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武合体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幕末)的一种政治理论
公武合体(こうぶがったい),又称为公武合体论、公武合体运动、公武一和,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幕末)的一种政治理论,主旨是联合朝廷(公家)和幕府(武家)改造幕府权力。此政论获得幕府和部分大藩属的支持,主要目的是要结合朝廷的权威,压制当时的尊皇攘夷(尊攘)运动,以避免幕府倒台,进一步强化幕府的地位。
整合运动
日本幕末,西方的冲击促成了日本的民族危机,同时,也加深了幕府统治的危机。以西方冲击为契机,受控于幕府的朝廷和强藩提出了重新分配政治权力的要求。于是,幕府、朝廷、强藩进行了一场政治上的整合运动,即公武合体运动。公武合体运动是三支政治力量为各自利益而相互妥协的矛盾产物。
政治婚姻
幕府末期,试图与朝廷的传统权威相结合,改组和加强行将崩溃的幕藩体制的政治运动。这种思想早在国学和水户学中就已出现,但在面临外来压迫的危机下才形成具体的实际政治运动。
公,指朝廷;武,指幕府强藩公武合体运动,有以幕府为中心的,也有以强藩为中心的。这两种公武合体运动一方面与尊攘运动矛盾交错,同时在它们之间也相互进行较量。
以幕府为中心的公武合体运动,发生在井伊直弼久世广周安藤信正期间,孝明天皇之妹和宫与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的结婚问题,是这一运动的代表性事件。其目的是想通过政治婚姻而使公武结合。
以强藩为中心的公武合体运动是由长州藩萨摩藩分别推进的。长州藩有长井雅乐的《航海远略》策,就从幕府接受朝廷之命进行开国的政策。萨摩藩的岛津久光主张迫令幕府尊奉敕使,进行幕政改革,使强藩加入幕府政权的统治。
其它相关
针锋相对的是尊王攘夷:
与这些公武合体运动针锋相对的是尊王攘夷。文久3年8月18日政变,公武合体派驱逐京都的尊攘派势力,掌握了政局的主导权。同年年底到翌年1864年(元治元年)初,德川庆喜松平容保松平庆永山内丰信伊达宗城岛津久光等公武合体派强藩大名组成参领会议,但不久分裂解体。这一方面是由于讨幕派掌握主导权的长州藩萨摩藩实行合作(萨长同盟),因而庆应年间(1865-1867年)政治形势为之一变,以这两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从此开始控制政局。后来虽然有人提出“公议政体论”,企图在原来的“公武合体论”的基础上实行强藩联合,保存以幕府为中心的势力,但经过戊辰战争,终于建立了以讨幕派为中心的维新政权。 幕府这一招实际上是想借天皇证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使维新派没有攻击的口实。
这场运动的推动者是一些地方的强藩(强势诸侯)。幕府需要借此巩固政权,而强藩则企图借此入主国政,但最终结果是幕府压倒强藩,运动破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6 17:55
目录
概述
整合运动
政治婚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