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麦昂人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动物。
化石特点
克罗麦昂人身高1.8m,
头骨高而长,额部垂直,眉嵴微弱,颜面广阔,
眼眶低而短,
眶间距离较窄,鼻狭,脑容量大;身材高大,四肢骨髓腔较大,骨嵴显著;这些特征与现代人接近。
克罗麦昂人制作的
石器颇为精细,还有不少角器和骨器,矛状复合工具。艺术品相当丰富,其中有裸女雕像,为
母系社会标志,说明当时可能进入
氏族社会。
文化特点
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制造简单的工具以作
打猎和采集的用途,他们使用
石器和
木棍来猎取
野兽,并懂得采集果子来充饥。
他们主要居住于山洞中,而在考古时,从其洞穴中发现木炭、灰烬、桡烧石、烧骨等痕迹,显示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并会砍取
树木作燃料。
总体来说,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中期出现了骨器,晚期已经能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而且开始形成了
母系氏族。
气候特点
这个时期气候变化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即
冰期、
间冰期的更替。所谓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显 著变冷的时期,表现为极地冰盖和高山冰川规模扩大和增厚,引起生物的迁徙和部分绝灭。间冰期则是间于两次冰期间的温暖时期,表现为冰川消融和大规模后退,河湖发育,生物繁茂。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在地层中留下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和相应的动植物化石。
第四纪地质学通过对古冰川堆积物和
生物化石的研究,确定了冰期和间冰期的序列和次数,基本搞清了
史前时期冰川古气候演变过程的基本框架。
世界经典的冰期序列划分是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学者们曾将这里的更世时期划出的五次冰期和四次间冰期, 成为世界各地比较的标准。中国东部的冰川古气候的研究始于本世纪 20 年代。 1920 年前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在太行山、大同等地发现了
第四纪冰川遗迹,后来又在庐山、天目山、黄山和云南点苍山等在有所发现,从而确定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奠定了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基础。之后,许多学者又对第四纪古气候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后确定了龙川、鄱阳、大姑、庐山、大理五次冰期和四次间冰期。 70 年代,杨子赓等人通过对河北平原若干钻孔岩心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五次冰期和四次间冰期的存在。上述研究基本建立了
中国第四纪冰期序列,并可和欧洲冰期划分方案相对应。
哺乳动物的大规模迁徙事件也是第四纪气候演变的重要证据。徐钦琦通过对大量的
动物化石分析,提出第四纪中 国东部至少发生过四次哺乳动物南迁的事件。第一次南迁事件发生在距今约140 万年前后,标志是大量喜暖的鹿类如山西轴鹿、水鹿、四不象鹿等在华北普遍消失,意味着发生了降温事件。第二次南迁事件发生在距今约 90 万年前后,标志是大熊猫、猎豹、剑齿象、爪兽等喜暖
动物在
华北消失,表明这些动物因寒冷气候的到来而南迁。第三次南迁事件发生在距今约 28 万年前后,标志是居氏巨河狸、变异仓鼠、肿骨鹿等北方动物侵入到长江以南的和县,说明这次降温事件比前两次更剧烈。第四次南迁事件发生在距今约 1.8 万年前后,标志是北方型动物南侵到江南杭州、溧水一带,是更新世最严酷的降温事件。上述动物南迁事件可分别与鄱阳、大姑、庐山、
大理冰期相对应。
起源问题
现代人,即人类进化史上的最新阶段--晚期智人。对于晚期
智人的由来,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而且直到今天也不 能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如果我们将西欧典型尼人与克罗马农人,或大荔人与
山顶洞人的头骨放在一起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典型
尼人中国猿人、
爪哇猿人以及尼人都看作是灭绝的旁支。然而到了本世纪20年代,学术界基本上承认尼人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
母系氏族
1、世系按母系血繁计算。
母系氏族以母系血缘维系的,并且由母系关系传递,即由祖母传给母亲,由母亲传给女儿,由女儿传给孙女,依此类推,永不间断。
第一个氏族成员,不管其性别如何,她或他都属于母亲所在的氏族,而不属于她或他父亲的氏族。父亲是氏族以外的人。
当时人们信仰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人们就把该物视为自己的祖先,这就是
图腾。古代有些姓氏来源于图腾,并从女字。如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商朝祖先),今天仍有人称鸡卵为“鸡子”,商人以子为姓。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周朝祖先弃,
周人以姬(迹)为姓。秦人祖先女修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为嬴氏。这是他们的母系与某种图腾的结合而生人类的见证,是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古老的姓氏中,如姜、姚、妫、姞、安、晏、娄、嫪、妘等,多从女字旁,而姓本身是由女、生组成,这是姓氏从女,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的反映。
2、妇女在生产起重要作用。
在原始的生产分工中,男子从事
渔猎活动,
妇女从事采集活动,采集活动比渔猎活动的收获稳定,供氏族成员糊 口度日。妇女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发现了
植物生长成熟的条件,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对作物生长的规律有了认识,终于由
妇女发现了
农业,在北方从
狗尾草中培养出了谷子,在南方从野生稻中培植成了
稻子,时间在六七千年前,形成了刀耕火种的锄耕农业,因农业的发展,可以挤出一些粮食喂养动物,逐渐驯养出了狗、
马、羊、鸡、猪等牲畜,出现了
畜牧业。同时,出现了制陶业、
编织等,这些活动主要由妇女从事工作,而男子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在渔猎生产中,参加农业、畜牧业活动不多。农业、畜牧业,再加上古老的采集活动,就使妇女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寻求者和加工者。同时,妇女还是管理住所、保护火种、抚育子女、从事制陶、纺织和缝纫等工作的承担者,这些活动与男子的渔猎生产活动比较起来,既稳定又重要,领域也宽广,从而奠定了妇女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尊重女性和母系氏族社会的基础。后来,妇女沦为
奴隶般的地步,正是因为丧失了这种重要的经济基础。
3、财务由氏族集体继承
母系氏族社会,生产资料归
集体所有,集体劳动,共同使用劳动产品。无论是陶瓷,还是
仓库,这都是公共的, 氏族成员死后,随葬品也差别不大。财产由集体继承,如永宁纳西族,祖母死后,氏族的财产如故,仍是母系氏族的财务,实际上是其子女集体继承。到于她个人的衣物和装饰品,有些用于随葬,有些归其女儿使用;
舅舅的衣饰由
外甥继承,男女在财务上是平等的,都有
继承权。但是,男子的财产不能,也不可能传给他的子女,回为后者是外氏族的成员。继承制有两个特点:一是集体性,由于财产为氏族所有,也由氏族集体继承,任何人都无权私自支配或者单独继承。二是按母系传递,即由
祖母传给母系,母系传给女儿,氏族的男性成员的子女无继承权。
4、实行从母方居住
氏族是一个社会
细胞,他们生产在一起,也居住在一起。其房屋虽与经济类型、定居程度、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有关,形式多种多样,但都适合氏族的共同需要,而且有足够数量的房间供婚龄妇女接待外氏族的男
配偶使用。同氏族的人按性别分开居住。不仅一个氏族的人,生前住在一起,死后也不分离,成员实行合葬,所以在当时流行氏族公共
墓地,而且多合葬墓,实行同性合葬,这是共同居住在葬俗上的反映。
5、妇女是氏族的管理者
由于妇女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就决定了母系氏族以年长的妇女为氏族长。她是由全体氏族成员选举的,如果不称职,全体成员有权罢免。氏族长负责领导生产,管理生活和对外联络。当氏族分裂为母系亲族时,又出现了亲
族长。氏族长虽然管理一切,但没有特权,也不能包办代替,充分尊重其他
氏族成员的意见,遇到重大
事件,如吸收养女,进行血缘复仇、决定生产计划,她要召开有关
会议来决定。风俗习惯是调解氏族关系的准则。
白人
指是人类里一种白皮肤的人种,大多祖籍于欧洲及亚洲交界─乌拉尔山至
高加索山一带。
白色人种或
白种人也是历史上为人类分类学说里的一种人种,一般以多地起源说为基础。由于
科技和社会的发 展,人类学界也放弃了必须为人类分类的观念。
从人种来说,白种人内部同样差异很大,主要分
北欧人种和
地中海人种。北欧人种又分为波罗的海亚人种和巴尔干亚人种;波罗的海亚人种包括
大西洋人(凯尔特人)、北欧人(日尔曼人)、东欧人(斯拉夫人);巴尔干亚人种包括南部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拉丁人。地中海人种分为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和高加索亚人种。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包括阿尔卑斯人(南部日尔曼人和凯尔特-日尔曼-拉丁混血的
法兰西民族)、地中海人(拉丁人、希腊-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闪米特含米特人、帕米尔人(南亚雅利安人);高加索亚人种包括高加索人和西亚雅利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