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临床最常见的小儿足部畸形,其特点是足的前半部内收、内翻,跟骨内翻、
跖屈、
跟腱挛缩呈马蹄畸形等。新生儿发病率为1‰~4.5‰,男女之比为2:1,单侧多于双侧。该病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后天性;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出生后即可发现畸形,因此诊断不困难;后天性马蹄内翻足一般可由
脑瘫、
脊柱裂、外伤等疾病引起。
病因
中医认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由先天
禀赋不足所至。西医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遗传因素、
胚胎发育障碍、
胚胎发育缺陷、
胎位异常、肌肉发育不良、
骨骼发育异常。
临床表现
小儿马蹄内翻足前足宽而厚,伴有内收畸形,患足1-5趾短缩,跟骨内翻,足跟窄小,足下垂或伴有空凹畸形,患足外侧缘向外成明显弧形改变,患肢肌肉萎缩,足部活动功能障碍,站立时足背中外部着地负重。
诊断治疗
绝大多数患儿通过手法按摩和必要的控制措施,可以获得正常的足部形态,尤其是松软型的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甚至被认为较困难的僵硬型通过耐心持久的手法按摩治疗,也能使部分患儿获得治愈。新生儿阶段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重要治疗手段,小儿越小,生长速度越快,早期矫正系利用快速生长的有利因素来达到矫正的目的,同时脚部柔软,脚部各部位结构也较柔软,也容易达到治疗目的,早期矫正同时也有利于
肌力的恢复。
推拿治疗方法
推拿作用于机体的作用。推拿不仅对经络
脏腑整体进行调节,同时对大脑
中枢神经系统针对性治疗。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改善
适应性行为障碍等。缓慢而轻的
推拿手法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则起兴奋作用;弱的和短时问的手法可改善皮层的机能,并通过植物性反射,调整疲劳肌肉的适应性和营养供求状况强的和长时间的手法则起相反的效果。补髓揉筋推拿手法轻揉内收肌,在
点穴的同时活动髋、膝关节,疗效巩固稳定,长期效果显著.重复
关节活动度练习能引起一定的肌群疲劳,有效降低
肌张力,提高
肌力并促进肌肉生长,同时根据肌肉练习的
超量恢复规律得出的原则。推拿加强局部循环、提高了局部组织的
痛阈、解除肌肉紧张痉挛;适当的被动活动有助于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可使
变性的组织逐渐得到改善或恢复。
推拿手法可引起部分细胞
蛋白质分解,产生
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加上手法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可促使
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供应,使
肌萎缩得以改善并能促进损害的
组织修复.
现代医学认为
点穴疗法的作用主要是穴位所在部位的神经感受器或神经受到刺激,并传导到中枢神经,通过中枢神经的调节作用.调整
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和
再生能力研究与展望临床相关报道推拿降低
肌张力的疗效已得到广泛的肯定,但临床综合疗法治疗
痉挛型小儿脑瘫肌张力增高,
肌力低,姿势异常报道比较多,缺乏推拿对于降低肌张力作用疗效的观察报道。而临床证明,
推拿手法降低肌张力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持续效果好,值得推广,甚至可作为主要方法来选择。但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报道的病例不多,科研设计不够严谨,实验研究指标问相互联系挖掘不够。
治疗方案
内翻足的治疗原则,以矫正畸形为主,早期
畸形矫正,足功能均可恢复。治疗可分为四个时期。
1、1岁以内的婴儿,哺乳时,由母亲及一名助手共同协助进行手
扳法矫正,婴儿屈膝(使
跟腱松弛),助手固定患儿膝关节,操作者一手握患儿
踝关节上方,一手托扶足前部跖面,用力使患
足外翻,外展及背伸,每日2次,手法轻柔,免致骨伤,矫正适度即可。
畸形矫正后用柔软绷带,由足内跖面向足背外方向缠绕,固定足于矫正位,严密观察,切莫过紧,以免影响足部血运,若是畸形矫正显著改善,脚的外展背伸弹性抗阻力消失,即可改换足托持续维持矫正位,这种方法应持续到患儿满1周岁后,一般疗效满意,如果畸形未完全矫正,也可使痉挛的
软组织变得松弛,为进一步治疗奠定良好基础。
2、1—3岁,分期手法矫正,
石膏固定,全身麻痹下患儿仰卧屈膝15度,或俯卧屈膝90度,助手扶持膝关节及小腿。术者一手托足跟,矫正足跟内翻下垂,一手平推足前跖面,同时矫正下垂内翻内收畸形,在足矫正位,由股中部至
跖趾关节,屈膝15度石膏
管型固定。1—2岁,每2周更换1次,2—3岁,每月更换1次。术后注意石膏压迫,患儿哭闹不安。即刻去医院检查,在容易受压的骨质突出部位开窗。
以上两种方法,对轻型
足内翻下垂畸形,如能严格遵循操作规则,认真处理,不仅没有并发症,儿童多数患儿畸形能够矫正,维持疗法,可应用Denis-Browne轻便夹板。
3、3—15岁,对于手法治疗失败者,或未经治疗的患者,可用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该手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跟腱延长:跟腱延长应放在手法矫正足前部内设内翻畸形之后,因为紧张的
跟腱可构成矫正足前部畸形的杠杆臂,否则即失去跟骨结节的支撑点,常用的延长方法,有以下两种:1)直视下延长:硬末外或
全身麻醉。沿着跟腱外侧旁,取弧形切口,上至
肌腱肌腹相接处,下止于跟骨结节,切口长约8—18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腱鞘,然后用尖刀,与跟腱垂直,刺入其中央,由上向下,纵行切块跟腱,跟结节处切断其内侧半,肌腹端切断外侧半,待足畸形矫正后,作2字形延长。2)皮下
跟腱延长:全身麻醉,患儿俯卧,在无菌下操作,助手一手扶持膝关节,保持伸直位,另一手握足前部使其足背屈,跟腱挺紧,其方法如下:斜切延长法:由跟骨结处清皮月尖刀将跟腱由下向上作额状面形切断,保留前侧腱旁膜,保持跟腱血供,足背伸牵拉延长。直切延长法:在跟腱的下端与肌腹端,用尖刀垂直刺入跟腱上下两端的中心,肌腹端切断跟腱外侧半,跟结节端切断内侧半,足背伸牵拉,跟腱于鞘膜内延长,延长的跟腱。(3)关节囊切开及韧带切断:矫正跟骨内翻畸形,需将三角韧带及跟距
关节囊切断,不缝合,待手法将跟骨内分矫正后,依靠
纤维性愈合,为了术后短期内预防胫后、趾长屈,拇长屈等
肌腱及血管神经向距、跟骨之间移位,三角韧带与关节囊应在不同平面切开为宜。
直视下跟骨结节处切断术:切口内,在助手将
足外翻外展背伸拉紧跖腱膜时,刀尖伸至跖腱膜下,由跟骨结节处切断该腱膜起点,待足跖面能够放平,显示跖腱膜完全切断。经皮跖腱膜切断术:助手一手握患足前部分,另一手扳着足跟,使跖腱膜挺紧,易于摸清,在无菌下操作,术者左手摸着跖腱膜,右手持小尖刀,由跖腱膜内侧缘与皮肤之间,平行经皮刺入跖腱膜下方,然后刀尖旋转90度,刀刃向腱膜,轻轻用小的拉锯动作切断,直至足跖面松弛,
足弓趋向正常即可,刀尖刺入不宜过深,防止损伤足跖部血管、神经。完成上述
软组织松解步骤后,注射扶持混侧膝关节于伸直位,术者左手握住足跟,用力外翻,矫正跟骨畸形,右手推足前部,背伸、外展,外翻,根据矫正位置,缝合所有延长的
肌腱,逐层关闭伤口,无菌包扎,用
管型石膏固定患肢屈膝15度,足于
矫枉过正位,石膏管型上起大腿中上部下至
跖趾关节,以防脱落,对严重型先天性足翻下垂畸形,2—3个月更换一次石膏,每次均应在麻醉下矫正畸形,直至
足畸形完全消失,改用矫形足托,半年内日夜穿戴,半年后改换
矫形鞋,此鞋外缘略高,底面略向外此偏斜,鞋跟外缘略高和长于内缘。
5、患足畸形矫正成功指标:a、足可自由在各个方向被动、主动活动。b、足应位于
小腿纵轴外展约40度—50度。c、足跖面较平(原先足凹陷)。d、X线检查:足纵弓及横弓基本恢复正常,跟骨纵轴与距骨纵轴形成正常角度。e、足跟后面观略偏向外侧。
6、预防并发症
a、预防局部皮肤坏死,延长胫后,趾长屈及拇长屈等肌腱的足内侧切口与
跟腱延长切口较近,两切口之间
皮瓣比较狭窄容易
缺血性坏死,预防措施:软组织松解手术前,经常按摩足内侧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其次跟腱延长切口尽可能偏向跟腱纵轴线的外侧,呈弧形切口。两切口间皮瓣相对增宽。
b、小腿
青枝骨折或踝部
骨骺分离,手法扳正,应循序渐进,按压轻柔,不依用力过猛,其次助手与术者密切配合,以防发生意外。
c、石膏压迫,形成褥疮:
石膏固定前,骨骼突出部位用
脱脂棉垫好,但不宜过厚以免影响手法扳正效果,石膏
管型尚未凝固正在塑形时,切忌用手指按压,石膏干燥后,患儿哭闹不安,即提示石膏可能有压迫,应及时就医,骨质突起部位开窗观察。 d、血液循环障碍:石膏固定时,必须显露出五个足趾,告诉家长严密观察。若足趾苍白,患儿叫嚷脚麻痛,有可能动脉缺血,足趾肿胀,呈青紫色,并出现水泡,提示
静脉回流障碍。不论动脉缺血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导致脚或肢体坏死,应立即采取措施,轻者局部开窗减压,严重者,暂时取掉石膏管型,仔细观察,待血运恢复后,再次石膏管型矫正,固定。
7、15岁以后的治疗,手法矫正不满意,软组织松解亦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或严重
足内翻下垂畸形未经治疗者,适应三关节融合手术(跟距、距舟和跟毂关节),术后
石膏固定,直至关节骨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