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guāng míng)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光亮;明亮,出自《
寄小读者》。
《
荀子·王霸》:“《诗》云:‘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
《
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发迹》:“一日,
理宗皇帝 游苑,登 凤凰山 ,至夜望见 西湖 内灯火辉煌,一片光明。”
鲁迅 《彷徨·祝福》:“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
唐
杜牧 《
答庄充书》:“自 两汉 已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 马迁 、 相如 、
贾谊 、
刘向 、
扬雄 之徒?”
宋
苏舜钦 《又答范资政书》:“充于胸中,因时而发,大庇天下,则其道卷舒而光明矣。”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时枉笔墨,特赐教诲,不惟增疏贱之光明,抑实得以刻心思、铭肌骨,而佩服矜式焉。”
《书·立政》:“以觐
文王 之耿光,以扬 武王 之大烈。” 孔 传:“能使四夷宾服,所以见祖之光明,扬父之大业。”
清
刘大櫆 《湖南按察司副使朱君墓志铭》:“价不使抑,平不使短,斛不使浮,贫富咸济,其道光明。”
唐
李翱 《
谢杨郎中书》:“窃惟当兹之士,立行光明,可以为后生之所依归者,不过十人焉。”
《
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他老夫妻看准姑娘的性情纯正,心地光明。”
《诗·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郑玄 笺:“且欲学於有光明之光明者,谓贤中之贤也。”后以“光明”指贤者的仪范,风采。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
丁玲 《梦珂》:“她本是为了不愿再见那些虚伪的人儿才离开那所住屋,但她便走上光明大道了吗?”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胆经分寸歌》:“踝上五寸定光明。”注:“从
外丘下行
外踝上五寸,
光明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