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玲玲
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侯玲玲,女,1975年5月出生,博士学位,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现主要从事经济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教学研究工作。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会理事,广东省劳动学会暨人力资源协会理事,中国劳动法学会会员。主持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企业工资形成机制研究》。主要代表著作有《劳动法学》(副主编)(21世纪法学创新教材)、《经济全球化下企业工资形成机制研究》(专著)。发表国内外论文30余篇,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教育背景
1993-1997年,就读于原中南政法学院经济法系,获学士学位。
1997-2000年,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经济法和劳动法。
1998年10月,参加全国经济法学教师师资培训。
1999年11月,参加全国劳动仲裁员培训。
2003年9月-2006年湖南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国际贸易和经济法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2004年7月,参加劳动法暑假培训班(北京大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学院合办),获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结业证书。
工作经历
1997年7月-2002年8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系(原中南政法学院),助教。
2002年9月-2006年12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系社会法教研室,讲师。
2007年1月-2008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2008年5月至今,深圳大学法学院
科研项目
1.2001年-2003年,教育部的“职工再就业法律制度研究“项目,负担其中职工再就业的市场规制法对策研究部分,完成项目报告《职工再就业的市场规制法对策研究》。项目参加者。
2.2004-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促进就业法”项目,分担《促进就业法》的论证报告,完成项目报告《制定<就业促进法>若干问题研究》。项目参加者。
3.2004-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美国劳动部联合项目“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项目,负担国内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学术成果收集,完成项目报告《劳动争议处理若干主要问题的简要介绍》。项目参加者。
4.2005年,国务院法制办委托课题《劳动合同法草案研究》,负责劳动合同中“工资”“劳动报酬”子课题研究,完成项目报告《<劳动合同法(草案)>中工资定义及构成部分研究报告》。子课题负责人。
5.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青年项目“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项目。项目参加者
6.2005年6月-2007年12月,参与上海法学会项目“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研究”。项目参加者。
7.2007-200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青年项目“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企业工资决定法律机制研究”,项目号:07YG02
出版图书
出版著作
2.副主编:《劳动法学》(21世纪法学创新教材),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撰写第7、10、19、20章。
3.参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析》,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撰写第10、14章
4.参编:《劳动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撰写第8、9、10、11、12、13、14章。
5.参编:《干部法律知识读本》,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撰写第7章第1节。
6.参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撰写第19、20章。
7.参编:《劳动法(习题集)》,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撰写1、2、3、4、5、6、7、8、9、10章。
8.参编:《合同法法理与适用重述》,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撰写第6章。
9、参编:《劳动合同法十二讲》,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9月版,撰写第5讲、第6讲。
发表论文
1、《试论公民环境权》,载于《江汉论坛》1999年第9期。独撰
2、《论民事权利行为》,载于《法商研究》,1999年第16卷。第二作者
3、《民事诉讼法适应劳动诉讼的立法建议》,载于《中国劳动》,2001年第6期。(转载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编:《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手册》第6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作者
4.《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模式选择》,载于《中国劳动》,2002年第8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劳动关系与劳动经济》2003年第2期。转载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编:《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手册》第6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作者
5.《点评地方法规亮点 建言劳动合同立法》,载于《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9月23日。第二作者
6.《社会保险费缴费不实案的法律分析》,载于《中国劳动》,2004年第4期。第一作者。
7、《劳动关系双层运行的法律思考——以我国的劳动派遣实践为例》,载于《中国劳动》,2004年第4期。转载于《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4年第7期。第二作者
8、《我国制定<就业促进法>的若干问题初探》,载于《中国劳动》2004年第7期。转载于《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年第2期。第二作者
9.《医院护工纠纷案的分析与思考》,载于《中国劳动》2004年第5期。第一作者
10、《独家销售协议的若干问题研究》,《岳麓法学评论》(第六卷)。第一作者
11、《政府采购公益诉讼若干问题探讨》,载于王全兴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作者
12、《浅论如何界定劳动争议受案范围》,载于《中国劳动》2004年第12期。第二作者
13、《制定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地方立法资源评述-地方劳动合同立法的比较研究》,载于《比较法在中国》,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下卷);《法学》2005年第2期。转载于《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年第6期;作为《劳动合同法的相关问题(三)》,被收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编的《劳动合同法(草案)参考》中作为立法参考资料。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3月1号版,第113页-119页。第二作者。
14、《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劳动者地位和劳动法保护》,载于“The Legal Policy Problem after 2002 World-Cup”(korea ,ISSN1598-527X).第二作者。
15、《实行不定时工时制要履行申报手续》,《中国劳动》2005年第6期。独撰
16、《我国劳动争议处理若干问题研究述评》,《劳动法论丛》(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一作者。
17、《雇主赔偿责任与第三人赔偿责任的关系》,《中国劳动》2005年第11期。第二作者。
18,《“末位淘汰”应当科学和合法》,工人日报2005年12月12日版。第一作者
19、《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定义重构》,《中国劳动》2006年第1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劳动法》2006年第5期索引。
20、《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期。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劳动法》2006年第5期索引。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6年第3期观点转载。
21、《劳动合同特殊性研究》,《法学》2006年第1期。独撰
22、《我国劳动派遣的负面作用及其立法对策》,载于《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作者。
23、《中瑞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独撰
24、《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劳动者地位和劳动法保护》,《当代法学》2006年第4期。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6年第10期转载。
25、《开除与惩戒性解除劳动合同的选择》,《中国劳动》2006年第8期。第二作者。
26、《劳动派遣关系的法律规制研究》,《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第一作者。
27、《中国最低工资法政策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报》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
28、《我国劳动派遣连带责任规定之法理探究――评<劳动合同法>第92条规定》,《法学》采用待发,独撰。
29、《劳动者违约金约定禁止之研究》,《当代法学》采用待发,独撰
社会兼职
· 1999年,获律师资格证。
· 2003年,获教师资格证。
· 2004年,被聘为湖北省总工会法律顾问组顾问。
· 2006年,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会理事。
· 2007年,楚天都市报职场专栏专家顾问
· 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实践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 2008年,中国人寿(广州)公司劳动法律顾问。
· 2008年6月23-27日,被邀将参加日本福井县立大学国际会议,进行《中国<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和投资环境的变化》会议报告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5 21:35
目录
概述
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