染了水源、焚烧一切农作物,毁坏了建筑物。苏军于23日收复哈尔科夫。
别尔哥罗德—
哈尔科夫战役中,
苏军歼敌约20万人,自身损失也达255,566人,坦克1,864辆, 火炮423门,飞机153架。 会战结果及影响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30个精锐师包括7个装甲、
坦克师被击溃,其余的遭受重创。损失兵力50多万人,损失坦克约1,500辆,损失火炮和
迫击炮3,000门,损失飞机3,700架,苏联也损失惨重,部队伤亡也绝对不比德军少,但是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
苏德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欧洲战场的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
苏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兵力80多万,损失坦克6,064辆,损失火炮5,244门,损失飞机1,716架。但会战的胜利使
苏军从此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这次会战后苏军又向德军发动了连续攻势,收复大量失地,在11月解放了基辅,同时苏军的各级指挥员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指挥艺术也越来越成熟,最终使苏军不仅在数量上超过德军,在质量上也超越了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