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动脉瘤 (pseudoaneurysm,PSA)指
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 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
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
血肿,多由于创伤所致。
假性动脉瘤是
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因
火器伤、刺伤、
医源性损伤等致动脉壁全层破裂出血。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的
软组织,在血管破口周围形成血肿,因动脉搏动的持续
冲击力,使血管破口与血肿相通形成
搏动性血肿。约在伤后1个月后,
血肿机化形成外壁,血肿腔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成内膜,称为假性动脉瘤。它与
真性动脉瘤的区别在于,它不像真性动脉瘤那样具有
动脉血管的
外膜、中层
弹力纤维和内膜
三层结构。
局部有
肿块,并有
膨胀性搏动,可触及
收缩期震颤,听到收缩期杂音。压迫动脉近心侧可使肿块缩小,紧张度降低,搏动停止,震颤与杂音消失。巨大动脉瘤可有邻近神经受压损害和远侧组织
缺血症状。如瘤内有附壁血栓形成,有
可能发生血栓迁移引起远侧
动脉栓塞而产生相应症状,也可因外伤或内在压力增加而破裂出血。
根据体检时发现搏动性包块伴震颤、闻及
血管杂音,
彩超、
动脉造影及CT、MRI特征性改变,假性动脉瘤诊断一般不困难。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一般都有明确的
外伤史。本病可在外伤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数年出现,凡在原受伤部位出现的包块应首先考虑本病。
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由于炎性肿胀掩盖了
搏动性肿块的
征象,有可能误诊为软组织水肿。因此
辅助检查更为重要。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及
病死率极高,所以,临床上须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诊断一般不难,除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外,选择性动脉
血管造影必不可少。通过造影可了解假性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目、载瘤动脉及瘤内有无
附壁血栓,且往往血管造影显示的瘤腔影像小于瘤体实际大小是其特征,为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此外,CT和
MRI检查对诊断也有较大参考价值,尤其MRI在检查巨大动脉瘤时可确定瘤内有无附壁血栓。巨大动脉瘤往往显示各种成分的混杂信号,如血流与涡流因
流空效应呈无信号,钙化呈无信号,血栓为
高信号,
含铁血黄素为
低信号,动脉瘤为同心圆状分层混杂信号,血栓均在动脉瘤壁的内面,可呈同心圆状,动脉瘤腔因此缩小,仅占瘤体的一部分。
假性
动脉瘤自愈者很少,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包括载瘤动脉结扎、动脉瘤切除
端端吻合及
血管移植、动脉瘤囊内血管修补等。血管内治疗应用
可脱球囊、
钨丝螺旋圈闭塞动脉瘤腔、载瘤动脉或用
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对邻近
锁骨下动脉的
颈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单用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有较大困难者,用气囊导管经血管腔内暂时阻断载瘤动脉,再配合
手术治疗;对比较表浅的
颈外动脉假性动脉瘤,在确诊后用
穿刺针直接穿刺动脉瘤,经穿刺针送入弹簧圈或钨丝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是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常见
并发症之一,为包裹性的
血肿,与动脉穿刺部位相通,通常表现为有压痛的
波动性包块,常伴发感染、出血以及局部压迫、疼痛等症状。其
发生率在0.03%~0.3%,常见原因为拔鞘后不正确的压迫,并与
高血压、
动脉硬化、使用抗凝药有关。此外,还与穿刺部位过低有关,当穿刺部位离
股动脉太远,如穿刺到股浅动脉时容易发生假性动脉瘤,因为此处没有股动脉鞘制止出血,也没有任何
骨性结构可供适当压迫止血。临床上治疗假性动脉瘤的常规方法为
外科手术或内科局部加压,这两种方法,前者创伤性大,并发症多,须行:①动脉修复;②血管结扎;③
瘤体切除;④
血管吻合及
血管移植术等。这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大,后者痛苦虽小,但治疗效果不佳。可采取高位加压并局部加压后穿刺抽血治疗,给患者减小了痛苦,缩短了疾病痊愈的时间,提高了疗效。高位加压并局部加压包扎后穿刺抽血治疗原理,是利用高位距假性动脉瘤上2~3cm加压的
作用力,减少局部动脉内
血流量,使假性动脉瘤内血流量减少,血流形成的涡流速度减慢,而局部加压,使假性动脉瘤内血液流入动脉内,进一步使瘤内的血量减少,均可使血液对假性动脉瘤壁的
侧压力减小,有利于窦口愈合。再合并局部穿刺抽血,进一步使局部血肿减小,加速了假性动脉瘤的愈合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