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研
军事名词
军事科研,军事名词,研究战争和国防的本质、规律与指导规律,创造战争指导理论及国防准备与实施理论,完善军事科学体系的创造性科学活动。全称军事科学研究。
军事科研是获取军事科学知识的思维活动,是军事科学劳动的创造过程,是创造和整理军事科学知识的工作。
军事科研的基本问题包括军事科研的对象、军事科研的属性、军事科研的结构与分类、军事科研的任务和内容、军事科研的原则与要求、军事科研的方法、军事科研的特征、军事科研的地位与作用等。
军事科研以战争和国防为研究对象。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军事科研是对战争规律与指导规律进行的研究和探索。战争规律,是战争产生与发展进程中敌对双方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自然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本质联系及其必然趋势,是客观存在和不断发展的。有一般战争规律和特殊战争规律。战争指导规律,是符合战争客观规律用于认识与指导战争的理论和方法及战略、战役、战术原则。它是对战争情况的正确反映。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战争规律决定战争指导规律,战争指导规律对战争规律有反作用。军事科研只有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战争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克敌制胜的战争指导规律。
国防是军事科研的另一主要研究对象。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建立国家政权之后所产生的普遍社会现象,是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国家安全和统一,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防御外来侵略与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军事科研是对国防规律与国防指导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国防规律,是国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国家政府、武装力量、人民大众、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国防精神诸要素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及其必然趋势。国防指导规律,是符合国防客观规律、用以认识和指导国防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国防力量建设和运用的原则。国防规律和国防指导规律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国防规律决定国防指导规律,国防指导规律对国防规律具有反作用。军事科研只有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按照国防本来的发展规律,提出巩固国防的指导规律。
军事科研既具有社会科学研究的属性,也具有综合科学研究的属性。军事科研以战争和国防为研究对象,而战争和国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阶级、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军事科研具有社会科学研究的属性。同时,战争和国防的准备与实施涉及国民经济、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及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军事科研的内容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生产科学等有关学科。因此,军事科研也具有综合科学研究的属性。
军事科研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也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社会性。军事科研作为一门综合性研究科学,来源于战争和国防的长期实践,产生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之上,同时受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反映了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观念及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文化水平及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也影响着军事科研的发展。军事科研的对象是为特定的阶级、国家和民族利益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军事科研在本质上也是为阶级、国家和民族利益服务的,因而其政治性和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战争和国防作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有着普遍的规律和共同的指导规律。因此,军事科研所揭示的战争和国防的一般规律有些也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社会性,适用于不同的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军队都注重借鉴他人的战争和国防理论,并应用于自身的实践。
军事科研的结构,是军事科学研究各个部分科学构成的有机整体,是组织军事科研的基本依据。从总体上,军事科研由军事理论科学研究和军事技术科学研究两大部分构成。其具体的构成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如按研究性质,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问题研究;按研究发展,可分为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未来研究;按研究范围,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按研究方式,可分为个体研究、群体研究和综合研究等。
军事科研的分类,是为适应军事科研的发展,满足军事科研管理的需要,依据军事科研特点,从学科体系、研究范畴和科研管理等不同角度对军事科研进行的归类。
从军事科学的学科体系角度,可将军事科研划分为军事思想研究、军事历史研究、战略研究、战役研究、战术研究、国防建设研究、军队建设研究、军事法规研究、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军事装备研究和军制研究等。
从军事科学的研究范畴角度,可将军事科研划分为:反映战争与国防运动系统整体的研究,如战争论、国防论等方面的研究;反映战争与国防运动过程阶段的研究,如战略威慑、危机管控、战争准备、战争实施、战争结局和国防动员及其他国防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反映战争与国防运动不同层次的研究,如国防学、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的研究;反映国防与军队系统组织编成的研究,如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队体制编制等方面的研究;反映国防与军事功能及其管理的研究,如国防领导学、军队指挥学、军事管理学、军事训练学、军事后勤学和军事装备学等方面的研究;反映国防与军队系统行为规范的研究;反映战争运动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反映国防与战争及其社会关系的研究;反映军事科学与横向科学关系的研究;反映战争史与军事科学发展史的研究。
从军事科研的计划管理角度,可将军事科研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战争理论和战略指导研究、作战理论和军队指挥研究、国防理论和国防建设研究、军队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军事法理论和军事法研究、军事史学理论与军事历史研究、外国军事研究与外军资料翻译、军事辞书的研究及编纂与修订、军事运筹研究与军事模型研究等。
军事科研的任务,是军事科学研究所担负的工作与职责。在总体上,军事科研的任务是通过对战争和国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战争和国防规律及其指导规律的不断探索,预测战争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提出克敌制胜的原则、手段和方法;分析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提出国家防卫的原则、目标和措施,为正确指导战争和国防的准备与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具体地说,军事科研的任务,就是根据各个不同时期军事实践对军事科学的需求,提出阶段性的研究任务。如面对21世纪世界战略新形势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新要求,军事科研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及对国家安全环境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的战争的规模和样式,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指导原则和基本战法;分析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突出矛盾,研究国防和军队的质量建设与发展问题,探索新形势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等。
军事科研的内容是对军事科研任务的具体化。根据新的军事实践需要及对军事科研任务的要求,中国军事科研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是: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是系统反映战争和国防的规律及其指导规律的科学,为研究战争和国防问题提供根本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因此,军事科研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作指导,也要深入研究其科学体系和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要把注释性、阐述性研究与运用性、发展性研究相结合。要从客观事实和发展条件中把握其科学体系,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和解决在新的军事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并结合新的情况,进行新的探索,提出新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军事科学体系是军事理论形态的系统结构,是由多层次和众多学科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以战争和国防为研究对象,以军事实践为基础,以中国军事研究为重点,以外国军事研究为借鉴,反映军事特点和规律的理论形态的系统结构。它包含众多的学科,还有许多分支学科,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要在不断深化、充实和丰富传统学科的同时,加强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尤其要加强对信息化条件下军队质量建设和作战理论的研究。
国防法规专门规定国防建设与行动的有关事项,直接起到保障国家军事利益的作用,如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兵役法等。军队法规由军队最高统帅或统帅机关颁布,其内容是规定军队职责、组织编制、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勤保障、装备保障、军事科研等有关事项。军队法规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条令条例。国防法规和军队法规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和统一性,对规范和指导国防与军队建设及部队作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着眼于现代国防和未来作战的需要,通过不断跟踪研究和修订,使军事法规不断充实和完善。
根据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未来作战的需要,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和研究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为领导提供方针性、政策性的主张和措施,并在用其指导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进行再研究,使认识不断深化,决策不断完善。
研究军事历史,可认识和掌握军事活动的规律,并用于指导新的军事实践。军事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扩大研究视野;需要加强资料建设和专题史研究,以全面奠定军事历史研究的基础;需要探索和汲取古代军事历史中一切有用的东西,并突出近代、现代军事历史的研究;需要加强对本国军事历史的研究,使军史战史研究系列化,更好地发挥军事历史对现实军事斗争的服务作用。外国军事研究,主要包括外国军事情况和外国军事理论两个方面的研究。其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对对手的深入了解,寻求克敌制胜的对策;另一方面是学习和借鉴友军、敌军的经验,为己所用。认真分析世界各国进行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经验教训,注重研究外国军事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从中汲取和借鉴有益的东西,为本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本着有备无患的思想,常年不懈地连续跟踪研究,为战时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理环境是国家和军队制定战略方针、规划战场建设、组织实施作战行动的重要依据。军事科研应研究地理环境对国防与军队建设、作战指挥、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地理环境与信息化条件下的战略战术,研究主要作战对手和潜在对手的军事地理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研究各战略方向的军事地理状况和今后可能的发展变化与新的特点,为建设现代化国防和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提供客观依据。气象对武器装备使用和军队作战行动的制约作用很大,甚至直接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气象的发展和特点、军事气象保障、气象战等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未来作战提供气象保障的理论与方法。
军事技术水平对军队编成和作战方法具有决定性作用,并直接影响军事理论发展和战争胜负。正确的军事理论又是军事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先导。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在相互促进下共同发展。军事科研对军事技术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军事技术的理论问题,即军事技术的主要内容,军事技术的历史发展和地位、作用,军事技术对战争和国防的影响,军事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等,为军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从理论高度提出对策性思路与办法。根据军事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新的军事理论,对武器装备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运用军事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和模拟实验,为国防建设和战争准备提供现代化的手段。
军事革命是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产物,反映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世界各国的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作战方式、体制编制、教育训练、军队管理、后勤保障和军事理论等,都将受军事革命的巨大影响和严峻挑战。发达国家都力求通过军事革命,夺取未来军事发展的制高点,掌握未来战争的主动权。因此,军事科研必须把军事革命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大胆提出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战法。研究军事革命理论,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从本国本军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敌对双方的战略思想、军事实力、长处与短处、强点与弱点,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军事理论,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军事科研的原则是军事科研工作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对军事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军事科研的指导思想是根本性原则。中国的军事科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以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创新,认真总结本国本军的经验,重视汲取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理论体系,为领导实行民主与科学决策服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与作战指挥服务,为院校教学和培养高质量的军事人才服务。中国的军事科研除应遵循以上指导思想外,还应把握以下具体原则:
从政治高度把握军事科研方向,是中国军事科研的重要原则。军事科研的对象与政治密不可分,军事科研的成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科研必须讲政治,从政治高度把握军事科研的正确方向。从政治高度把握军事科研方向,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站稳政治立场,坚持政治观点,使军事科研成果符合政治要求。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军事科研工作也必须坚持这一思想路线,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军事科研既要实事求是,从战争和国防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为指导军事斗争和军事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又要解放思想,敢于打破一切陈旧的思想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敢于追随历史发展的步伐,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新理论。军事科研要解放思想,就必须着眼战争和国防的特点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敢于创新,不断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作出新结论。
继承与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军事科研既要继承,更要结合实践不断发展。继承赋予军事科研以根基,发展赋予军事科研以活力。军事科研要发展,就应继承古今中外有益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既要继承总结本国本军的经验,又要借鉴和汲取其他国家和军队的有益经验,还要继承和汲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其他科学的成果,以促进军事科研的发展。军事科研要发展,就必须从本国本军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与作战的实际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原则。
科学研究要民主,充分民主出科学。军事科研也要倡导民主,倡导学术争鸣。只有通过民主的争鸣,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充分正确地发挥民主,必须倡导学术平等,破除等级观念,树立科学的态度,严谨治学,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谦虚求知,认真负责。科学的民主离不开集中,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有效地集中,才能营造良好的军事科研环境,从而创造出高质量的军事科研成果。
军事科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可以概括为科研道德,而严谨治学是科研道德的基本要求。任何科研工作都不容有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粉饰夸大、拼凑编造、抄袭剽窃等行为。军事科研是对战争和国防的本质、规律及其指导规律的探索,军事科研成品的质量,关系到国家和军队的兴衰和成败,关系到战争胜负和国家的安危。因此,应增强责任感,提倡严谨治学,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军事科研是源于战争和国防实践,又服务于战争和国防实践的科学认识活动。军事科研必须坚持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与作战指导服务,为领导实行民主科学决策服务,为院校教学和培养高质量的军事人才服务。为此,军事科研必须了解和熟悉实际的要求,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做好理论上和对策上的服务,并正确处理以下关系: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对策问题研究的关系;历史问题研究、现实问题研究和未来预测研究的关系;整理已有知识、修正旧的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的关系;学习知识、探索科学知识与提供科学知识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研究一切事物的方法论基础。军事科研只有遵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才能真正揭示战争和国防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战争和国防实践中去。此外,军事科研还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运用以下具体的方法:①调查研究方法。为完成一定的军事科研任务或课题,深入军事实践收集感性材料和文献资料的方法。②矛盾分析方法。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解决战争和国防领域矛盾的方法。③阶级分析方法。用阶级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④古今中外方法。弄清所研究问题发生的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把问题放到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历史过程中去研究的方法。⑤系统分析方法。运用系统的观点,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的方法。⑥比较分析方法。确定客观对象及其过程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⑦预测研究方法。以现实为基础,依据客观的规律,对未来情况及其变化过程、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的方法。⑧逻辑思维方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与反映的方法,包括具体与抽象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进行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进行的分析。⑩获取近似实战经验和数据的方法。
与其他军事工作相比,军事科研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军事科研的政治性,突出表现在研究对象与政治密切相关。军事科研的对象是战争和国防,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国防是政治的体现。因此,军事科研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对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有着重要影响。战争和国防的实践证明,科学性是军事科研的价值和力量所在。军事科研作为科学形态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客观性是科学性的突出表现,即研究要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正确反映战争和国防的客观规律,其研究成果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理性化也是科学性的具体表现,即研究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科学方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概括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形成具有严密逻辑联系的概念和观点,提出解决军事问题的有效对策和方法。
战争和国防是社会实践的特殊形式。军事科研的成果来自战争与国防实践,又用于国防和战争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产生反作用,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发展。军事科学理论离不开战争和国防的实践活动,战争和国防实践又离不开军事科学理论的指导。军事科研的目的就是为战争和国防实践服务,任何脱离实践的军事科研都毫无意义。因此,军事科研必须面向实践,深入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的实践需要的新理论。
军事科研是在前人或他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要利用前人或他人的成果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既要善于学习已有的知识,为军事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找到军事科研的起点,又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与发展要相结合,要在接受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地扬弃和修正以往的经验、原则和观点,根据新的情况和要求,丰富和发展军事科学理论。
军事科研需要汲取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要注重汲取各国军队战争与国防的先进理论和有益经验。军事科研也应该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能为我所用的理论与方法。开放是为了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东西。善于借鉴,可以弥补实践与认识上的局限,发展自己的军事科学理论。任何不带偏见的研究,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都要广泛寻求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因此,军事科研必须注重借鉴。但是,借鉴不是全盘拿来,而应有所选择,认真地分析鉴别,并与本国的国情与军情相结合。
军事科研的探索性,在于把未知变为已知,揭示战争和国防的本质与规律。军事科研的过程,就是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过程。探索是手段,目的为创新。没有创造的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其成果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创新性的所谓研究成果,严格地说是不能算作科研成果的。军事科研就是要经过深入的探索,进行科学的抽象,发现和形成前人没有认识的新发现、新理论,使之正确揭示战争和国防的发展规律,从而创造更多的、高质量的军事科学理论的新成果。
军事科研既要解决当前战争和国防的各种现实问题,也要面向未来,寻找战争和国防长远发展的轨迹,探索未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出有预见性的理论和对策。与此同时,军事科研又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促使军事科学理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紧跟时代步伐,进行超前研究,军事科学理论就会滞后,也就不可能发挥先导作用。实践证明,军事科研成果大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如果错过最佳效益期,科研成果就难以保持其原来的价值。因此,应加强超前的预见性研究,以增强科研成果的时效性。
高质量的军事科研成果,尤其是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是军事科研人员长时间劳动的成果,一般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取得的。军事科研的新观点和新理论,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才有可能提出和完成。任何高质量的重大课题,都必须经过长期细致的调查研究。军事科研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是紧密相连的,长期性需要连续性,连续性体现长期性。连续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研究过程的连续性、脑力劳动的连续性和群体劳动的连续性。军事科研是一代接一代的事业,只要有战争和国防存在,指导战争和国防的军事科学理论就要发展,军事科研就要继续下去。长期性和连续性反映军事科研的客观规律,也是军事科研工作的特点之一。
军事科研所研究的是多方面复杂的情况,既有己方情况,又有对方的情况;既有军事方面的情况,又有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这些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有些情况是严格保密的。由此不可避免地带来军事科研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军事科研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其一表现在科研的选题上。选题既要考虑战争和国防实践活动的需求,又要考虑发展和完善军事理论的需要,还要考虑课题完成的科研力量和保障条件。其二表现在资料的积累上。军事科研涉及多方面复杂的资料,而这些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有难度的。其三表现在认真的分析上。军事科研必须对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鉴别和分析,使认识从经验层次深入到理论层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容半点草率。其四表现在准确的概括上。准确性是军事科研的基本要求,军事科研成果只有做到概念准确、结构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简练,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军事科研的内容。
军事科研具有劳动形式的个体性,就是说它基本上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的。如阅读资料、拟制纲目、提炼观点、起草文稿等工作,都是军事科研人员独立进行的。即使集体合作研究的重要课题,属于个人承担的内容还得独立完成。但是,个体性是建立在集体劳动基础之上的。个体离开集体是难以创造高质量的军事科研成果的。因此,军事科研既需要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需要加强协作,用集体智慧创造高质量的军事科研成果。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因此要求实行多学科多专业的协作攻关。军事科学是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更需要大范围、多专业的协作攻关。为此,要加强组织协调工作,注重集体目标的实现,提倡集体协作精神,鼓励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创造高质量的军事科研成果。
军事科研的地位是在科学和教育、国防与军队中所处的位置。军事科研是人类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属于人类整个科学研究体系中的综合科学。各国对军事科研都很重视,把它列入国家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军事科研又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军事科研关系到战争胜负和国家安危,加强军事科研工作,既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又是保卫国家利益与安全的实际需要;军事科研关系国防现代化的进程,国防现代化的实践必须以军事科学理论作指导;军事科研关系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军事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军事理论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军队战斗力强弱;军事科研关系军队改革的成败,只有充分发挥军事科研的先导和开拓作用,军队改革才能避免失误,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
军事科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满足战争和国防需要方面所发挥的功能。军事科研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指导战争。军事科研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战争和进行战争活动提供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既可通过正确分析敌对双方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等各方面的情况,科学地分析和论证未来战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军事战略,为战争提供科学的战略理论,又可根据军事战略的要求,从敌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战争的新特点,及时为各级指挥员提供操作性强的且适应战争实际需要的作战原则和方法,为各级指挥员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服务。②规划国防。国防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明确国防建设规划的含义、基本特征、形成发展、地位和作用,并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论证,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方案。③决策咨询。军事科研的决策咨询作用,最重要的是为各级军事决策者提供决策建议。军事科研通过对现实问题和对策问题的研究,为军事决策提供具体方案和政策建议,在制定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战争指导方面的一些重要军事方针、政策和法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军事科研还为军事决策提供专门的理论和方法。军事决策学是军事科研的重要内容,它以军事决策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决策的性质、作用、特点和规律,为军事决策活动提供专门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军事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军事科研的形成和发展,同战争和国防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军事科研的发展水平,集中表现在各个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军事理论著述的科学价值上,具体体现在国防建设和战争指导等实践活动的成效上。军事科研的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军事科研,揭示并反映当时条件下战争及国防的客观规律。
军事科研是在战争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军事科研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又不断促进军事活动和战争向高一级形态发展。
军事科研是人类以战争和国防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它产生于人类寻求战争制胜之道的探索活动中。战争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出现于历史舞台之后。人类受战争利益的驱使,必然去探求战争的制胜之道,由此就开始对战争的思考,进而发展成为军事科研。最初的战争形态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相传约公元前30世纪,中国就出现过黄帝、炎帝、蚩尤部落间的战争,后有尧舜禹攻三苗之战等。当时的战争,只是战争的初始形态,是部落之间为争取生存条件或血缘复仇而进行的暴力行动。冲突的双方缺乏明确的战争意识,往往只是为一时利益而发动战争。此时,人类虽然开始对战争问题的思考,但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缺乏理性的认识。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国家和军队出现,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出现。为了赢得战争,人类开始以国家和军队为组织形式对战争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出现军事科研活动。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夏朝建立奴隶制国家及专门从事战争的国家机器——军队,战争成为有组织的国家行为,战争活动推动军事科研的发展。对这一时期的军事科研活动,史籍记载不详,大致情况是:军事科研推动兵器的改进,主要体现在石兵器及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兵器的制造上;推动作战方式、方法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徒步格斗战术和战车运用战术上;促进军队规模、编组、装备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如大国军队已超出三军定制,出现专司军事训练的机构等;军事理论研究开始发展,在国家典章法令及《尚书》《易经》《诗经》等著作中,已经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战争问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出现《军志》和《军政》等专门谈兵论战的军事理论著作。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科研的产生。
在奴隶制时期,西方的军事科研集中在铁兵器的研制和运用、募兵制和多兵种部队等军队建设的研究,以及步兵方阵、骑兵战术的运用上。军事理论研究成果先是散见于战争史和军事史中。如希罗多德的《历史》,色诺芬的《远征记》《居鲁士传》《希腊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凯撒的《高卢战记》《内战记》等,记述总结古希腊、古罗马的战争事件和战争经验。后来才有专门的军事理论著作出现,主要有古希腊艾涅的《战术》,古罗马弗龙蒂努斯的《谋略》、奥尼山得的《军事长官指南》和韦格蒂乌斯的《论军事》等,反映当时在作战指导、军队训练、谋略运用、部队士气和将帅修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古代欧洲国家军事科研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军事科研虽经历从成熟到兴盛,最终衰落的过程,但相对于西方中世纪,科研成果多,且有许多新的、重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至五代(公元前770~公元960年),是中国古代军事科研成熟与兴盛时期。从封建制度的确立到发展兴盛,争霸、兼并、统一、王朝更迭的战争连绵不断,对古代军事科研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战国时,冶铁业逐渐兴盛,铁制兵器逐步装备军队;一些诸侯国相继修筑以夯土结构为主的长城,不少通都大邑成为比较坚固的要塞,由此出现致力于作战器械和筑城工程技术的研究活动;造船技术和造船能力的增强,促进海战武器的发展。西汉晚期的高马鞍和西晋初马镫的出现,唐末和五代时期陆续研制出的用以对敌纵火的火药兵器,表明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研究有了较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孙子》,作为古代兵书的代表作,系统总结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战争中的作战、行军、后勤、地形、用间等诸多问题,由此引发对战争与国防各个方面分门别类的研究。西汉时曾两度分类研究整理兵书,增强军事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注重实用性。汉代的《淮南子·兵略训》《黄石公三略》,西晋司马彪的《战略》,论及制定和实施战略的艺术。唐代杜佑的《通典》,以记述典章制度的形式,研究汇集唐中期及其以前许多朝代兵制、谋略、边防、军政、屯田等方面的情况和论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联系战争实际,对虚实、奇正、攻守等范畴的阐述更为系统、辩证。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研究开始形成体系。
宋至清前期(960~1840年),中国古代军事科研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军事科研方法既有综合分析考察,又有分科专门研究,军事理论著作、大型军事类书和专题性兵书大量涌现。大型军事类书有《武备志》和《武经总要》。专题性兵书较有影响的有:重点研究论述军事训练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论述攻守城问题的《守城录》《金汤借箸》等;论述兵制的《历代兵制》《军需则例》等;论述兵器制造和使用技术的《火攻挈要》《西法神机》《火龙神器阵法》等;研究筹划沿海防务及军事地理的《筹海图编》《读史方舆纪要》等。宋代由官方统一组织编修中国第一部军事理论汇编《武经总要》,选修颁布中国第一部军事理论教科书《武经七书》,对中国军事理论研究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从事军事科研的机构,北宋时正式兴办武学,明清两代沿袭其制,研读历代兵法。文人参与军事科研,研究兵法战策现象更加普遍,宋代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明代王阳明、徐光启,清代顾炎武、王鸣胜等,都普遍关注军事问题,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军事见解。在军事技术研究上,中国率先结束冷兵器独占战争舞台的局面,进入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时代。但自13世纪火药与火器制造技术传入欧洲,到16世纪,欧洲的火器制造技术逐渐领先。正当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走向工业化的时候,腐朽的清王朝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自守着封建落后的手工作坊,严格限制火器的研制、生产和装备数量,使中国原本领先的火器制造技术研究逐渐落后于西方,也制约军事理论研究的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的军事科研日渐衰落。
从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先后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封建割据的庄园经济和宗教思想的禁锢,以及落后的军事制度,严重束缚军事科研的发展。军事技术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3世纪末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才促使其火器技术的改进和革新;军事理论著作屈指可数,只有拜占廷帝国佚名作者的《将略》,论述战术问题,稍后有里欧的《战术》等。文艺复兴时期,军事科研随之繁荣,出现一些较有影响的军事理论著作,包括意大利马基雅维利的《战争艺术》《君主论》,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战争原理》《军事典范》《布阵法纲要》等,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在欧洲军事科研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近代军事科研是在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并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军事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14世纪欧洲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推动包括军事思想在内的社会思想的大变革。17世纪,随着尼德兰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以及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西方军事科研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①推动军队武器装备发展。产业革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军事技术科学研究的发展。武器装备不断改进,枪炮射程和毁伤力增大,命中精度提高,出现装甲列车、装甲战舰,军事工程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军事科研与近现代技术结合,获得新的活力。法国的沃邦,S.建立近代第一支工程兵部队,发展了军事筑城技术。②促进作战方式变革。随着火器的发展,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研究出用散兵队形取代旧式的横队战斗队形;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改革军制,取消线式战术,代之以纵队与各兵种密切协同的散兵队形相结合的机动战术;美国内战期间,用铁路输送军队,使大规模的军队机动和快速输送成为可能;电报应用于军事领域,扩大了指挥员的指挥控制范围。③丰富了军事理论研究成果。英国劳埃德,H.H.E.提出“军事科学”概念。瑞士若米尼,A.和普鲁士克劳塞维茨,C.在深入研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战争及其以前战争的基础上,分别写出《战争艺术概论》和《战争论》两部军事理论名著,集中代表近代西方军事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西方军事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确立。之后,德军的毛奇,H.和施利芬,A.先后提出进攻速胜理论。美国马汉,A.提出制海权理论。随着工程学、数学等其他学科运用于军事科研,出现专门的军事工程学军事后勤学等军事学分类学科。
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败。为抵抗外敌入侵,寻求富国强兵之路,有识之士推动清王朝实行了一些军事革命,促进军事科研继续发展。注意学习和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改进和制造如炸炮、地雷、水雷、战舰等新式武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清朝军队以新式枪炮取代刀矛、弓箭和旧火器,以铁甲舰船取代木帆船的武器装备更新,并开办军工厂(局),以近代机器军事工业取代手工业生产;改革军制,仿效西方军队编制、装备和训练方法,建立初具规模的近代海军和海防系统,编练新军和创办军事学校,聘请其他国家军事教官,派遣军事留学生,逐步建立起新的军事教育和科研系统,废除延续千年的武举制度;林则徐、魏源等总结和汲取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战败教训,强调整军经武,反抗侵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胡林翼等主张“练兵”“制器”,提倡“军事自强”。姚锡光的《筹海军刍议》,主张建立外海巡洋舰队,以彻底改变中国近代海军近海防御的被动局面。这一时期编著的《防海新论》《兵学新书》《战法学教科书》《战术学》等军事书籍,介绍和研究西方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与此同时,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太平军编撰了《太平军目》《太平条规》等比较完整的农民起义军的兵制著作,丰富了中国近代的军事理论。孙中山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通过组建军事学校、培养军事领导骨干,不断探讨武装斗争方略、革命军的组织体制和作战方法等,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军事科研的发展。
这一时期军事理论研究既继承传统的军事理论遗产,又根据近代战争和军事活动实践,接受西方一些先进的军事思想,丰富了军事科学的学科体系。较有代表性的军事理论著作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了解和掌握世界军事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以守为战”的战略防御思想,以及“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建军指导思想;徐建寅的《兵学新书》,试图在努力融合其他国家军事思想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实际,阐述和建立中国的军事理论体系;蒋百里的《军事常识》,首次全面吸收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综合西方国家先进军事理论成就,进而系统地研究、阐述中国的军事理论、国防建设、兵役制度、军事教育与管理等问题;杨杰的《国防新论》,提出经济、技术、军事、外交的“国防四面体”理论;陈风翔的《军制学》,把有关军事制度方面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研究和总结;北洋武备研究所刊印的《军器学》,不仅对火药的性能、种类、结构,以及制造、保存和运输方法作了详细记述,而且对火器的源流和枪炮的种类、构造、性能及研制诸方面均备加解说,是近代火器方面的代表作。从各种军事著作所反映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军事科学研究的领域逐渐扩大,已由原来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军事历史、军事地理,扩大到战法学、军制学、军(兵)器学、炮学、测绘学等众多学科。翻译介绍西方国家的军事理论著作主要有:应雄图编、任衣洲译的《战略学》,两江督练公所刊印的《日本陆军大学战术讲义》,潘毅等翻译的《大战学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
现代军事科研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军事领域科学研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重要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军事科研情况作了全面的实战检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战争经验的总结及新战争的需求,极大地推动军事科研的发展。军事技术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飞机、坦克和新式火炮大量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雷达和其他电子设备已经出现,航空母舰和潜艇性能改进,使军队武器装备得到全面发展。军事理论研究异常活跃。根据新的军事技术在军事上的实际应用情况,研究提出许多新的军事理论和战争指导原则,预测和设想了未来战争可能出现的作战样式和作战方法。如意大利的杜黑,G.、英国的特伦查德,H.和美国的米切尔,W.提出制空权理论,认为飞机应用于军事斗争实践,势必引起军事上的革命,将出现新的军种——空军,新的战场——空中战场,新的战争样式——空中战争;英国的富勒,J.、利德尔·哈特,B.和法国的戴高乐,C.提出机械化战争理论,认为坦克兵必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兵种,成为陆军的快速突击力量,从而改变未来战争地面作战的样式和方法,提出建立和使用机械化军队的新观点;德国鲁登道夫,E.提出总体战理论,要求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平时应服从战争准备的需要,战时则采取一切手段进行战争;古德里安,H.提出“闪击战”理论,主张在狭窄的正面大量集中使用坦克,迅速突破对方防线并立即向纵深扩张战果等。这些军事理论,反映出在军事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条件下军队建设和作战理论发展的某些新趋向,体现现代军事科研的本质和发展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影响下,世界军事科研发展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核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得导弹、核武器和核战争理论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军事科研的重点问题;长期的冷战状态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局部战争作为军事科研的主要对象和研究内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兴起,引起对未来作战手段、作战样式乃至战争形态的深入探讨,信息时代和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理论及军队建设理论成为各国军事科研的重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众多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的研究方法,迅速被引入军事科研领域,产生许多相应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和横向学科。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引入军事理论研究后,使军事科研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军事运筹学等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对军事科研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现代军事科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了指导革命战争的需要,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总结战争、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以专著、文件、教材、条令、条例等形式,单独发表或登载在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一些报刊上。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周恩来的《关于湘鄂西苏区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朱德的《怎样创造铁的红军》《谈几个战术的基本原则》等,以及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军事著述,形成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深刻分析中国革命的具体特点,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阐述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人民战争的战略指导路线;总结建军初期的经验教训,确立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新型人民军队的一系列建军方针和原则;总结红军反“围剿”作战的经验教训,创立积极防御战略理论和作战原则,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研究中日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撰写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等军事论著;周恩来撰写的《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朱德撰写的《论抗日游击战争》《论解放区战场》等,对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系统研究,科学预见抗日战争发展的全过程及其规律,指明战争的胜利前途,全面阐述持久战的思想,完整地提出关于敌后游击战争的理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撰写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三个月的总结》《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军事著述,周恩来撰写的《全面大反攻,打倒蒋介石》《在部队中试验组织士兵委员会》,朱德撰写的《目前形势和军队建设问题》,邓小平撰写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等,对战争指导和作战指挥进行深入研究,丰富人民战争理论的战略防御理论,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战略追击的战略进攻理论;发展运动战和游击战理论,创造出包括大中城市攻坚战在内的大规模阵地战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军事科研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大单位先后组织战史研究编写机构,各军以上单位分别成立研究编写战史和条令条例的组织。各军事院校陆续开设军事理论研究的有关课程,翻译了一批苏军的军事著作、条令条例和有关军事资料,根据部队建设和发展需要,组织编写人民解放军部分基础性的规章制度和教范,全面开展抗美援朝战争经验的研究和总结等。确立并完善军事科研体系,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设立军事科研各个分类学科,极大地促进了军事科研的发展。195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成立,1959年1月中央军委军事科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军队各大单位也分别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军事科学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军事科学研究的新形势,195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召开第一次军事科学研究工作会议,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0年来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经验,确定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方针、任务和范围,解决了关于调整与加强军事科学研究机构等重要问题,制定了1959~1960年军事科学研究工作规划纲要。为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进行了国防建设理论研究;为指导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与实施,进行了现代作战理论研究;为适应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新形势,开展以编写条令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军队建设问题研究;并相继展开军事思想、军事历史和外国军事等基础理论研究。一支以专业人员为主体的军事科研队伍初具规模。196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召开第二次军事科学研究工作会议,规划和部署新的军事科研任务,军事科学研究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军事技术科学研究促进军队武器装备的改进,在陆军装备、海军装备、空军装备、战略导弹部队装备和其他常规武器研究方面有较大发展。继美、苏之后,中国相继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在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进步。
20世纪80年代后,相继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列宁军事文集》《斯大林军事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集》《周恩来军事文选》《朱德军事文选》《邓小平军事文集》、江泽民《论国防与军队建设》等一批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形成包括《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制学》等一大批开创性理论著作,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化条件下的军事理论。适应国防建设和军事发展的需要,研究编修了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司令部工作条例、政治工作条例、后勤工作条例、装备工作条例,以及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兵服役条例等。这些条令条例的研究和制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法规依据。
进入21世纪后,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中国军事科研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军事理论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努力探索未来新的战争形态、战争规律及战争指导规律,确立了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战略方针,研究了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准备与实施的新理论;在军队建设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中,军事信息技术军用航天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及新概念武器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促进中国的军事科学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现代国防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出现许多新特点,现代军事科学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并在军事上广泛运用,以及信息化战争与现代国防实践活动的要求,新的军事科学理论不断出现。在科学技术和新的军事实践作用下,影响战争的因素将变得更加活跃,新的军事专业和军事学科随之不断产生,军事科研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宽。信息作战、信息化作战、信息化战争、一体化联合作战、一体化训练、信息化建设等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增加;国防发展战略学、航天战略学、联合战役学军事社会学、军事心理学等新的军事学科不断增多。新兴的科学技术使军事活动的领域日益扩大,战争的形式和手段都更加多样化,战争不仅是军事问题,也更加注重强调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心理等其他领域的手段。这就决定军事科研活动必须思考经济、政治、外交、科技、文化、自然等各方面的问题。
未来的军事科研将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紧密结合,成为军事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已广泛应用于军事科研的许多重要领域,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也在军事科研的许多领域中应用,这些都对军事科研方法的改进产生重要影响。采用系统分析、费效比分析、综合编制法,从整体上研究军事过程,为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采用现代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和经济科学等方法研究军事问题,也取得较明显的效果。军事科研运用数学方法和模拟方法,不仅可以对复杂的军事活动过程进行定量研究,而且也可以对军事活动进行数学模拟,使军事科研在一定意义上获得新的实验手段,从而提高军事科研的质量和效率。在军事科研的手段上将使用计算机技术,使信息检索和分析等工作更加方便。尤其是资料库、数据库、网络和参数分析论证系统的建立,促使军事科研朝着研究工作自动化、信息传递高速化、数据分析精密化、军事实验模拟化、预测未来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军事科研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军事科学的不断发展,军事科研的学科越来越多。军事科研学科逐步增多的同时,又越来越注重高度综合和整体化研究。在解决重大军事理论或实践问题时,依靠单一学科或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远远不够。即使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的研究,也需要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作参考。因此,一方面军事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出现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另一方面,各个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学科之间的协作不断加深。
未来信息化战争既是科技与谋略紧密结合的战争,又是消耗和破坏巨大且后果严重的战争,任何国家和军队都经不住战略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解决这类决策问题,涉及的问题多,范围广,有许多未知数,要求进行科学研究和精密计算。军事科研在领导决策方面,在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方面,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大。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国际战略形势复杂多变,国家面临着很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如国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问题、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的问题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要在理论指导上提出新观点,而且要在实际操作上提出新对策,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由此可见,军事科研的咨询任务越来越重,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6 22:36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