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是在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宋太宗诏以
莆田、
仙游、永福(今
永泰)、
福清四县之部分属地置
兴化县,在其地建
太平军,太平兴国五年,改太平军为
兴化军。军治在游洋,而县为
附郭。
兴化军
建立
福建
莆田市古称“兴化”,又称“”兴安”, 追溯其来源,是由于
游洋洞农民
林居裔在北宋初发动了规模很大的农民起义,震动了宋太宗皇帝。据明朝
周华所著《福建兴化县志》(《
游洋志》)记载:“宋
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间,林居裔倡为不轨,哨党寇乱,僭号
西平王。摄莆邑事黄公禹锡乞兵于漕使
杨克让以讨之。四年
己卯,诏永泰、福唐(今
福清县)合游洋、百丈二镇置太平军,寻改为兴化。”这是地方史志关于“兴化”的最早记载。
据明代周瑛、
黄仲昭的《兴化府志》卷一《叙郡县》记载,
莆田在唐朝为
莆田县和
仙游县,隶属泉 州,在莆田山区只设
游洋镇和百丈镇(今
新县镇)。游洋又称“游洋洞”,
兴化县别名游洋。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
太宗阅泉福图志,以为游洋地界两郡,地多险阻,民或未信,必择其人往教之,乃可
从化。”宋太宗决定:“立兴化县,建太平军,改
兴化军以统之,以泉州之莆田、仙 游二县来属”。
兴化军相当于
州郡一级的
行政建制,初期驻地兴化县。
唐以前,福建只有七个州郡,宋初加上兴化军,与建州、福州、泉州、
漳州、
汀州、
南剑州、
邵武军合称为“八闽”,便有八个州郡,从此以后,福建才称“八闽”。
兴化军只管辖兴化县、莆田、
仙游三个县。军治、县治都设在兴太里万山丛中的游洋洞。
历代名称
宋朝979年建“太平军”,980年改为“兴化军”,历299年 ;
元朝1278年再改“
兴安州”“
兴化路”,历91年 ;
明朝1369年改“兴化府”;
清沿明制历兴化府,历543年;
1912年(历933年)废府,初归
厦门道 1914-1969归泉州 ;
1970建莆田专区,1983年成立莆田市。
兴化县
建立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由于林居裔,聚众起义,自号“西平王”,拥有十万之众,兵临
泉州城下。宋廷平定事变之后,太宗诏即游洋镇加以百丈镇置兴化县,治兴泰里(兴化县游洋镇)。
变迁
兴化县(979-1313),县治游洋镇 历334年,元
皇庆二年(1313年),由于地瘠人稀、无城可守,兴化县治由游洋镇迁到
广业里湘溪(今莆田县
新县镇),即俗称游洋为旧县,广业里湘溪为新县。
县治广业里湘溪至明朝1448年,历135年。
兴化县是宋代兴化
军属县之一。虽为岩邑小县,却以其人文兴盛,豪俊颖异,与莆、仙二县并驾齐驱,而有“山中邹鲁”之誉,立县达471年。
裁并
兴化县(979-1448)共历469年(含当年为471年)后被裁并。
“兴化为邑,僻在万山之中,其兴也以礼乐诗书之盛,其废也以礼乐诗书之衰。县以兴也,兴以郁郁人文耳……然英雄卒自老,数十年无
朱紫之士,人困于地薄,地衰于人谢,则县之废也,废以人文之去耳。”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地处山区的兴化县,虎患严重,病疫流行,地窄人渐,匪盗横行,官府腐败无能,百姓不堪重负,因而裁革兴化县。将武化、长乐两乡并为广业里,划归莆田县,兴泰、福兴、来苏3里并为兴泰里,划归仙游县。
周瑛《兴化府志》云:乃并清源东、西、中、
崇仁、
安仁五里入广业里,属莆田;并
浔阳、兴建、福兴、来苏四里入兴泰里,属仙游,而县随革。
古兴化县行政区域包括今莆田的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仙游的钟山、游洋、象溪、石苍等八乡和永泰和
福清部分。
兴化含义
兴化具双重含义:一是兴化军(府、州), 二是兴化县。
兴化军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名称。
兴化军建军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平军”,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寻改“兴化军” ,同时(979年)建立兴化县来属之。
可见,江苏兴化建县在先,福建兴化建县在后。当然,以“兴化”作为地名,福建兴化早于江苏兴化。福建兴化县(建于979年)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分别裁并入莆田县和仙游县。
福建兴化军(建于979年,980年为兴化军名)则以
兴安州、兴化府等延续至今,今为福建莆田市,
东南亚等地有很多称为 某某兴安会馆的 莆仙人和祖籍
莆田仙游的和使用
莆仙话的人的联合的莆仙人
同乡会机构。
至于同时而不同省份有两个“兴化县”,当时这种重名现象可能并非个别,据记载清代曾经进行整理,使得全国县以上地名不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