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汉语词语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引证解释
1. 兴致;由爱好、喜欢而产生的愉快情绪。
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诗之二:“从来支许游,兴趣江湖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大觥连饮,兴趣愈高。”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十七:“这是一个很有兴趣的故事。”
2. 情韵;情趣。
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诗者吟咏情性也。盛 唐 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张志和》:“自撰渔歌,便复画之,兴趣高远,人不能及。”
心理学名词
概念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例如,一些体育迷,一谈起体育便会津津乐道,一遇到体育比赛便想一睹为快,对电视中的体育节目特别迷恋,这就是对体育有兴趣。一些老京剧票友们,总喜欢谈京剧、看京剧,一遇京剧就来劲,这就是对京剧有兴趣。中华奇石馆馆长李文科介绍:“打锣卖糖,各爱各行”,就是说人们的兴趣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在实践活动中,兴趣能使人们工作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并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
作用
综上所述,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第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南宋末年诗论家、诗评家严羽的《沧浪诗话》被称为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其宗旨是总结晚唐以来五、七言诗的发展,树立盛唐榜样,揭示诗歌的本质,以矫正宋诗流弊。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妙悟”“兴趣”“别材别趣”“入神”等等命题引起了七百余年的论争,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尚无定论。本文重点分析其“兴趣”说的理论层次及其具体的审美特征。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5 13:34
目录
概述
引证解释
心理学名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