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兹全(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原名何思九,字子全,后改名兹全。著名
历史学家,
山东菏泽人。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何兹全,山东
菏泽人。何家本是大族,到何兹全父亲一辈中落。他父亲只好到河北保定军官学校从军。何兹全出生时,他父亲已经做了小军官,家境也有了起色。高中在
山东省立六中(今
菏泽一中)学习。
1926年末,少年懵懂的何兹全参加了国民党。他说:“当时自己对
国民党、对政治理想以及对三民主义等没有太多的了解,但我从小就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非常关注国内形势和北伐军的胜利发展,北伐军胜利的消息常使我兴奋不已。就是在那种情况下,我加入了国民党。”对北伐战争等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他后来走上了历史学研究的道路。不久,他读到陈公博主编的《革命评论》。何兹全说,加入国民党改组派,读《革命评论》,是他人生长路上的一个节点。自此,三民主义成了他的信仰。
1931年,何兹全考入了
北京大学,开始他选读了政治系,后来发现政治系只讲政治理论,不讲历史根源,于是转入了史学系。1935年在今
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去日本留学,不到一年就回国了。回国后他与友人合办了一个以乡村小学教师为对象的刊物《教育短波》,艰难度日。他的老师傅斯年先生邀他回史语所,才使他重新做了学问。
1939—1940年接受
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在
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并在该系讲授“
中国通史”课。
1941—1944年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编审。1944年,何兹全进入史语所,同年秋,任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兹全加入时,史语所已迁往重庆附近的李庄。他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直接在傅斯年的指导下做研究工作,受史语所学风和治学方法熏陶。
1947年赴美国,在纽约
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资助,协助法兰西斯教授将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翻译为英文。
1949年之后,何兹全有留在美国、去台湾和回大陆三条路。当时傅斯年甚至把他的书和衣被都带到台湾去了,但何兹全还是选择了在1950年回到中国大陆。当时正赶上抗美援朝战争,他把自己积攒的19两黄金全数捐给国家,同一年,恩师傅斯年在台北病逝。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在
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于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中国魏晋封建说的创始者和代表者。
主要影响
何兹全主要集中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
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国内最早倡导魏晋封建说的学者之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发表《魏晋时期庄园制的刍形》《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中古时期大族寺院领户研究》等论文,论述了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的出现和盛行。以后,他又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汉魏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化》等论文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魏晋封建说的主张。
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分期是史学界讨论多年的重大问题。何兹全在系统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汉魏之际封建说”。他的这一思想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一文中已见端倪。50年代,发表《魏晋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一文,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沉寂多年的史学界重新开始活跃起来。1979年第1期的《历史研究》发表了他系统阐述这一观点的文章,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他认为,第一,自战国以来繁荣的城市经济到汉魏之际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此后的几百年中都没有恢复过来。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形态从交换经济演变为自然经济;第二,社会上占大多数的人的身份也从自由民、奴隶,变为半自由且隶属于主人的部曲、客等依附民阶级;第三,社会的中心问题已不再是土地兼并,而是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荒芜、人口减少和依附关系加强而出现的人口争夺;第四,半自由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更加紧密,地著问题得以解决。这四个方面是中国古代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典型现象,也是其“汉魏之际封建说”的主要依据。
“汉魏之际封建说”从20世纪30年代萌芽到70年代末得到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何兹全在对中国社会形态更替的深入研究中体现的执著精神、求实态度深为同行所赞许。与“汉魏之际封建说”相联系,何兹全提出战国秦汉古代社会说,认为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中国才进入封建社会,而战国秦汉是中国的古代社会时期。
何兹全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思想,提出了中国国家的出现应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观点。他认为,国家从萌芽到产生有个过程,不是氏族制度一分解、有了阶级,就是阶级社会了,国家就出现了。盘庚以前的商和夏属于氏族部落联盟时期。盘庚到东周初是氏族部落到国家的过渡时期,但氏族组织仍是它的社会基础。在部落联盟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国家”的概念。他从阶级分化、土地制度和国家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春秋战国前作为“早期国家”的依据,认为这一时期社会仍以氏族部落为单位,还没有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氏族内部虽已有阶级分化,但矛盾还没有尖锐到出现不可调和的阶级对抗;王的地位已经突出,有了王廷和群僚;氏族部落向真正意义的国家过渡,逐步接近国家,可以称之为早期国家。
寺院经济和兵制史是何兹全研究中国社会史的两翼。他认为,中古社会是中国的封建社会,而寺院便是这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中古时期的寺院不但是宗教的组织,也是政治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封建关系。因而,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寺院经济,具有独特的价值,有助于全面考察中国社会的构造,了解中古社会的性质。从1934年9月,何兹全发表《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把佛教社会和寺院经济纳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领域之后,几代学者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成绩喜人。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何兹全主编的《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一书,反映了他开创的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何兹全1935年发表《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一文,成为他研究兵制的开端。在文章中,他提出三国时期的州郡领民、屯田客、军户这三种领民是分籍分属的,属于不同的行政系统之下。就其身份地位而言,州郡领民为最高,屯田客次之,军户最低,进而廓清了三国以后具有社会显著特征之一的人口分割的基本概况、生产关系情况以及领民的社会作用和地位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何兹全的兵制研究又大大推进了一步。《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十六国时期的兵制》《孙吴的兵制》等论文就孙吴世袭领兵制等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证明了十六国兵制是对魏晋制度的继承、北魏前期兵制是部落兵制后来受到汉族兵制及十六国兵制的影响、府兵制与北魏前期部落兵制有渊源关系等。在兵制史研究中,何兹全善于揭示制度的发展变化,总结制度变化的规律,从而使纷繁复杂的古代兵制变得清晰明确。
历史评价
人际关系
其子
何芳川(1939年-2006年)曾于1996至2002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主要作品
著作
《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社会》,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三论一谈:何兹全、郭良玉伉俪白选集》,
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国文化六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论文
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中国经济》第2卷第9期,1934年)
魏晋时期
庄园经济的雏形(《食货》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12月)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天津《益世报-食货周刊》,1937年5月18日)
魏晋南朝的兵制(《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8年1月)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6年08期)
从城乡关系看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年02期)
北魏文明太皇太后——中国历史上一位女政治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1年04期)
官渡之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01期)
汉魏之际的社会经济变化(《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04期)
汉魏之际封建说(《历史研究》1979年11期)
读《宋书·恩幸传序》书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佛教经律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论述历史上民族关系时不可忽略的一面(《历史教学》1983年06期)
关于古代史的几个理论问题(《历史研究》1984年01期)
秦汉地主与魏晋南北朝地主的不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
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01期)
战国时期“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研究中国历史要重视方法,要突破、创新(《文史哲》1987年01期)
先秦史笔谈(二)——西周春秋的国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和国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和特点(《
国家图书馆学刊》1992年02期)
边疆·史地(《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02期)
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崔浩之死(《文史哲》1993年03期)
中国的早期文明和
国家的起源(《
中国史研究》1995年02期)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
民生主义的真谛(《
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中国的
城市复兴与文艺复兴(《
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中国社会形态演变——从三权鼎立走向专制(《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4期)
由野蛮到文明,由厮杀到和平,由
原始公社到“地球村”(《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1期)
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演变过程中三个关键性时代(《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及其与社会生产、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02期)
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
佃农(《
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研究人类社会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是社会史研究的主流(《
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九十自我学术评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客观的历史与主观的历史学(《北京日报》2001年8月20日)
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联系(《
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1期)
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汉魏之际人身依附关系向隶属关系的转化(《
河北学刊》2003年06期)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读《史记》札记(《人民日报》2003年7月29日;《
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2期)
对社会史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
北京日报》2006年12月18日)
中国文化生命力之我见(《北京日报》2007年5月21日)
书评
郑天挺师的为人和学问——读《
及时学人谈丛》(《
光明日报》2003年4月10日)
读
周一良教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书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序跋
《历代名师》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
三国史》自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中国古今人物异称大辞典》序(《
运城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晋书·食货志〉校注〈魏书·食货志〉校注》序(《
史学史研究》2001年02期)
《宋代寺院经济研究》序(《
学术界》2003年06期)
寓作于注的大作——陈连庆《〈晋书食货志〉校注〈魏书食货志〉校注》序(《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01期)
随笔
三十年代的回忆(《史学史研究》1992年03期)
我的大学生生活(《
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03期)
治学杂谈(《前线》1999年07期)
香谷老师的教诲(《前线》2000年02期)
谈谈“最稀有的天才”
傅斯年(《
北京日报》2003年11月24日)
访谈
“辩证法是我观察历史的主要方法”——访何兹全教授(《
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01期)
怀念师生深情 忧心国家大事——由一天日记引出的(《
学术界》2002年02期 )
文集
《何兹全文集》六卷本,2006年7月1日由
中华书局出版。第一卷:中国社会史论、第二卷:中国史综论、第三卷:《
中国古代社会》、第四卷:《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
中国文化六讲》、第五卷:《秦汉史略》《
三国史》、第六卷:《
爱国一书生》杂著等。
自传
《
大时代的小人物》,何兹全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出版图书
后世纪念
2021年11月20—21日,纪念何兹全诞辰110周年暨中国传统经济及其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