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评价是内部
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结果,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对象所作出的综合性评估与鉴定,并且借以判定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存在问题和提出预防措施的一系列
活动。审计
评价的原则是指实施
审计项目评价过程中应遵循的反映审计评价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的准则。
原则
对于流通企业
内部审计的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依法评价的原则。
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政策为依据,对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认定,揭示违规违纪事实,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2、坚持实事求是,审到哪评价到哪的原则。
审计人员在对审计事项的评价过程中,要严格按照
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审计的内容,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判断。对审计幸未涉及的经济事项或证据不足、评价依据不明确的不作评价,坚持审计到哪评价到哪,
准确认定审计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使审计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3、抓住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
企业审计涉及到人、财、物各个方面及供、产、销各环节,审计人员没有必要对每个方面、每个环节的经济事项都做出评价。在具体审计评价中应努力突出互价重点、抓住影响经济事项真实、合法性效益的最主要因素,尤其是主 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力求揭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4、坚持谨慎态度,提高审计评价质量的原则
审计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中应保持应有的
职业谨慎
态度,尽可能地采用“中性词”,同时还
需要审计人员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样能作出准确的评价,以提高审计评价的
质量。
内容
1、对会计资料真实性进行评价
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是会计法的基本要求,是内部审计评价的依据和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经营状况较差,
会计核算不合规,
会计报表反映的资产负债、损益不实,造成
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根据
审计法的规定,出具
审计意见书,对上述事项作出恰当的评价,对有意弄虚作假,使企业会计资判严重失真的情况除了出具审计意见书,作出其违规行为和会计资料严重失真的评价外,还应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在一定的范围内予以披露,以维护
会计法规的严肃性和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对财务收支的合规性进行评价。
审计评价应从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规性入手,对企业执行国家财政法规、财经纪律的情况作出评价,对有些企业在财务收支方面的违纪违规的事实数额较小、情节轻微的在揭示违规事实的同时,应给予恰如其份的评价。对少数严重违法乱纪弄虚作假,损害国家利益的,除揭示其违纪事实外,审计评价应认定有严重遣及财经法规的行为,并向
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反映。对2000年7月1日以后的违纪
行为应以《会计法》为准,追究其
法律责任。
3、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企业经营状况的有效性是经营成果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内部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对
经济效益评价,首先,以营业成罢,
主营业务规模及利润情况,盈利
能力看
营业利润率,
资本利润率。其次,从
投资收益看对外投资回报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投资收益率是否高于
银行同期利润。再次,从企业
资金周转速度看
应收账款回收率,
存货周转率,评价企业资金效益。第四,从测试企业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及
资产负债率看企业的
偿债能力。通过以上分项
指数的测试全面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有效性。
4、从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流通企业国有资产是否完整和安全应当作为 部审计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所有者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第二,企业资产中是否存在
潜亏因素,如
应收账款中有无死账,
呆账,
库存商品中
实物的现存价值,数量,与
账面价值与数量的差距;待处理财产损失的挂账,对外投资的损失等情况,都已经或正在产生潜在亏损,反映了
国有资产的流失,据此进行评价。
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科学性进行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
企业管理,保证会计资料准确,保护企业财产安全,提高
企业经济效益,监督国家财经纪律贯彻执行以及实现
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
系统工程,包括组织、实施、
控制、监督四个方面的内容。所以评价应从对内部控制制度本身是否健全、合理人手,根据有关
制度、办法,检查在执行中是否有效,对
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
测试结果进行评价。
技术方法
内部审计评价的技术方法:
由于内部审计是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
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目的是加强组织经济管理,实现经济的目标,所以,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履行,是实现组织经济目标的根本要求,是为
组织的经济目标
服务的,但内部审计评价
职能的发挥和履行,要受到内部审计评价内容的复杂化、内部审计评价方式、方法、手段、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评价
信息的需求程度以及内部审计评价信息的客观性、科学性、相关性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所以内部审计评价过程复杂,具体操作繁杂,它不是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一种就事论事的简单评价,而是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总体的分析、判断和评价,反映组织在
管理、
决策、
经营、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揭示其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作用,创造
组织价值。
(一)定量的方法
1.
总量分析与评价:就是从总体上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
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检查、核对有关
账户金额、
会计凭证的填制、
会计账簿的登记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分析判断组织的会计处理是否遵守
会计准则和
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资产、
负债、
利润的构成比例及总额变化,对被审计
单位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的合理性,
资金使用效率,组织的盈利水平和
营运能力等相关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评价,从而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的情况作出一个总体上的分析、判断,并形成
审计报告意见,以满足组织管理层的决策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功能作用。
2.差量分析与评价:根据实际发生值与
目标值(设定值)之间差异的变化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及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
审计意见的一种方法。通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实际提供的会计信息(
资产、负债、
成本、
收入、
费用、利润等)同原来设置的目标值进行比较,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差异(正差异、负差异),通过对差量的分析判断,可以反映被审计单位或项目财务收支的真实性、
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盈利水平和营运能力,以考核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活动是否达到经济、
效率和效果,从而为被审计单位或项目作出一个恰当的分析和判断,以便组织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3.比率分析与评价:把组织同一时期财务报表中若干相互关联的
项目进行比较,计算出比率,通过比率变化,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以反映组织的财务状况及
财务成果,揭示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
比率分析有三种方式:
结构比率分析、效率比率分析、相关比率分析。其中,结构比率分析,是指组织某一
经济指标的构成项目占
总体项目的比率,通过该比率的变化,反映组织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如:
流动资产占
总资产的比率;
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等等。效率比率分析,是指组织的某一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通过该比率的变化,分析组织某一经济事项的盈利水平及经济效益的高低。如:
成本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等。
相关比率分析,是指组织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经济事项的比率,通过该比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各项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分析组织的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如: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4.趋势分析与评价:是指组织选择某两期或者连续若干期相同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计算百分比,通过百分比的变化,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状况变动情况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对组织的运营绩效、
盈利水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以促进组织加强经济管理,实现其经济目标。如:
比较财务报表法、比较财务比率法。
5.
相关分析与建立模型:相关分析,是指组织的一个
变量同另一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可以是
正相关的,也可以是
负相关的。建立回归模型,是指组织的一个变量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或者一个变量变化引起若干个变量的变化时,可以通过建立如y=a+bx(a为常数项,b为回归系数)的回归模型方程,对变量之间的变化加以分析、判断、评价,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组织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进行量化,通过回归模型估计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有关数据的真实性及误差率并对新的数据进行
预测。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利用相关分析和建立回归模型,检查、分析、判断组织经济活动中,有关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及数据的合理性、真实性,指出组织在
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组织更好地加强
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
(二)定性的方法
1.
经验判断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自己工作的经验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很显然,由于这种方法受内部审计人员
专业知识水平、
工作经历、主观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内部审计评价的结论意见,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观随意性和不真实性,不能真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实际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很少采用这种方法。
2.
调查询问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采取询问有关
财务负责人、当事人,调阅有关的账簿资料,查看会议记录及有关
规章制度和文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这种评价方法也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
财政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内部审计评价与相关技术方法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评价与财务(报表)分析的关系
内部审计评价与财务报表分析具有内在的联系。财务报表分析包括:
资产负债表分析、
损益表分析、
现金流量表分析等三个方面,通过对
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反映组织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水平并揭示未来组织的发展趋势。内部审计评价的结论是否真实合理,直接影响着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有用性和客观性,同样,通过对
财务报表分析所提供的有关
财务指标变化情况的研究,将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分析、判断和掌握组织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揭示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完善内部审计评价工作。
(二)内部审计评价与业绩(绩效)评价的关系
内部审计评价与业绩(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关系。内部审计评价的内容,既有真实性、合法性,又有效益性,内部审计关于效益性的评价与管理部门业绩(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能代替组织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两者在评价的程序、
标准、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内部审计人员或机构可以为管理部门提供效益性方面的有关资料信息,满足管理部门绩效评价的相关需要,以帮助管理部门进行
绩效考评,确保管理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三)内部审计评价与全面(综合)评价的关系
内部审计评价与全面(综合)评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内部审计内容也从单一财务审计领域,向
内部控制审计、
质量审计、
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多种领域转变,内部审计的评价已经渗透到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等诸多方面,提供的内部审计评价信息具有全面性,能满足相关方面对信息的需求。管理部门通过分析内部审计评价的信息,指出组织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实现经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