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增进
经济术语
信用增进就是采取一定措施让个人或是企业的信用等级提高,以便在金融活动中能顺利筹取有效资金。从广义上理解,所有与信用风险的分散分担有关的金融服务都可以叫做信用增进。
简介
从经济角度来看,简单地说,信用增进就是采取一定措施让个人或是企业的信用提高,以便金融活动中能顺利筹取有效资金。
通常个人或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与其资产不够优质、信用不明有关,需要靠第三方机构提升自身信用品质,即需要信用增进。以个人常见的信用担保为例,某个人向银行或其他个人申请信用贷款,碰到了钉子,额度不够或者根本贷不出钱,这时它找到几个担保人,付给担保人一笔费用,让该担保人为其担保。当该借款人不能按期偿付银行贷款时,银行可要求担保人代为偿付;可以看出,担保行业做的是一笔有风险的生意,它承担了一部分风险,如果最终风险不存在,则获得了一笔担保费,如果出现风险,则自担损失,所以担保机构对个人或企业也是要细致考察的。对银行或民间借出方而言,当看到原本不够合格的贷款个人、企业附加了担保,风险降低了,就乐意对其放款。
详细内容
信用增进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信用风险流动,可以有效推动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的建设,完善风险分散分担的链条,提升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能力。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阶段,信用增进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完善风险分散分担的链条,提升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能力。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目前阶段,信用增进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信用增进是一种管理信用风险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制度和工具。信用等级提升仅仅是信用增进效果表现形式的一种。
信用增进行业诞生,是实现社会融资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分散以及转移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政府对于推动金融市场发展以及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意图,同时也顺应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散和分担机制与进行风险专业化管理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展市场发展空间。
信用增进不仅帮助中小企业开拓了新的、低成本的融资渠道,还促进了公司财务结构的规范,并且提升了企业在市场上的形象和知名度。
信用增进行业作为金融市场创新机制安排,有助于建立起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丰富市场参与群体,并通过产品创新以实现信用风险的流动,有效推动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的建设,完善风险分散分担的链条,提升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能力。
社会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打破了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统一的信用制度与体系的同时,却一直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规范的信用体系。由于信用行为缺乏必要的预算约束与制度约束,造成了金融市场上信用关系的严重扭曲和普遍的道德风险,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发展。在金融市场化程度低及规范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金融机构面临的两种主要风险,显然信用风险在我国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我国银行业出现的“惜贷”现象、大量不良资产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正是信用缺失的体现。
理论依据
在货币金融学信用创造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信用创造货币;信用形成资本麦克鲁德认为信用与货币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信用的创造就是货币的增加,两者可以统一于“通货”的概念之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1)信用只有单一的价值,但是货币却有多数的价值或者一般的价值,信用只是对某个人的要求权,但是货币却是对一般商品的要求权;(2)信用只有特殊的不确定的价值(因为债务人死亡或者破产,信用就变得没有价值了),而货币则有持久的价值。
按受信对象的分类标准,信用的基本形式包含政府信用(又称公共信用)、企业信用和消费者个人信用,消费者个人信用又包含零售信用和现金信用。
信用增进业务
信用增进是种管理信用风险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制度和工具,信用等级提升仅是信用增进效果表现形式的一种,广义理解,所有与信用风险的分散分担有关金融服务都可以叫做信用增进。信用增进行业诞生,是实现社会融资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金融市场风险有效分散、转移的必然要求,体现政府对于推动金融市场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意图,同时也顺应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散、分担机制、进行风险专业化管理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展市场发展空间。信用增进行业不仅是完善金融市场风险分散分担机制重要基础设施,且是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重要力量。
在未来发展中,信用增进机构要推动形成完善信用增进行业理论体系,建立参与各方互利共赢机制,多人联保一直是金融业信用担保借贷的风险控制模式,采用直接有效的分线分散和分担机制,配合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与自律管理规则,扎扎实实积累产品创新及服务的经验,探索更为多样化与有效的信用增进模式,实现行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金融产品是信用增进行业实现风险分散分担功能的载体,产品的创新是实现信用风险分散分担机制建立健全的重要途径。
金融业对冲需要由风险缓释工具——信用增进来完成
信用增进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新兴行业
信用增进是全新的金融风险控制服务行业
所有与信用风险的分散分担有关的金融服务都可以叫做信用增进
信用增进业务管理规定作为33部部门规章类立法项目之一列入了“十二五”立法规划
信用增进的种类
信用增进分为两种,外部增进和内部增进。
内部增进一般都是企业根据资产支持证券化的投资风险不同,将资产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资产证券化运作中主要采取的信用增级方式,多数的证券结构设计不仅使用一种技术,而是通过以上介绍的多项技术的组合使用来加强信用增级效果。例如,一些发行方将债券担保技术和高级——次级债券设计结合起来进行信用捆绑,创造出能够有效隔离第三方风险的“超级高级债券”,同时也能够提高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对于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者来说,选择信用增级方式的目标是要能够找到最能够符合实际和成本最低的方式,使得资产支持证券达到想要的评级和价格。
外部信用增进是指担保机构提供担保。
1、第三方信用数据记录。当发行人的信用评级低于借款的要求时,第三方可以提供信用数据记录对一定量或者一定比例的信用损失进行担保。发行人在基础资产产生的超额现金流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对第三方提供信用增级的报酬。
2、资产出售方提供追索权。主要被用于非银行发行者,这种方法用资产出售方的特定保证来吸收基础资产一定范围内的最大信用风险损失
3、预期收入担保。用第三方提供的预期收入表作为担保,通常由担保机构的公司发行,这种方法通常提供资产支持证券交易中本金和利息支付金额的100%比例担保。
关联企业
国内涉及到相关业务的企业有三家:
一是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由七家实力国企出资构建,主要面对银行间债券市场
二是投资有限公司,主要通过信用评级来实现信用增进,面对民间资金市场进行小额借贷来对冲信用风险
三是全国中小企业风险数据评价中心,通过监测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数据实现企业信贷信用的累积与增进。
行业展望
2011年12月16日,由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一届信用增进行业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刘士余副行长到会做了重要讲话。来自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工信部、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地方税务局、西城区政府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出席了论坛。中外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市场中介机构、企业、媒体等100余家机构的160多名代表参加了论坛。
本次高端论坛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的信用增进行业为主题,共分为四个板块,分别由交易商协会秘书长、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时文朝、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水汝庆、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局长于春玲、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刘珺主持。出席论坛的领导及专家以主题演讲、小组讨论等方式,与参会代表分享了关于信用增进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信用增进行业规范与监管、信用增进行业价值、信用增进产品创新等有关内容的重要思考。
刘士余副行长在讲话中指出,信用增进是一种管理信用风险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制度和工具,信用等级提升仅仅是信用增进效果表现形式的一种,从广义上理解,所有与信用风险的分散分担有关的金融服务都可以叫做信用增进。信用增进行业的诞生,是实现社会融资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分散、转移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政府对于推动金融市场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意图,同时也顺应了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散、分担机制、进行风险专业化管理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展了市场发展空间。
交易商协会时文朝秘书长在闭幕辞中指出,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是我国信用增进行业发展的新开端。信用增进行业的发展验证了行业成立之初的构想,发挥了应有作用,信用增进行业价值已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论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有助于推动我国信用增进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健康发展,促进信用增进行业在我国金融深化、金融改革历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作为金融领域的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现有的政策和法律框架下,信用增进业务的开展尚没有相应的规则予以规范和明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用增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人民银行条法司周学东司长提到,人民银行已将制定信用增进业务管理规定作为33部部门规章类立法项目之一列入了“十二五”立法规划,未来将积极推动信用增进业务管理规定的立法进程,为信用增进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信用增进行业不仅是完善金融市场风险分散分担机制的重要基础设施,而且是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未来的发展中,信用增进机构要推动形成完善的信用增进行业理论体系,建立参与各方互利共赢的机制,配合推出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与自律管理规则,扎扎实实积累产品创新与服务的经验,探索更为多样化、有效的信用增进模式,实现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0 17:07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