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满洲”是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笔下最著名的角色之一,最早于1913年在《傅满洲博士之迷》一书中首次出现,普遍认为,傅满洲是西方“
黄祸论”的拟人化形象。
人物形象
创作背景
英国推理小说家萨克斯·罗默,本名阿瑟-亨利·萨斯菲尔德·沃得。他于1875年发表侦探小说《福尔摩斯遭遇傅满洲》,到20世纪初又进一步将傅满洲博士塑造成“
黄祸”的具像,使离奇的傅满洲人物形象初现端倪。
1913年,他推出小说《傅满洲之谜》,风靡西方,印数逾百万册,迅速被译成十余种文字。直至1959年萨克斯·罗默离世,连续炮制出以“傅满洲博士”为主题的系列小说,包括十三部长篇和四部中篇,丑化
欧美各大都会“
唐人街”的
华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创造一个中国恶棍的形象”,数十年间在全球流毒甚广。
萨克斯·罗默供认,他小说的主导动机来自中国
义和团抗击
八国联军的“拳乱”。他大言不惭地称:傅满洲博士“集所有东方人的阴谋诡计于一身,发挥到极致。他可以调动一个富有政府的一切资源……改变文明进程”。
萨克斯·罗默将傅满洲刻画成一个让人见了毛骨悚然的魔鬼人物,“身材高挑、精瘦、秃顶,一对倒竖长眉的细眼冒出绿光,像猫一样动作悄无声响,行踪诡秘,一如撒旦”,“丧心病狂地要消灭白人,征服全世界”。
萨克斯·罗默扬言,自己塑造“傅满洲博士”是为“大众文化市场”提供一个“黄祸”的化身。
他在回忆自己最初的创作动机时说:“我常想为什么在此之前,我没有这个灵感。1912年,似乎一切时机都成熟了,可以为大众文化市场创造一个中国恶棍的形象。义和团暴乱引起的黄祸传言,依旧在坊间流行,不久前
伦敦贫民区发生的谋杀事件,也使公众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他所说的谋杀案指1911年伦敦东头的一桩团伙犯罪案,据说与当地华人黑社会有关。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傅满洲的形象诞生了。
形象特点
傅满洲,父亲是英国贵族William Clayton,母亲是中国妇女Ling Ju Hai。
傅满洲是一个又高又瘦,高耸肩膀,长着竖挑眉,留着两撮下垂胡子,面容如同撒旦,穿着清朝官服的邪恶博士。他的胡子形象如此深入人心,甚至“Fu Manchu moustache”是一种理发店胡子的剪法名称。
他也应该是文艺作品中第一个“邪恶科学家”。这个坏博士无恶不作,和他对抗的是像
福尔摩斯一样的白人警探Denis Smith。在作品里,Smith和傅满洲的对抗通常靠的都是意志而不是智慧。因为作者要塑造一种黄种人如此聪明而且邪恶,善良单纯的白人只能用最痛苦的方法和他们对抗的感觉。
傅满洲的系列在1920年代的美国取得很大成功,导致后来有超多的文学影视作品都以傅满洲为原本进行人物创作。
博学多才
在罗默的长短篇小说中,傅满洲博学多才,犹如
浮士德一样,所有科学知识于一身。正如智慧超群的史密斯不得不承认的那样:“傅满洲博士是中国人奸诈取巧的绝佳象征,是经过无数代人才能出现的一种现象。他是超级天才,假如他愿意的话,他完全能够带来一场科学的革命。”
傅满洲有三个外国大学的学位,同时是一个语言天才,他“能够流利地使用所有文明语言和绝大多数野蛮民族的语言……面对中国人,他讲汉语,面对印度人,他讲
印度语,见了
埃及人,他马上换成了
阿拉伯语。” 他为了迷惑
英国警察和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常常讲着流利的法语。论才智,他不输于
莎士比亚,是一个才高八斗、智可齐天之人。 在罗默看来,
西方世界不幸的根源就是黄种人的代表傅满洲和他统领的黑帮的存在,同时也是因为有了“
黄祸”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
无独有偶,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美国作家
杰克·伦敦。伦敦几乎在同一时期写下了英语文学中最仇视中国人的一个短篇(科幻)小说,取名为《前所未有的入侵》。这是一篇浓缩了西方殖民话语特征的一个非驴非马的“文本”:它既没有情节,又没有人物塑造,既没有故事,又没有推理,既不是科幻,又不是短篇小说,既不是论文又不是历史研究。这个“文本”于1910年二月发表在当时十分畅销的mcclure's 上,后来又收录walt merwin的《历史文论》一书。
在罗默的十三本小说和六部完整的电影中,“黄祸”就以傅满洲的形象被持续不断地言说着,也使得“黄祸”仍然像闹鬼的屋子一样,折磨着
欧洲和
北美的文化想像。
人物影响
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在1913年创作傅满洲小说的时候,“黄祸论”正盛行于西方。在现实和历史的共同作用下,傅满洲从此和“
黄祸”捆绑在了一起,成为了西方人对
亚洲种族歧视的拟人化形象,并很快成为了各种艺术和娱乐创作形式的题材。傅满洲人物形象刻板丑陋,被称为“史上最邪恶的亚洲人”,被西方视为黄祸的拟人化形象,是中国人奸诈取巧的绝佳象征。这一人物形象也被视为“辱华观念”中典型的“东方歹徒形象”。
1923年,傅满洲在《傅满洲之谜》(The Mystery of Dr. Fu Manchu)里迎来了电影中的处女秀,傅满洲伴随着对亚裔的歧视,成为了西方流行文化的著名反派IP。
最典型的就是好莱坞派拉蒙影业公司和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等出品的“傅满洲博士”系列影片。从《傅满洲博士之谜》开始,相继出笼的主要有《傅满洲博士归来》《龙之女》《
傅满洲的脸》《
傅满洲的面具》《
傅满洲之鼓》《傅满洲的十三个未婚妻》《傅满洲复仇记》《
傅满洲之血》《
傅满洲的城堡》《
傅满洲的奸计》等共十四部之多。该系列从上世纪20年代起至今久演不歇,恣意向全球散布中国“黄祸”恐怖,构成一种专事丑化中国人的消遣
影视文化。
1929年,瓦尔纳·奥兰德主演了
派拉蒙公司的电影《傅满洲博士疑案》。
涉及傅满洲这一虚拟人物的西方作品极多。除傅满洲系列的十余部小说外,还有十余部电影以傅满洲为主角,傅满洲也以配角在许多电影中出现。除了电影小说以外,在电视剧、广播、音乐、漫画等所有主流文化都曾有过傅满洲的身影。
种族歧视
在西方人眼中,傅满洲邪恶狡诈,是“种族主义之恨”的代表。作为被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华裔男子,傅满洲缺乏男性气概是“非性化”、从属性的典型,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内涵。
2012年在互联网上,
万圣节服饰出现“傅满洲”的八字胡,以及“傅满洲”、“
中国佬”等面饰及服饰。这些面饰及服饰实际上是百余年前西方人用以辱华的。
2013年5月1日,在
雪佛兰全新
SUV车型Trax的一则视频广告, 引用了1938年的歌曲《东方摇摆》(Oriental Swing),歌曲中出现了“Now,in the land of FuManchu,The girls.Saying”ching-ching,chopsuey,swing some more”的广告歌词。正是这段歌词被媒体指为“对中国人的歧视”。
批判反思
傅满洲的反派形象遭到了许多亚洲人的批评与抵制,被认为含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倾向。
1980年,
美国华裔发动抵制傅满洲运动,傅满洲的形象被禁止出现。
2014年10月6日,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弗雷林爵士(Sir Christopher Frayling)出版《黄祸:傅满洲博士与恐华症的兴起》(The Yellow Peril:Dr.Fu Manchu and the Rise of Chinaphobia),多方追踪与批判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恐华与排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