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芳,男,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1982年1月毕业于
中国矿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2月至1984年8月在江西省丰城龙溪矿从事生产技术工作,1986年7月毕业于
西南财经大学,留校从事教学工作,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0年1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现代公司制度等的教学、科研工作。从教以来,工作认真负责,科研取得较大成绩。先后参加国家课题、省课题多项,参加编写专著、教材、辞书和发表论文、译文数十项。
主要经历
主要研究领域
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现代公司制度、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改革。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和论文有:《工业经济结构学概论》、《现代企业制度论》、《工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几点看法》、《南朝鲜与台湾电子工业比较》、《加快国企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四川主导产业与增长点的选择》、《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现代企业制度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中国家课题、专著《现代企业制度论》获1997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专著《工业经济结构学概论》获四川省199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另有多篇论文被刊物、书籍收编。
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现代公司制度、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改革。先后主持和参加省课题、国家课题和校管课题20余项,参加编写专着、教材、辞书20多项,在《经济学家》、《中国经济问题》、《经济日报》、《改革》、《财经科学》、《广东社会科学》、香港《经济导报》、《当代经济科学》、《亚太经济》、《商业研究》《理论与改革》、《华东经济管理》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译文数十项。论文主要包括:《从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南朝鲜与台湾电子工业比较》、《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现代企业制度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技术进步率不是发达程度的唯一标准》、《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等,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要专着有:《现代公司制度前沿问题研究》(个人专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四川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个人专着,获四川省第10届社会科学界优秀成果奖)、《四川产业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现代企业制度论》(获“五个一”工程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制论” (国家重点课题,专着,获四川省第10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工业经济结构学概论》等。
出版图书
现代作者
何其芳(1912年—1977年),男,原名
何永芳,出生于原
四川万县(现
重庆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现代著名
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
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35年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有:《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也写过《秋天》,本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课文(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现已入选中学课本。《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被列入中学七下课本(第四单元 十五课)。
1938年,到延安
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是一位贯穿20世纪中叶的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
上海入
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
卞之琳、
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
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1992年版)
明代进士
何永芳(1392—1455),字廷兰,常山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洪熙元年(1425)修《两朝实录》,奉命赴江西采集史事。事竣,授湖南邵阳知县。持身廉谨,赋役公允,劝导农桑,兴办学校。荒年,借富民米数万石以济饥民,存活甚众。时有朝廷内臣以公事至县,横科虐民,永芳上疏揭发,使内臣依法治罪。召升御史,巡按山东、直隶及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风纪严肃。山东按察使违法,立即弹劾,奏请就地法办。海岛盗匪,时常侵扰苏州,民不得安息。永芳令府县严加防范,海岛盗匪不敢再犯,因受朝廷奖谕。又巡按江西,执法严明,豪强敛迹。不久,由少保于谦推荐,升河南按察使,卒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