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包括
腾格里额里斯苏木、
温都尔勒图镇、
巴润别立镇和
嘉尔嘎勒赛汉镇的部分区域,东部延伸至
嘉尔嘎勒赛汉镇西端,西部跨越至
温都尔勒图镇东北,北部覆盖
嘉尔嘎勒赛汉镇南端,南部毗邻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55′14″~105°41′18″,北纬37°31′18″~38°26′48″之间,总面积721707公顷,于2003年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1996年,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腾格里沙漠自然保护区。
2003年,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经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内政字[2003]76号)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
地貌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腾格里沙漠腹地偏东南区域,以综合型沙山带、沙丘链、丘间草灌盆地和开阔、起伏缓和的灌木草原为主要地貌形态。通湖音乌拉山、特莫乌拉山和黑山等低山位于保护区的北部、中部和南部。保护区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点位于保护区境内黑山南部的一个山峰,海拔高度为1863.5米。
气候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于
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夏热冬寒、昼暖夜凉、日照充足、蒸发强烈、风大、无霜期短、四季明显。
水文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地表水主要以沙漠湖盆一水泊、
沼泽和草湖的形式出现。
植被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草原化荒漠(亚)带,位于典型荒漠的东端,处于由典型荒漠向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地带。在受特殊的地理因素、
土壤、
海拔、
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影响,形成了以荒漠植被类型为主体,草原化荒漠占较大比例为特征的植物区系。其代表植物为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霸王柴(Zygophyllum xanthoxylon)、白剌(Nitraria tangutorum)、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la)、红砂(Reaumunria soongolic)、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藏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小针茅(Stipa spp)等。最具特色的是沙冬青荒漠植被。沙冬青是亚洲中部荒漠惟一现存的特有常绿灌木,在中国仅在
内蒙古、
甘肃等少数省(区)有分布。
区域范围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域包括
腾格里额里斯苏木、
温都尔勒图镇、
巴润别立镇和
嘉尔嘎勒赛汉镇的部分区域,东部延伸至
嘉尔嘎勒赛汉镇西端,西部跨越至
温都尔勒图镇东北,北部覆盖
嘉尔嘎勒赛汉镇南端,南部毗邻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55′14″-105°41′18″,北纬37°31′18″-38°26′48″之间,总面积72170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304662公顷,
缓冲区面积为74744公顷,实验区面积为342301公顷。
保护目标
综述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以沙冬青、霸王为代表的荒漠珍稀植物;以
鹅喉羚、
荒漠猫、
金雕、
大天鹅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保护区范围的沙漠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灌木林和湖盆湿地是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它们对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活动过程起到关键作用,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
枢纽,为该地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间。
植物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37科142种。其中裸子植物l科2种,被子植物36科140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28科110种,单子叶植物8科30种。根据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中国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有5种国家濒危保护植物,即
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Cheng f.)(Ⅱ级)、
绵刺(Potanmia mongolica Maxim.) (Ⅱ级)、
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Ma)(Ⅱ级)、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 Maxim.) (Ⅲ级)、
梭梭(Hloxylon amnodendron C.A.Mey.Bunge)(Ⅲ级)。根据1999年国家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则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种,即
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
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动物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5纲25目55科144种。其中,鱼类1目2科3种,两栖类1目2科2种,爬行类1目4科6种,鸟类16目35科108种,兽类6目12科25种。保护区动物区系以古北界蒙新区的特点为主,兼有华北区特点。兽类中啮齿类种类多,以跳鼠科和沙鼠科的种类占优势,且数量多,分布广,有一定的危害性。鸟类区系成分以中古北界种类属多,多为
夏候鸟,占保护区鸟类种数的78%;留鸟仅占22%。在保护区繁殖的鸟类约有10种,占保护区鸟类种数的16.1%。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11种。有60种动物属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有7种动物隶属于《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中的保护动物,有13种鸟类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占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种类的9%;8种鸟类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物种,占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种类的5%。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包括:
大天鹅(Cygnus cygnus)、
黑鸢(Milvus korschun)、
大鵟(Buteo hemilasius)、
金雕(Aquila chrysartos)、
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
猎隼(F.cherrug)、
红隼(F.tinnunculus)、
灰鹤(Grus grus)、
蓑羽鹤(Anthropoidea virgo)、
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
管理措施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1996年10月,由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保护区管理局设立在阿拉善左旗林业局,保护管理站由各治沙站转变而成。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设在阿拉善左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下设5个管理站,分别设在巴润别立、超格图呼热、腾格里额里斯、温都尔勒图和查干布拉格管理站,5个管理站下设16个管护点、4个检查站和5个瞭望台,分别为兴高阿门管护点、珠斯楞管护点、上海管护点、哈勒陶勒盖管护点、三道湖管护点、东马莲湖管护点、嘉尔格勒赛汉管护点、团不拉水管护点、敖包梁管护点、三道塘管护点、巴音温都尔管护点、红渣子管护点、下火落井管护点、敖那图管护点、包其格努尔图管护点、耐门阿勒德管护点、敖包梁检查站、敖那图检查站、西三道湖检查站、耐门阿勒德检查站、拉排井瞭望台、嘉尔格勒赛汉瞭望台、巴彦套海瞭望台、包其格努尔图瞭望台和兴高阿门瞭望台。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
办公室、计财科、宣教中心、资源管理科、公安分局、旅游管理科、多种经营科、科研中心等科室。保护区公设编制112人。
开发利用
通过对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等现状和特点的分析,得出治理和开发利用措施:风能资源适合风力发电开发;黄河流经沙漠的东南边缘灌溉便利,且沙漠内部湖盆分布广泛水分条件较好,土质适宜沙生植物的生长,适合发展绿洲农业和建立林草结合的人工、半人工草场;腾格里沙漠是全国沙区中治沙科研示范区,在防沙治沙方面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应充分发挥科研和生产机构的优势,继续推广科研成果和治沙适用技术,不断扩大沙漠治理和利用面积。
生态价值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属于典型荒漠向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带,也是进京沙尘暴的途经地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黄河从该保护区的东南部流过。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缓解腾格里沙漠的东扩南侵,减轻沙漠对母亲河—黄河的威胁,有效地保持水土,控制区内及周边地区的土地
沙化、
荒漠化,促进农牧业高产稳产。保护区的生态屏障作用不但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对银川平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还将对改善黄河中下游、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