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
2014年12月经佛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设置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内设教学机构
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是2014年12月经佛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设置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内设教学机构,由佛山科技学院和佛山市社科联协同共建,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广岭南文化,搭建岭南文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研究院设有学术委员会、理事会以及“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文化创意与产业促进研究基地”、“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地”等四个研究基地。
发展定位
地方智库
将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打造成面向文化传承的地方智库,一是发挥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着重开展事关广东和佛山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三是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智库人才,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发挥高校学术优势,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积极释疑解惑,引导社会舆论。
协同平台
将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构设为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建立学术共同体,致力于达成:一是校政协同(与佛山各级政府部门的协同);二是校社协同(与社会各类团体机构的协同);三是校企协同(与佛山各类文化企业的协同);四是校际协同(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五是校内协同(校内人文学科之间及其与相关理工学科间的交叉协同)。通过协同创新的驱动,凝练学术研究方向,实现高校研究资源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各种研究力量的深度结合,合力推动佛山岭南文化研究的特色化掘进。
传播中心
通过佛山文献与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对佛山特色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以及与传统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佛山区域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将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打造为对外交流、国际传播的高端平台。
文化实体
面向佛山市委政府的决策需求、面向佛山产业行业发展需求、面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科发展之需,将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发展为具有实体性质的文化运营机构和文化产品孵化平台,致力于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产业、城市的融合,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和自我造血式发展。
研究方向
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非遗的产业化实践研究等为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数据库建设、佛山传统武术标准化研究;佛山传统体育的产业化研究;全国大学生龙舟基地建设研究;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佛山非遗项目田野调查、传承与研究;佛山可经营性非遗开发;佛山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与开发;佛山老字号保护传承研究、佛山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佛山传统艺术教育研究、文化与体育、旅游相结合的研究等,编辑出版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
广府文化研究方向
以广府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佛山历史研究、佛山文化研究、岭南文学研究等为重点,研究内容包括:对佛山地区的所有文献进行调查、摸底,编制“佛山文献”目录提要、索引等检索工具,建立一个佛山地方文献数据库和网上佛山“四库全书”,对佛山武术文献、中医药文献、手工艺文献等进行分类整理和专题研究,编辑出版佛山历史研究丛书、佛山文化研究丛书。
文化创意与产业促进研究方向
以佛山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佛山商道研究、企业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路径研究、现代休闲与旅游研究、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等为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佛山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研究、佛山市产业发展数据库、金融科技产业文化深度融合研究、文化科技创新研究、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研究、“产业社区”建设研究、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建设研究、佛山创建适宜消费城市研究、佛山市知名企业文化传承研究、产城人融合战略研究、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佛山文化、产业、旅游融合研究、佛山特色文化产业群培育与项目设计、佛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佛山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佛山文化产业金融发展路径、南海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和佛山文旅街建设研究、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佛山智慧城市研究、佛山文化惠民工程以及酒文化产业等热点领域的研究课题,编辑出版《佛山商道研究》系列丛书等。
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方向
以佛山网络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古建筑和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等为重点,研究内容涉及:对佛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对佛山精神文明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的研究,如“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研究、佛山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网络时代政民互动与人民满意政府建设、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问政实施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研究、农村综合改革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管理、城市环境整治、新城市空间的生产与转变、文物保护单位的提升改造与扩建、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保护研究、国家级生态乡(镇)、村的研究、历史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滨河景观带建设研究等。
建设目标
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以文化资源的整理挖掘为基础,以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为重点,对基础较好、有亮点的研究基地和特色重点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寻求率先突破,以分步走的方式实现以下三个基本目标。
短期目标(2014-2015年)
建立并逐步完善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组织架构,申请列入学校强师工程中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佛山市委宣传部联合共建“佛山大讲堂”传播平台,培育成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中期目标(2016-2020年)
建设佛山文献和数据中心,建成广东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省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使之成为繁荣我市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长期目标(2021年-)
建设成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服务于佛山文化名城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智库。
团队建设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主任:戢斗勇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恩维教授
学术委员:熊志翔研究员、戢斗勇研究员、伍文义研究员、裴继刚教授、张喜平教授、刘永峰教授、蒋家付教授、陈恩维教授、董华强教授、姚朝文教授、李凡教授、罗锋教授、李军教授
研究院领导
刘永峰教授现任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佛山武术文化研究。
巫小黎教授、博士现任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专职副院长,主要从事岭南文学、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专职研究人员
戢斗勇:研究员、编审,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岭南心学、儒商文化研究。
徐煊:副教授,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龙舟队主教练,主要从事龙舟队赛事组织及龙舟文化研究。
谢中元:副研究员、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郭伊纳:讲师、硕士,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专职人员,主要从事太极拳赛事组织及太极文化研究。
廖子逸:硕士,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高建聘员。
团队介绍
刘永峰 执行院长、教授
刘永峰,1965年10生,广东平远人。1984年考入湖北省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系就读,1988年毕业并留校体育系、武术系任教,曾担任湖北省气功科学研究会功理、功法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气功康复中心主任。1994年调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3年担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副主任,2007年评为教授,2008-2012年担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副院长,2012年6月-2016年4月担任体育学院院长,2016年5月起任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广东省健身气功协会会长、广东省社会指导员协会副会长、佛山市龙舟协会副会长等等。
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武术及传统体育养生。主要完成的学术成果:主持和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2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编与参与编写教材4部;其中主编的教材《高校体育与健康教程》2007年获得佛山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多次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课题“佛山推手的创编与推广研究”,研究成果被十几所学校采用,各类媒体有100多次的报道,2008年继续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立项支助。
巫小黎 专职副院长、教授
巫小黎,男,博士,教授,现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专职副院长。
社会兼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社科联评审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广东中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鲁迅研究学会理事、佛山市图书馆学术顾问、佛山市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佛山市出版物审读委员会审读专家、广东省客家文化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兼职教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南方都市报》之《巫小黎专栏》撰稿人,等等。
学术专长: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研究;广东作家研究;大众文化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亦报》作家研究等。已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新文学史料》《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有10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
主持课题: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亦报》作家研究” (项目批准号:12YJA751063);2011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亦报》作家群研究”(项目批准号:GD11CZW08),2016年7月结题。参与课题: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负责人杨剑龙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上海文化与都市文学的发展与嬗变”(2012年结项,结项证书编号:12JJD0007),项目负责人杨剑龙教授。
参编教材:《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参编),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9月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参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参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戢斗勇 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戢斗勇,男,1958年5月出生,江西临川人。现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研究员。
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江西省南丰县莱溪公社知识青年插队劳动。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入江西大学哲学系七七级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专业学习,获哲学学士。1982年1月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分配到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社科院的前身)从事科研工作。1987年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1989年起先后担任江西省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佛山大学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分管文科)、党委宣传部部长、学报主编、编审。
出版著作、发表论文(书评)130余部(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哲学史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或摘编。主要著作:《魅力佛山:解码“佛山文化现象”》(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文化生态学——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研究》独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中华名城佛山》(副主编),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2003年;《佛山历史人物论丛》(参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佛山可持续发展研究》(参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史》(副主编之一)2008年本校编印;《历史长河中的张槎》(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11月版,等等。
学术创建主要有:(1)提出并论证了《易经》的形成年代不可能早于西周晚期。(2)纠正了《中国佛教》关于禅宗黄龙慧南“开法同安”为福建同安县的地名之说,提出应当是江西永修县同安寺。(3)系统构建了儒家经济伦理、儒商精神、儒商文化体系,提出“经济儒学”新形态。(4)首次提出“儒家全球伦理”的概念并出版了第一本专著。(5)独创了文化生态学体系,并出版了国内目前唯一的《文化生态学》专著。(6)初步构建了道教内丹学体系。(7)提出了“网络编辑学”的概念和体系构架。(8)对岭南文化(心学)、佛山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六届甘肃省优秀图书二等奖”、佛山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社科成果特别奖、一等奖以及广东省委宣传部、江西省社科联等奖励多项。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优秀主编,列入广东省思想宣传战线“十百千人才工程”(百),担任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法人)、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学报研究会副会长。
徐煊 教练、副教授
徐煊,男,1969年9月出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龙舟队主教练,运动训练学副教授,历任人事处师资科科长、体育学院办公室主任等职。
2013年组建佛科院龙舟队,充分利用佛山丰富的龙舟文化和社会资源,探索“政府--学校--运动队--协会--企业” 协同发展龙舟运动的模式,积极探寻学校体育的特色发展道路。佛科院龙舟队自2015年4月首次亮相中华龙舟大赛至今,参加了5站比赛,取得男子青年组总成绩亚军等一批好成绩,确立了佛科院龙舟队在全国青年龙舟队伍第一集团的地位。中央电视台第五频道对中华龙舟大赛进行全程直播,并对佛科院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特色发展,推动龙舟项目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在发展龙舟运动竞赛队伍的同时,还结合龙舟运动的特点,积极探讨高校龙舟运动课程体系,特别是特色龙舟课程体系的构建,把《龙舟》引进了大学课程。
谢中元 副研究员
谢中元,男,生于1979年8月,湖北宜昌人。暨南大学文艺学硕士,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曾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院辅导员、学工办主任,现为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受聘为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佛山市南海区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兼职研究员。
出版著作《走向“后申遗时期”的佛山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何燕剪纸艺术》(岭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岭南文化书系·行花街》(第一作者,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佛山饮食文化》(参著,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年)。
在《探索与争鸣》《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广西社会科学》等CSSCI、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等高校学报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分别获广东、全国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三等奖,1篇获省社科学术年会一等奖,1篇获省写作学会科研论文二等奖。
主持广东省社科规划基金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1项、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课题1项、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4项,排名第二参与教育部社科青年基金课题1项,主持、第二参与各类横向委托课题9项,主持校级课题3项。
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文学作品写作大赛以及全国、广东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决赛,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特等奖1项(总冠军)、省一等奖1项(亚军),本人多次获国家、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奖”。主讲过《基础写作》《教师工作技能》《大学语文》等课程,主持的教研课题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郭伊纳 老师
郭伊纳,女,1984年1月生,武术运动员。2004年11月在澳门参加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获女子太极拳世界冠军。
廖子逸 聘员
廖子逸,男,1992年生于汾江之滨佛山,祖籍客家之乡梅州。2017年1月进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任高建聘员。
2008-2011年就读于佛山市第一中学,2011年高考语文142分成为佛山高考语文状元;2011-2015年就读于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就读期间连续三年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做志愿者,担当讲解员;2015-2016年赴英留学,就读于东英格利亚大学,专业为美国文学,获硕士学位。
2011-2016年创作各类随笔、时评30余篇,部分在报纸、刊物发表。2013年10月出版19万字的纪实小说《木棉花开时:那些年,我在16班的日子》,并于佛山市第一中学举办个人著作签售会,所得款项9000元均捐赠给校方作资助贫困生之用。2014年3月加入佛山市作家协会,2014年9月《木棉花开时--那些年,我在16班的日子》获佛山市第三届文学奖小说类奖。
科研成果
省、部级课题
地方服务项目
主要著作
主要荣誉
2015年10月,根据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主席团《关于表彰“全国先进社科组织”的决定》([2015]3号文)和《关于表彰“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的决定》([2015]4号文),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荣获“全国先进社科组织”称号,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戢斗勇研究员荣获“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16年9月15日至16日,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永峰教授、龙舟队主教练徐煊带队指导的我校男子大学生龙舟队在2016天津海河国际龙舟赛暨首届中华学子龙舟大赛中夺得500米第一名、5000米第二名、300米第三的优异战绩。
2016年9月24、25日,由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永峰教授、龙舟队主教练徐煊带队指导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龙舟队在中华龙舟大赛(昆明·滇池站)中夺得青年男子组总成绩亚军、500米直道决赛亚军、100米直道决赛季军,200米直道决赛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我校龙舟队参加中华龙舟大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参考资料
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简介.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佛山科技学院.2014-11-05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4:57
目录
概述
发展定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