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兰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极具特色、价值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郁南县著名的侨乡。村内保留有包括状元树、状元进士馆、十德文化馆、农耕典当馆、林氏宗祠、状元亭、林如堂状元碑、双桂堂古屋、安宁庙、瑞昌大屋、正己学校、兰花苗圃培育基地(兰花观赏园)、状元及第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进士碑、状元及第牌匾、状元路、“状元”、“榜眼”、“探花”、“进士”等众多文物古迹。兰寨村有郁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座,有元朝末期先人留下的长约25米、高3.5米古城墙,古街巷大小4条,古井一口,全村有清末古建筑30座。
简介
兰寨村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
连滩镇北面,距离镇中心约5公里,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居住面积17万平方米,常住人口1500多人,有多座历史古迹,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郁南连滩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里的兰寨古村,被有关专家称为“南江文化之魂”。兰寨,顾名思义,是因兰而得名,是因种植兰花而得名,也是因兰的精神品格而得名。相传明朝时,该村林姓祖先林正己在屋前屋后、山边田野都种植了兰花,更因兰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是高洁美好的象征,于是把村子取名为“兰寨”,一直沿用,寓意深远。
兰寨是一个文化之村。2014年,兰寨被评为“
广东省古村落”。兰寨崇文尚学蔚然成风。科举文化、状元进士文化在该村得到了集中体现,兰寨培养出了状元林召棠,进士林劭南、林焕羲、林劭熙,翰林林淳耀,以及众多的举人秀才,兰寨的先人们具有远见卓识,真正做到了优先发展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兰寨是古百越文化展示区,如今还保留有较为完好的古百越瑶墙,是古百越文化的遗存。
兰寨是一个文明之村。兰寨林氏族人十分注重道德品质与思想情操的修养,提升人的品格精神,林氏祖先拟订的“十德”修身纲要和“林氏家训”,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子孙后代的思想品格。“十德”指“仁慈、义气、礼貌、睿智、信誉、忠诚、孝顺、节制、勇敢、和谐”,“林氏祖训”有“崇孝道,睦宗族,重教养,齐家政,正礼节,务读书,明德性,谨语言,慎交友,务世事”,“十德”内容及“林氏家训”与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和新时期云浮精神“诚信,包容,实干”一脉相承。正是有了“十德”修身纲要和“林氏祖训”,才使兰寨林氏子孙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并孕育了良好的村风民风。多年来,兰寨实现了零信访,零治安案件,零矛盾纠纷。兰寨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兰寨人勤劳俭朴,诚实守信,邻里和睦。
兰寨是一个侨乡之村。兰寨是郁南有名的侨乡,有的到港澳甚至海外谋生发展,林日东、林梓庆、林定南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虽然旅居他乡,但十分关心和支持家乡事业的建设:捐资办学、捐钱修路、热心公益事业的发展等,他们都乐意支持并积极参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定居港、澳、台和国外的林氏宗亲倡议并捐资了正己校道、正己学校。兰寨林氏宗亲于八十年代就成立了乡贤理事会,设立了“林西河堂奖学基金会”,他们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献策,为家乡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林西河堂奖学基金会”就筹得资金近200多万元,仅林定南一人就捐资了102万元。
兰寨是一个信用之村。兰寨是一个全部林姓的自然村寨,面积不大,人数不多,却有着一间面积偌大、保持完整的农耕当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农耕当铺是村中族长林葆初开设。其时,他的儿子林景芳号称“新北风”,他家的“瑞昌行”做到重承诺、守信用,并由于诚信经营,该行得以发展壮大,分行开至香港、广州、南宁等地。兰寨前面就是南江,来来往往人群、船舶很多,为了在人们需要帮助时救急解难,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林景芳专门在村中开设了农耕当铺。农耕当铺也如“瑞昌行”一样,诚信经营,仁慈为先,急人所急,生意兴旺。在林氏“十德”修身纲要、“林氏家训”和林葆初父子诚信经营的影响下,兰寨村民已自觉养成了诚实守信的品德,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兰寨是一个发展之村。兰寨是郁南万亩油菜花基地主要种植和欣赏区,种植的面积大,近路近街近市,便于人们前来观赏。油菜花可以实现一花多用,一可榨油,二能作油菜,三能观赏,四可做肥料。阳春三月,油菜花盛开时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赶来看花赏花。
2013年初,县委、县政府把兰寨南江文化创意基地建设作为当年的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有以下建设项目:艺术创作与文化采风基地、青少年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南江民俗文化风情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中国著名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品展示园、国学苑、古百越水上乐园、名贵兰花观赏区、画眉蟋蟀竞技区、野外垂钓娱乐区、绿道自行车游览区等项目。第一期项目“
状元进士馆”、“十德文化馆”、“农耕典当馆”、书画展示馆、“状元休闲区”、“状元亭”、“状元许愿树”、“状元路”、“兰花观赏园”等建设已基本完成。至2014年12月初,基地已经迎接了三批分别来自
广西师范大学、肇庆学院、广州第二师范共380多名学生来写生、创作;每天慕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兰寨南江文化创意基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主要景点
十德文化馆
——兰寨南江文化保护开发的核心代表;
——南江流域岭南古民居代表中的瑰宝;
——十德文化传承发扬的典型历史见证;
——政府重点文物保护恢复原貌的命题;
——兰寨南江文化艺术创意的不竭源泉。
十德第,俗称瑞昌大屋,又名葆善堂,是南江流域岭南艺术古建筑典型代表,是兰寨南江文化基地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瑞昌大屋乃民国初年连滩当地著名乡绅、秀才、兰寨族长、正己学校创校校长林葆初及其儿子林景芳建造。
瑞昌大屋是一座具有岭南特色建筑风格的青砖瓦古木结构的中式庭园建筑。它建于1925年,距今近90年。大门门楣上壁画《公孙玩乐》落款:时在民国乙丑年,秋节前,清白氏书。中厅门楣上方瓦檐下壁画,刻有《朱子治家格言》,落款:民国乙丑年秋节前,林葆初书。
瑞昌大屋建筑庭院占地面积八千多平方,是广东现存面积较大、外观较新、设计精美、布局完整的古大屋,历时三年盖成。整座大屋雕梁画栋气派,是前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瑞昌大屋正厅门楣上方浮雕刻名为“十德第”,其意思是林氏的十德门第,林氏是连滩一带的名门望族,因林氏有“九龙世家”“十德家声”的优良传统。“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乃林氏家训内容,即“十德”。大屋又名“葆善堂”,是因当年大屋主人林葆初乐善好施,惠及四乡与过往商客,办了很多大事、实事、善事而得名。正己学校就是其于民国初年带头创校并任首届校长。
瑞昌大屋建于民国乙丑年,距今近九十年,是广东现存面积较大、外观较新、设计精美、布局完整的古大屋,为广东当地少有的三进大屋。三厅二偏厅二十四间房,各房上下二层,每一间房楼上通过大小门、门桥、阳台、瓦脊等连通,便于水淹时能于楼上进出活动。整座大屋雕梁画栋、灰雕、壁画气派非凡,是前人智慧与汗水结晶的物质文化遗产。
古建筑分二层,有三个大厅,二个偏书厅,二十四个房间,有不少阳台、大水门、木栈桥可以房房相通相连。因处于南江水边,经常会出现水浸,如水浸入屋内,住户各人可于二层的木板楼房之间走动,轻松生产生活娱乐。
十德第瑞昌大屋,建筑豪华,结构美观,整座大屋雕梁画栋、灰雕、壁画气派非凡。特别是山墙、屋脊上的灰塑,使用特别的灰泥塑造出各种装饰图形,色彩美观,图案与它周围的环境结合,相互衬托。虽经近百年沧桑,但仍保持得比较好,色彩如新,脱落较少;灰塑内容多彩:故事、典故、花鸟虫鱼、树木山川等等,构图别致,有放有收,破格造型,灵活多变;有半浮雕、全雕,不拘一格,艺术造诣深,技术娴熟。十德第充满文化艺术气息和书香气味,大门檐瓦下房间外墙壁画生动活泼,壁画画里的描划和书法,绘声绘色、色彩斑斓,人物花草飞鸟虫鱼看起来极具灵感,有的仿如飞腾挪跃,有的仿若静静流淌,有的仿若翩翩起舞,有的仿如浴火重生!
大屋建设非常注重工程质量,对每个工序和建筑材料要求非常严格。每个杂工一天只能磨三只青砖,不准磨多磨少,要四楞四整,保证质量。用石碓舂灰的,每天只准舂一坎,专人验收,多了也不行,所以瑞昌大屋仍完好如新。可惜“文革”期间,屋前部分灰雕被人为破坏,实为憾事。但是这历经近90年沧桑的民宅,仍闪烁着历史璀璨光华。
十德第瑞昌大屋于2005年被郁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2012年初,郁南县委县府及当地外出乡贤提出开发兰寨南江文化艺术创意基地后,林家瑞昌大屋保护开发暨中国兰寨艺术创作基地启动仪式晚会于瑞昌大屋内举行,从此推动了开发兰寨南江文化艺术创意基地的精彩旅程。十德第瑞昌大屋重新焕发了美丽的青春,其精致细腻的建筑艺术、生动活泼的历史故事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社会各届的目光,也成为了兰寨南江文化创意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2014年,兰寨被定为省级新农村示范区,瑞昌大屋后人更积极动员当地乡亲外出乡贤,牵头大力支持兰寨生态文明示范新农村片区建设。
十德文化馆通过介绍十德堂原主人林葆初弘扬林氏的十德和林氏家训,以及林氏后人德行双馨事迹,从而宣传我国传统美德,发扬“仁慈、义气、礼貌、睿智、信誉、忠诚、孝顺、节制、勇敢、和谐”的十德品质,弘扬广东“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精神,激励人们为创建和谐新农村,构建幸福社会而奋斗。
十德文化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国有代表性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第二部分详述“林葆初十德与林氏家训”;第三部分简要叙述“林氏后人扬家风”。三部分内容展示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栩栩如生的图片,再现“十德家训”的人物和故事,为广大游客的阅读和理解提供方便,既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又教育启迪后人。
状元树
南江在兰寨村前缓缓流过,村前江边一颗巨大的古榕树是由晚清状元林召棠亲手栽植,被人们尊称为“状元树”,也称“状元许愿树”。榕荫无边,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是村民娱乐、悠闲的好场所。
关于状元树的由来如下:林召棠青少年时,其父林泰雯举家到东安县(今云浮)任教谕。当时,兰寨村林姓人家是南江流域的名门望族,崇文重教,经常特邀泰文前来学校讲学,召棠随行共学,并与林姓人家共同生活。因大家同祖同宗,故同拜祖宗。清道光二年,召棠回兰寨拜祭林姓祖宗时,在安宁庙前种下这棵榕树,祈求下年高中并一生安宁。清道光三年,召棠果然高中状元。上京赴任前,召棠专程回兰寨报喜,并拜祭林姓祖宗及这棵榕树,此后,这棵榕树被喻为状元树。“文革”之初,状元树在“学校停课闹革命”的呼声中枯萎。1978年恢复高考不久,状元树奇迹般枯木逢春,茁壮成长,灵光普照。
状元亭
乾隆年间,此地有一小凉亭。凉亭驻江而立,郁秀宁静。时东安县教谕林泰雯,常到兰寨林氏私塾讲学,其子召棠随行随学,期间,林召棠随行随学,期间,召棠常登亭事读。道光三年,林召棠高中状元,此后,人称之为状元亭。2012年,郁南县委、县政府打造兰寨南江文化创意基地,为提升文化品位,重建此亭。
状元进士馆
状元进士馆是展示兰寨历史文化和名人事迹、彰显兰寨绵延昌隆之文脉、传承兰寨人勤奋好学精神的一个展馆。兰寨,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造就了大批人才。清朝时期,培育了状元1名,考取了进士3名、翰林1名。新中国成立后,考取本科以上有160多人。状元进士馆展现的内容,印证了兰寨人勤奋好学之民风和历代科考的辉煌。
状元进士馆主要内容分为3部分:中国的科举制度、林氏状元、兰寨地灵出人杰。通过这些内容,让参观者能深刻了解中国的科举制度及历代兰寨杰出人士所取得的成就,亲身感受到兰寨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
农耕典当馆
当铺大屋主人林著名,是十德第·瑞昌大屋主人林葆初的父亲。
兰寨村历史悠久,明代前是瑶族人民的居住区,有兰寨瑶族城堡遗址为证(当铺的围墙墙角部分)。在村中开设当铺初始时间不详,现保存的当铺建筑物为清代末期,当铺主人为村中乡绅、林氏族长林葆初先生。当时南江河从村边流过,当铺前面有水运客货码头,过路人客众多,当铺以押、当农耕物品和生活用品为主,金银珠宝、土地、山林、房屋为辅,由于遵循“平等、自愿、诚信”原则,使商人们缓解资金短缺之急,让平民危难时度过难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
相传,“当铺”古大屋及其古瑶墙是元朝末年的瑶民建筑,明朝初期迁离家园后遗下此大屋,后由汉族人居住,保存完好。它与周围古大屋相连,形成一幅美丽的古画。
兰寨“当铺”大屋和屋前的“八角楼”即建于原住民瑶族苗族人山寨原址上,屋前围墙还保留原苗瑶寨墙的一段,成为兰寨久远历史的见证。清朝末年,时中央新政,地方经济交往频繁,林著名林葆初父子开设当铺,方便了方圆十里的生意人和急需的乡亲,当铺信用极佳,远近闻名。
典当主要是指以财物作质押,有偿有期借贷融资的一种方式。这种以物换钱的融资方式,可以解决顾客在急需用钱时所面临的困难。历史上,典当行大多出现在繁华的圩市之中,而全村居住面积只有0.17平方公里的兰寨自然村,在清末时期竟然出现典当铺,而且典当物大多以农耕、生活物品为主,极具乡土特色,这在典当行业中极为少有。
农耕典当馆利用兰寨当年当铺的门楼、厅、房、走廊等结构进行布置,分为“中国典当简述”、“兰寨当铺简况”、“农耕器物展示”3个部分。通过实物、人物塑像、图片和文字说明等形式,展示当年兰寨当铺的典当情景和村中的农耕物品,以此来展现典当行业的基本知识,展馆力求知识性和趣味性,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了解兰寨村的典当历史。
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建于清朝,为纪念清末文状元林召棠而建立。
林氏宗祠建于乾隆初年,是正己公的孙儿为纪念太公正己从福建迁往兰寨的标志性建筑。宗祠占地900多平方米,是传统的岭南祠堂建筑风格,三进房屋结构,古朴精致。中堂以青砖铺成“人”字型道,取名状元道,意为纪念林召棠高中状元,是人上人,而走过此道的人亦会成为人上人。2005年,林氏宗祠被郁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宗祠规模不算庞大,外表也普通,但走进祠内,能让人品味到深厚的人文历史内涵。
宗祠屋顶建筑屋檐艺术显得高雅得体。宗祠前面,竖立着几块大石板,再前100多米处,还有一扇青砖砌成的古墙。
门前竖立的大石板上刻着“状元及第”、“明经进士”等字样,记录着林召棠何时考取进士、状元的时间。据有关史料记载,林召棠的父亲叫林泰雯,祖籍今广东省吴川县吴阳镇霞街村,清朝公元1785年间,在南江流域任东安县(近云浮市云城、云安、郁南南部部分镇等地)教谕。期间,因为兰寨村林姓人家是南江流域的名门望族,经常邀林泰雯来村讲学,林召棠同行,结识了林氏家族的长老,大家都来住福建林姓,说起还是同祖同宗,大家结下了深厚情谊,兄弟相称,同拜林氏祖宗。清道光三年,林召棠考取状元。北上赴任之前,他念念不忘兰寨村,专程前往兰寨村祭拜林氏祖宗,与乡亲们一一道别。兰寨的长老们为了永久纪念林家出了个状元,于是立石碑纪念。
石碑前100多米处的青砖墙,名叫照壁,建于清朝道光五年,专门为纪念状元林召棠上榜而建。该照壁能一直保存完好,与林召棠名气影响有直接关系。
宗祠入门内的首进天井,原平铺普通青砖,用作喜庆事务时行人。清道光三年,林召棠高中状元不久,林氏长老为了纪念林召棠高中状元,勉励后人勤奋好学,成为状元,专门将天井青砖改建,用青砖砌成一个又一个“人”字型,寓意人上人,勉励人们要想成为人上人,就要勤奋好学,力争进取。因此,进入状元前门的那扇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打开的。因为,即使是达官贵人,也不能从状元路走进宗祠,只能走两旁的通道。唯有状元,或者是准备应考的学子,才能步行状元路而入。
清道光三年(1823年)癸末科殿试独占鳌头成为状元及第后,专门回兰寨送“状元及第”牌匾一块给当地林氏宗亲,并竖起旗杆。状元及第牌匾及刻有“道光三年癸末科殿试状元”的旗杆石还存于兰寨林氏宗祠。
功名旗杆
功名旗杆是封建时期科举中功名后,在宗祠前树立的旗杆,一般上只要贡生以上资格即可。功名旗杆由旗杆夹、旗杆组成。旗杆的上半部,若是状元,上半部做三个四方斗。其他进士做两个四方斗,举人做一个四方斗,贡生没有斗。旗杆的顶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不同,文功名顶部一般雕成笔锋,武功名的旗杆顶部一般雕刀戟或镌座狮。功名旗杆的主人署名则在旗杆夹的正面体现,左边条石上雕刻主人得功名的时间,右边条石上凿刻主人获得具体功名。功名旗杆的作用:一是考取一定功名后,社会地位提高,树立旗杆可以光耀门楣;二是旗杆树立后,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激励后人积极进取。
林召棠(1786~1873),吴阳(广东吴川)霞街村人,祖籍福建莆田,为九牧长房端州刺史苇公第34代孙。其父亲林泰雯,在1785年间在东安县(今云浮市区及云安县,含现东坝、宋桂)任教谕,婚后于次年生下林召棠。不久,林泰雯又到连滩兰寨村任教,林召棠也在兰寨村读书,并常到村中南江河边的小凉亭苦读,与当地林氏家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聪敏好学,17岁中秀才,28岁中拔贡,31岁中举人,37岁(1823年)中状元,是封建时代开科取士,广东9位文状元之一。授职翰林院修撰,充任国史馆纂修官,又任陕甘乡试正主考官。后因感官场污浊,托病辞归故里,终身从事教育,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十五年。林则徐来粤查鸦片,常与林召棠书信往来。林召棠卒于1873年,享年87岁。林召棠为人尚气节,淡仕宦,爱廉洁,重工农,怜贫苦。他常教儿孙看重农人,曾自撰《治家格言》中有“日食饭当思耕田人之苦,日着衣当思织布人之劳”等名句。
安宁庙
兰寨是古百越文化展示区,如今还保留有较为完好的古百越瑶墙,是古百越文化的遗存;兰寨的古建筑众多,充分反映南江地区古建筑的风格,不少古建筑及墙上的绘画、雕塑还融入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乃至西域的绘画风格和民族特色,充分彰显了兰寨村人是开放兼容的品格。该庙是为纪念张元勋平瑶功绩而建造的“安宁庙”,经专家考证,庙内的几根石柱使用的就是云石,是我国最早使用云石的建筑,充分体现了云石文化在南江建筑的作用。
双桂堂
建于清雍正年间,占地1300多平方米,乾隆初年由文夫公买下。
大屋由村中最有名气的父老命名,该父老认为,林氏九牧公中最出色的人是蕴公和藻公,两兄弟少负大志,应试前一起发誓定要考取功名,结果两人中一甲进士。为纪念二林一同折桂,让子孙学习,大屋遂命名为双桂堂,双桂亦说明是姓林人家。
双桂堂前有一副对联,是由三罗一带最有名气的书法家罗广滔所写,上联为北郭未高谢眺望,下联为东溪窃比杜陵廉。对联意在教谕后辈子孙做人要谦逊、要提升个人修养。
县委县政府利用“双桂堂”建设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兰寨写生基地作品展示馆”。展示馆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展板线路长151米,用于展示基地写生创作的优秀作品。作品展示馆建设得到了社会各届指导和关怀。著名艺术家黄格胜、罗一平和书法家陈永正、李卓琪为作品展示馆题字。作品展示中心定期展出兰寨写生基地的优秀作品,为兰寨写生基地提供一个作品展示平台。
2012年,已有300多名画家在兰寨创作了5000多幅佳品,这些佳作在双桂堂进行不定期的展出。
福生大屋
福生大屋,又名四和堂,建于清末,面积大约2500多平方米。主人林胪名,当地人尊称他为四眼公。四眼公生于道光年,晚清秀才、国学生员、军工六品、水晶戴顶,是大生堂药房经纪人。四眼公的四子做竹席和米铺生意发迹致富,然后出资让四眼公建了福生大屋。该屋的灰雕、木雕、壁画等都题材丰富。对研究南江历史建筑艺术风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福生大屋还在2010年被郁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生大屋后人已有六代200多人,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第三代孙林景隆,正是正己学校的设计者、组织者,也是省道德珠线策划者、设计者。
文夫公、直参公古屋
文夫公、直参公古屋,又叫农民头屋,是当地林氏始祖正己公嫡孙文夫公、直参公所建。农民头屋建于1804年,总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三开间,深三进,现保存下来的还有10多个房间。沧海桑田,陈年遗迹,暗追前尘往事。每一个房间、每一块砖、每一根木,仿佛都诉说着一个个故事。云淡星疏细雨晓,故居旧事知多少?
文夫公、直参公古屋为何叫农民头大屋?说起来还有一个悲壮的故事:直参公的曾孙叫林才记,在兰寨、连滩一带的老人都耳熟能详。林才记,花名叫“割耳才”,少时因病割下了一个耳朵而得名。其时,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继续对中国进行掠夺,农民的负担已到了不能忍受承受的地步,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于38岁诞寿庆典之际,在犀牛岭齐集万众誓师,拉开了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起义序幕。时值壮年的林才记凭着一胸热血,和村中的另两名兄弟积极参与洪秀全的
金田起义。他们三人竖起写着“农民起义救国军”的旗帜,在兰寨五显庙里宣布起义。由于没有经过策划,没有利用群众力量,在当时清朝统治阵地,无疑以卵击石。当地清政府知悉林才记胆敢起义,就派清兵捉拿,林才记三人听到风声,连夜逃跑,清兵到兰寨没有捉到林才记,就一把火把他的房子烧了。也是上苍有眼,眼看火势越来越大,就要把房子烧毁,忽然下起磅礴大雨,把大火淋灭。农民头屋才比较完整保存下来,有两个房间全部拆除了,听退休的林校长说,是因为1959年,所属房间的主人饥饿交加、无以继餐时把砖、木拆下卖了买米度饥。
200多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风风雨雨,农民头屋尽管破落,但屋内树木春葱茂密,别有一番劫后余生般的生机。早晨,和煦的阳光与古屋亲切交流,成群的公鸡母鸡有的在啄食、有的在谈情说爱;中午,树上的小鸟依然活跃,吱吱喳喳唱着歌儿,好像在比赛谁的歌声动听;晚上,偌大的苍穹,黑黑的夜,星星、月亮柔和光线洒满古屋,增添了苍白而神秘的美丽。置身此景,该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如水之景,如水之心,人若景,心若水,在滚滚历史中追溯过去,感悟自然之美、人生之灿。
林才记的其他后裔分布在博罗和广西荔浦;古屋的一角已被后人办成了云浮市第一个私人博物馆“文房”。
秀参林祠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郁南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保护成果显著,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已列已有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4项。
秀参林祠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位于云浮市郁南县,地处广东西翼。郁南县是古代南江文化的发源地,在这片自然资源富饶、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历史遗址众多,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家技艺、民间民俗等特色文化十分丰富,积累重实。
秀参林祠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规模500平方米,预计投资20万元作为改造设计。主要展示的内容有:禾楼舞、连滩飘色、横经席的制作技艺、连滩山歌、
张公庙会、斗画眉、南江婚俗、手指画、张元勋传说等……展示的方式以故事情节为引导,影像反映相结合的形式,空间设计以一种串联互相联系呼应,贯彻整个展厅,布局采用通过连滩特色文化的特性利用虚实结合,来划分空间。
(1)禾楼舞
“
禾楼舞”是当地民间一项文艺娱乐节目,被称为是民族舞蹈中的“活化石”。它源于中原神农氏的神话传说,主要流传于南江流域地区的连滩镇一带。该舞是古时百越乌浒族人(壮族祖先)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舞蹈。它的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审美价值。由于该舞后继乏人,处于濒危状态,为做好该项目的保护工作,云浮市于2007年将“禾楼舞”列为首批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6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禾楼舞”是秦代南江流域的乌浒人在庆祝丰收、祭祀神灵时跳的一种舞蹈。该舞自形成以来,经过汉、晋、隋、唐时代的交通大动脉南江,越过并不高的山界传到高州、化州、台山、阳江、郁南等地,是原始巫文化流变与傩文化结合的产物,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少数民族留下的民间艺术瑰宝,蕴涵着古代百越之地(连滩流域)所具有的独特地方文化色彩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特色,是远古稻作文化的活化石。禾楼舞是远古农耕文化的产物,对研究古代百越以来的生产生活、信仰和民俗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研究岭南民间舞蹈史也有重要的价值。
该舞蹈的动作原始、粗犷,跳舞者头戴假面具,身穿黑色衫裙,头戴小竹笠,腰扎围巾,脚蹬麻鞋。领舞者头戴莲花冠,系红色间黄披肩,右手摇着一个系有彩带的铜铃,左手举牛头锡杖。其余舞者分别手拿禾穗,边唱禾楼歌边摆身、摇手、踏足,向着东南西北四方起舞。禾楼歌旋律固定,曲调悠扬。
经过挖掘整理后的“禾楼舞”,在2000年的郁南县“连滩民间艺术节”上首次登台亮相,2002年在南海西樵举行的“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大赛”上,获得了艺术大赛银奖和组织奖。2003年10月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民间艺术大赛”获银奖。2005年获“首届岭南民间艺术汇演比赛”金奖;2010年到上海参加“世博会展”。
2007年2月,“禾楼舞”被市人民政府确认为第一批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6月,“禾楼舞”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2010年到上海参加世博会广东馆演出。
禾楼舞盛行于郁南县连滩镇一带,村民们习惯在河滩竹林边,一边围着温暖的火堆,一边观赏。舞者戴面罩,头顶蓑帽,足蹬麻鞋,身穿黑衣,晚间手持火把围绕火堆亦歌亦舞。在古朴而悠扬的音乐中,身披红袍的“族长”左执牛头锡杖,右执铜铃,在铃声号召下,众族人依次出场,过火门,拜“族长”,双手将稻穗举过头顶,庆祝五谷丰登,祈求上天再次赐福。舞者舞步轻快,号声呼呼,一派庆丰收的景象,歌词亦曰:“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瑶户欣歌太平世,众执穗铃咏金秋。”
(2)连滩山歌
连滩山歌因源于郁南县的连滩镇而得名,最初为四句版。据明嘉靖《德庆州志》载,早在明代嘉靖年间,连滩山歌已开始传唱,如明代林昆所写的《迳口樵歌》“侵晨小径入烟萝,次第歌声岭上过。无累无羁尘虑杳,载游载味逸情多”。“樵歌”为砍柴人在山中唱的歌,可见在明代嘉靖年间南江流域已有山歌流行。连滩山歌到清朝康熙年间发展为多句版。据《旧西宁县志》(今郁南县)记载:“男女杂沓唱歌,遂成习惯,文人中有好事者,平时每出歌题,招人作歌,略似竹枝词。而土语多有音无字者,以意杜撰。歌词亦以俗而有趣味者为佳。”反映了当时人们咏唱连滩山歌已成习惯和普遍。“女子出嫁前三四晚,村族中未嫁之女子为伴娘,齐集其家,出嫁者哭而道别,以歌达之,自祖先至亲属,皆称其名分为之词,歌词合韵……语多双关,不必雅,然情必极至。”这是《旧西宁县志》记载连滩山歌其中的“哭嫁歌”,反映农村女子出嫁时的情景。新娘出嫁唱“哭嫁歌”这一习俗已无,但在民间中老人仍会传唱,由此可见当时歌风之盛。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加强对连滩山歌的挖掘和整理,连滩山歌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在50年代,连滩山歌的代表人物关荣深等一批名歌手曾应邀到广州文化公园中心舞台演唱,深受欢迎。20世纪60年代,连滩山歌代表人物伍风英曾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20世纪50—60年代,连滩山歌第三代传人郑泉编排的连滩山歌剧《打谷场上》和民间艺人刘丙坤编排的连滩山歌剧《枣白心红》参加肇庆地区比赛均获奖。
70年代曾在连滩举办过规模宏大的三罗(罗定、云浮、郁南)三县民歌大赛,1982年,编辑出版了《郁南历年民歌选》,收入民歌500余首,其中郁南17种民歌及其曲谱全收入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1993年,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共搜集到山歌1208首,精选其中的连滩山歌87首,编辑出版了《郁南民歌民谚》。1998年,云浮市电视台摄制的专题片《连滩山歌》曾在广东珠江、卫视两个电视台播出,反响热烈并获广东省电视专题片评选三等奖,市一等奖。2002年,连滩山歌剧《喜迎亲》获“深圳民间艺术大赛”铜奖。2006年,连滩山歌舞《蚕乡情韵》在“广东省民间艺术邀请赛暨云浮(连滩)南江文化艺术节”中荣获金奖。
2000年以来,连滩山歌还被录制成VCD在民间广泛流传。2006年11月,“连滩山歌”被郁南县人民政府确认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7年2月,“连滩山歌”被
云浮市人民政府确认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6月,“连滩山歌”被
广东省人民政府确认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连滩飘色
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连滩飘色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色柜;二是色梗,即支撑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每板由2—3个小孩扮演,一板一个故事,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具有色彩艳丽、造型大方、装置奇妙、讲究力学、内容含蓄的特点。巡游表演时,每板飘色都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引人入胜、令人联想。
连滩飘色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经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其次按照设计图纸装好饰柜车子,再将一根经过精心设计的铁枝固定在车子上,铁枝穿过某种被掏空心的道具或饰物,外面看起来就好像是某种道具或饰物支撑着人物在上面一样,十分巧妙。三是在支架上套好服装,以隐藏、掩盖住支架。四是造型人物上架。这一部分最为复杂,完成后的造型人物有的站立或坐卧在刀枪之尖,有的人物停留在树梢或花卉之上,种种造型惊险逼真,像飘在空中一样。
连滩飘色反映了农耕文化形成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既具有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又是历史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民间艺术活动,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2011年4月,“连滩飘色”被郁南县人民政府确认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7月,“连滩飘色”被
云浮市人民政府确认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2月,“连滩飘色”被
广东省人民政府确认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手指画
“手指画”始创于清末民初,由连滩镇人朱景宗在广州拜师学成指画技艺,在连滩一带广为传授。其孙朱展英、朱展鹏兄弟二人受其言传身教,深得其精髓。
“手指画”作为一门独创的绘画艺术,题材与国画一样,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类,其表现技法多样,即是以指或掌沾上墨水或者颜色控制好浓淡、干湿、轻重、快慢,用点、按、抹、推、擦、拉、弹等多种方法,视画面需要而灵活运用,表现出或刚或柔之质感。无论花鸟、山水、人物均构图巧妙、布局严谨、肌理细腻、墨韵生动、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可作装饰摆设,也可用作书签、艺术名片等。朱氏兄弟所创作多幅指画作品被国家文物局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中国书画藏典委员会收藏,并颁发作品润格标准认证,还有不少作品被台湾、日本、美国人士收藏。 连滩手指画因为它的独特和玄妙而越来越被世人所认可和推崇。
2006年11月,“手指画”被郁南县人民政府确认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2月,“手指画”被云浮市人民政府确认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5月,“手指画”传承人朱展鹏被云浮市人民政府确认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千亩油菜花观光基地
在郁南县连滩镇西坝兰寨村有着一片一千多亩的油菜花基地,在粤西地区乃至整个广东地区都是连遍面积最大的油菜花观光基地。位于兰寨村入口处,正己大道两旁,冬春时节,种满油菜,从绿油油的油菜苗到金灿灿的油菜花,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摄影。每年此时,兰寨会举行大型万亩油菜花摄影节。
住宿设施
正己公寓
正己公寓位于正己学校内,建于2015年上半年,是兰寨住宿条件较好的公寓,大约52间房间,都为标准间,房间设施齐全现代化,具备独立卫浴、24小时热水、电视、空调、无线网络等条件,房价约为每晚每间100元。
兰寨驿站
位于兰寨村村民居住区内,于2015年新装修,为学生公寓类型、上下铺结构,拥有35个床位,多为6人至8人间,房间整洁明亮、方便舒适,具备热水、洗衣机等,是高等学校艺术写生和年轻人自助游的不二之选。
学生公寓
兰寨建有学生公寓10间,其中农家旅馆3间,可同时容纳400多人食宿;公寓位于兰寨村村民居住区内,多于2015年新装修,为学生公寓类型、上下铺结构,公寓房间多为4人间,具备热水、洗衣机等,公寓内设有较大的会客厅、阳台以及书房。
特色美食
兰寨美食,在南江流域独树一帜。
酿豆腐
豆腐,古城黎祁。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始于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豆腐一词见于文字记载,则始于宋朝。十一世纪末,寇宗《本草衍义》中有“生大豆…又可为腐,食之。”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亦有“煮豆为乳脂为”句,诗人陆游有“拭盘推进食,洗釜煮黎祁。”翻开菜谱看,中国民间豆腐吃法竟有400种之多,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兰寨普通百姓人家逢年过节或贵宾来临都习惯酿豆腐,水豆腐以嫩、滑、白、可口驰名南江、西江及海外。
艾糍
艾糍的创始人已经无法考究,据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们说,自清末明初都城已有艾糍摆卖。
人们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及自己的经验,认为艾可以祛风、止痕、止血、暖胃,有益身心将康,用艾叶制作的艾糍香滑可口,所以人们喜欢吃它。
制作艾糍的方法比较简单。用本地特产的木茨淀粉或糯米粉均可。首先将艾叶煮熟,去其轻微的苦涩味,然后将其椿烂,再加入适量白糖或者冰片糖煮熟煮透,在趁热时加入淀粉搓匀。馅料多以甜料为主,将花生、芝麻超脆捶碎,加入白砂糖既为馅料。一个个艾糍做好后,放进铁烫盆隔水蒸40至50钟即熟。如用竹箕或者蒸笼,则要用柚子叶或者芭蕉叶垫着来蒸。
用糯米粉制作的艾糍香、甜、软、滑十分可口,而且容易消化,既好吃又有益,所以深受群众欢迎。
艾糍制作,多数由亲人或者师父言传身教,并无文献资料记载。现时,都城镇摆卖艾糍的都有七八档,逢年过节,邻乡近村也有人制作艾糍。
连滩印糍
印糍,顾名思义就是用印子做的糍粑,垫在荷叶上蒸制而成,印糍上印有各种不同精致图案,不仅味美而且让人赏心悦目,兰寨的印糍有艾草、红豆、高粱等多种不同口味,其中还夹有花生碎、黑芝麻等,口感极佳,是兰寨特色风味小吃。
清末民初年间,连滩镇有一村妇张氏,因家境贫穷,想制作一些只有逢年过节才造的糍粑到圩上去卖,以赚钱度日,但又嫌糍粑好食不好看,难以吸引人们的食欲,她就想了个办法,求一个木匠帮她用木头造了一个有花边的糍印,做出的糍皮薄馅靓,又香又滑。美名传开后,乡间相互效仿,流传,成为连滩镇的特色美食——印糍。
连滩印糍,存放时间较长,携带方便,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吃的时候再加热,象新鲜出炉的一样,风味依旧。特点是:热软冻硬,甘香可口,有天然的蕉叶、冬叶香味。要做好印糍,首先要选好印,往往一条村子里有几种糍印,按需要而相互借用,以前的糍印是用花梨木、酸枝木等硬木雕刻而成,花纹、图案多以吉祥如意,喜庆图案居多。
连滩印糍是郁南县独特的民间风味小食,只靠言传身教,没有具体文字记载。代表性传承人物张阿娣也是青年时跟其他姐妹学艺而成。现时,连滩镇圩日,摆卖印糍的有两三档,都是由中老年妇女制作。2006年11月,连滩印糍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特色农家菜
兰寨村位于群山环抱之中,南江河蜿蜒流淌而过,自然环境优美,拥有大量无公害绿色食品,如农家土鸡、瓜果、有机蔬菜、放心稻米等。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兰寨村东临南江,全境属
丘陵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山峰有西面的大尖岭,海拔361米,南有望君山,海拔472米。
河流
连滩镇域内主要河流有南江,又称南江河。由南向北沿镇东边向南江口流出,境内另有支流高枧河由西向东横贯该镇南部,逍遥河由西向东横穿该镇北部。
气候
兰寨村位于郁南县连滩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6℃,年均降雨量1355毫米。
交通信息
地理区位
兰寨村位于连滩镇北面,距离连滩镇中心约5公里,到郁南县都城距离为50公里。
班车信息
乘坐高铁至
郁南站,搭乘至飞凤车站,转乘都城至连滩方向的班车到兰寨村落下车,间隔20分钟一班;或乘坐高铁至南江口站,搭乘往连滩方向的班车到兰寨村落下车,间隔20分钟一班。
自驾游交通指引
广州、佛山至兰寨村:1.由广州、佛山出发,向西沿广梧高速,至连滩德庆出口处进入,可至兰寨;
2.由广州、佛山出发,沿G321国道经肇庆、德庆西江大桥,经S352省道进入兰寨;
深圳至兰寨村:由深圳出发,向西北沿广深沿江高速、京珠高速、广州绕城高速、沈海高速、广昆高速,至连滩德庆出口处进入,可至兰寨;
肇庆市至兰寨村:由肇庆市区出发,向西南沿广梧高速,至连滩德庆出口处进入,可至兰寨;
罗定市至兰寨村:从罗定市出发,沿S352省道经
大湾镇进入兰寨;
曾举办文化活动
2015年6月13日,2015年“
中国文化遗产日”广东主会场将在
郁南县连滩镇兰寨村举行。活动主题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乡愁·古村·根脉”。当天,“粤绣”、“广东剪纸”、“
广东木偶戏”、“潮州音乐”、“禾楼舞”等45个国家(省)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及
云浮地方特色等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技艺展示、展销和展演。
2014年12月10日,由广东美术馆、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共云浮市委宣传部主办,郁南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探源——百名画家走进兰寨”系列活动在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郁南县连滩镇兰寨村启动,整个“探源——百名画家走进兰寨”系列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以“南江神韵”为创作主题的启动仪式,2015年正月以“民间艺术”为创作主题的南江(连滩)民间艺术节和2015年三月以“优美生态”为主题连滩万亩油菜花观赏节创作活动,系列活动的优秀作品于2015年在广东美术馆展出。该活动规模大,参加人数多、规格高,社会影响面广,为两广地区艺术界合作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周边景点景区
兰寨村周边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文物古迹有始建于宋朝,纪念“平南先锋”杨文广的文广庙;祭祀明代广东总兵张元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
张公庙;有“四奇灵庵”之称,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的天池古庵;有省著名古建筑考古专家推崇备至,称之为“广东第一屋”或称“清朝古堡”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二大屋;有独具岭南风格,建筑艺术突出,典型的粤西古民居建筑代表的大夫第屋、朱氏大屋、明清商业古街东胜街、维新路等历史街区、民宅;有4亿年历史,已灭绝的古代海生群体
生物化石——“
笔石”。自然风光瑰丽多姿,有“山高龙过脊挨天”的天塘山天池胜景,有充满南江特色的竹海银滩。
光二大屋
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
连滩镇西坝石桥头村,相传为村民邱光二为免受土匪的威胁骚扰和南江河水泛滥之苦而兴建。因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完善的防火、防盗、防洪功能和良好的保存状况,被誉为“广东第一大屋”。光二大屋又称“清代古堡”,始建于清代嘉庆十五年(1811年),至最终建成,历时十余年之久。其建筑规模大,面积达6667平方米。最大的建筑特色,是遵循堪舆学原则进行选址和确定建筑坐向,在布局上模仿宫殿建筑,大屋中央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前门和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地分布着其他房间,结构紧凑,主次分明。大屋内的建筑装饰设计别出心裁,各种灰雕、木雕、壁画等美轮美奂。光二大屋是是南江流域最大的民居之一,是民宅建筑的杰作,也是南江文化历史的化石。
天池庵
位于连滩镇上桥村,距县城72公里。天池庵景区布局以奇山灵庵和农业生态游为主题,注重野趣、奇趣、清幽。有天池古庵、龙跃天池、银窿探秘、观音坐莲、百鸟投林、龙脊挨天、天池玉泉、望君夕照等景点。
张公庙
位于郁南连滩镇区,距县城65公里。张公庙是云浮市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祭祀明代万历年间广东总兵张元勋。庙内诗词、彩绘、图画、飞檐龙脊等装饰,无不凝聚明清时代的民族文化。主要建筑有前殿、正殿、四户秤亭、配殿、回廊、东西辕门;前后院有戏台、炮台、六角亭、花园等附属建筑。现存前殿、正殿、配殿和四角亭,屋廊、月门、厢房、东西辕门等建筑,正殿设有六根格木圆柱,柱础为石质鼓形。柱纵横成行,形成三进深,二开间。整座建筑物墙壁上刻画各种人物鸟彩画及诗词,石柱上刻凿有多首对联。整座建筑体的驮峰、斗拱、檐板等构件形制是具有浓厚粤西地方特色和风格,对研究民族文化(特别对研究瑶族史)和当地民间习俗有重要科学价值。庙前为旅游广场,设亿年活化石“沙椤”树区,亿年活化石“笔石”林,艺术碑林,民间艺术“禾楼舞”、“西江婚俗”表演区,与张公庙联成一体,展现“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风韵。
大湾古建筑群
大湾古建筑群位于云浮市郁南县
大湾镇五星村内,始建于明、清时期,具有浓郁的粤西地方特色。于2002年7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4座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磨刀旧石器山遗址
磨刀山遗址位于云浮市郁南县
河口镇和都村,磨刀山地处南江盆地东北缘,距现代河床约500米。南都记者在几千平方米的磨刀山遗址现场看到,一片红土地上立着一堆堆土墩,挖出石器的痕迹清晰可见。考古发掘是一层层泥土挖下来并记录,越高的土墩表示该位置发现石器较早。磨刀山遗址石器丰富,包括手镐、手斧等,数量以手镐为最,其次为砍砸器、刮削器。
推荐行程
兰寨村附近景点线路:光二大屋 - 张公庙 - 天池庵 - 兰寨村
郁南县内景点线路:郁南都城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 -
南江口镇南江第一湾 - 兰寨村 - 河口镇磨刀山旧石器时代遗址 - 大湾镇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