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每个
细胞都是从发生在20亿年前祖先两个相对单一细胞的合并
遗传而来,我们可以从我们的细胞组织中看出这一历史事件。我们细胞的
基因被安置在两个地方。多数基因存在于
细胞核中;但少量基因存在于细胞核外被称作“线粒体”的另一个结构中为什么我们的细胞具有这样两类基因设置?
美国
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在1967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我们的线粒体最终是从单一的细菌
细胞遗传而来。过去,较大的
细胞吞噬较小的细胞,目的可能是吸收
消化。较小的细胞设法在较大的细胞中生存,两个细胞合并后成功地组成一组。它们可能具有互补的技能。小细胞或许能够燃烧
氧中的食物燃料产生
能量(这就是线粒体在现代细胞中的工作),而较大的细胞或许产生了用以燃烧的燃料。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位伙伴进化为构成我们今天身体的细胞类型。线粒体如今仍然像细菌,线粒体中的少数基因与细菌基因相似。类似的
共生事件促进了绿色植物中起
光合作用的组织——
叶绿体的进化。
我们的细胞包括线粒体和核基因两类,称作“真核”细胞。
细菌细胞缺乏明显的核和线粒体,称作“原核”细胞。
原核细胞从40亿年前生命起源后不久直至20亿年前
真核细胞的进化时期一直主宰着地球上的生命。所有的现代动植物生命都由真核细胞构成。马古利斯发现的共生合并或许是地球上复杂生命进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这个学说认为,真核细胞是通过若干不同种类的原核细胞生物结合共生而造成的,这些共生的原核生物与
宿主细胞建立了紧密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在复制和遗传上建立了统一的协调的体系,这样的共生的组合就成为真核生物的祖先。
最早提出
内生说的是A. F. Schimper,他在1883年发现
绿藻和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能够自行繁殖分裂,并发现它们在形态上与自由生活的
蓝藻很相似,从而提出
质体来自
寄生的蓝藻的假说。这时的共生说还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主要是由于证据太少。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细胞超微结构和细胞生物化学研究的发展,共生说又逐渐流行起来。在
电子显微镜下,植物的叶绿体与蓝藻(蓝菌)极其相似,叶绿体本身也含有
DNA的核质(nucleoid)区,都有片层状结构。人们还发现
细胞器与细胞整体的关系与自然界的
内共生现象非常相似。共生现象在自然界很普遍。
西方的主流科学界一向自视甚高,根本就不关注这些“先锋科学家”的“实验小样”。第一位敢于尝螃蟹的美国人是伊万.E.沃琳(Ivan E. Wallin)。上个世纪20年代,他在
哥伦比亚大学做推测细胞成分的实验时,提出叶绿体(图3)和线粒体(图4)起源于共生的细菌,而这个提法却为其引来了同行的讥讽和排斥。已过不惑之年的沃琳被迫放弃了关于共生的研究,移居丹佛,到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当老师去了。后来在内共生起源学说理论上获得大丰收的马古利斯则要坚定的多。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评价马古利斯说:“我非常钦佩马古利斯有超然的勇气和毅力来坚持自己的内共生起源学说,并最终实现了其从异端到正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