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五部曲”是指2006年12月~2012年10月,由
中国青年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陕西
合阳农民
侯永禄的共计260万字的五部著作。
内容简介
“农民五部曲”:《
农民日记》、《
农民笔记》、《
农民家书》、《
农民家史》、《
农民账本》。
《农民日记》:2006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4万字。出版后引起了
新华社、
中央电视台、
凤凰卫视、《
中国日报》、《
陕西日报》、
美国《
华盛顿邮报》等上百家国内外
媒体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2007年,《农民日记》荣获第九届
共青团中央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同年,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购买了《农民日记》的电影改编权,并聘请著名编剧
芦苇以侯永禄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
岁月如织》。此后,该书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
农家书屋”的重点出版物,
中央电视台10频道“读书”栏目为此做了
专题介绍。截止2013年1月,《农民日记》已7次印刷,发行量高达4万5千册。
《农民家书》:2011年7月由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52万6千字,被称为“一部农民版的《
傅雷家书》”。2012年1月,《农民家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
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之一,被《
中国新闻出版报》评为“
2011年度十大畅销图书”之一,又被推荐为“农家书屋”的重点出版物。2012年3月,中央电视台10频道“读书”栏目邀请著名专家学者顾俊、
张绍刚对《农民家书》做了专门推介和精彩点评,并在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
2012书香中国”大型专题节目向观众做了推介。截止2012年6月,《农民家书》已2次印刷,发行量高达2万册。
《农民笔记》:2012年8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约40万字。《农民笔记》是从侯永禄的近800篇“
随笔”中,精选了近400篇。由于篇幅有限,许多很有价值的篇目无法收录,只好忍痛割爱。《农民笔记》属笔记体,每篇文章,或一事一记,或一事一议,或一事一评。各篇之间,互不连接,相对独立,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似撒落在一条小路上的点点脚印。但若将其
串联起来,就可看到,那一个一个的脚印,在历史的沧桑中组成了一条长达60多年的曲折道路。每篇“随笔”之后,都有简短的
批注点评。这些批注点评,由侯永禄的6个子女侯引玲、侯胜天、侯西玲、
侯丰胜、侯万胜、侯争胜书写,长子侯胜天执笔,简洁明快,富有
意蕴,表达了全家人的共同心声。它或引用
史料,
诠释说明;或表明看法,抒发感情;或点明
题旨,升华主题;或
蕴含哲理,富有诗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领略户外美景的心灵之窗。此外,一些
对联、
诗歌、
儿歌、
快板、
相声、
顺口溜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的入选,也为全书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
《农民家史》:2012年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分上下两册出版,145回,共计94万3千字,被称为“诞生过《
史记》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五千年第一部《农民家史》”。全书以时间的推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真实的记录作为写人叙事的原则,以章回体的结构作为谋篇布局的形式,以原生态的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起笔于1869年侯风偕负责修建路井城墙开始写起,止笔于2004年12月24日,时间跨度长达135年。它详细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以及他的家庭走过的艰辛道路,客观地再现了
清朝末年、
民国初期、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
土地改革、“
三反”“
五反”、互助组、
合作化、
人民公社、
三年自然灾害、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风云、时代变迁、民间疾苦、地方
风俗,家庭悲欢……涵盖了作者悲喜交加的一生,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呈现了中国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
《农民账本》:2012年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约50万字,选取了侯永禄自1948年到2004年57年间记录的部分家用账。除了“
前言”和“
后记”,《农民账本》一书的主体部分按年代顺序排列,每年度的具体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本年度的家用账;(2)本年度家用账的有关照片;(3)本年度的家用账说明。每年的家用账后面,附有侯永禄6个子女侯引玲、
侯胜天、侯西玲、
侯丰胜、侯万胜、侯争胜
撰写的“家用账说明”。“家用账说明”里包括:当年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主要是国内农业方面的状况;当年陕西省合阳县的政治经济形势,主要是路井地区的经济状况;当年家庭的变化与现状,主要是收入、支出等方面的经济状况。一部《农民账本》,记录了
渭北高原上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走过的悲喜交杂、苦乐相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一个
封建、
闭塞、落后的
关中农村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文明、开放和繁荣。也许,从那些柴米油盐的交换中,从那些元角分厘的计算中,从那些个十百千的
数列中,从那些横竖撇捺的汉字中,你可以了解到中国农民家长里短的真实生活,你可以聆听到中国农村蹒跚前行的沉重脚步,你可以窥见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曲折道路,你可以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可以领悟到中国……
作者简介
侯永禄(1931——2005),曾用名侯永学,陕西省
合阳县
路井镇路一村五组农民。他6岁时去
私塾读书,1944年高小毕业后进入合阳县简易
师范,1949年毕业回乡务农。1954年路井
农业合作社成立,担任
会计。1957年5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曾任生产队
政治队长、大队
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负责人、
民办教师、大队合作医疗站负责人、大队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等。1981年12月任路一大队管理委员会主任。1984年至2001年,担任路一村义务邮递员。
相关评论
1. 2012年月11日《
渭南日报》发表了该报记者张晓玲、张莉娜的文章《也说侯永禄的“农民五部曲”》,其中写道:
侯永禄是一位普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60多年如一日,一手拿
锄头,一手握
笔杆,留下了数百万字真实记录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珍贵
史料——“农民五部曲”,从不同
文体、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
渭北高原的历史画面,在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眼里具有第一手
原始资料的宝贵价值。“农民五部曲”,真实地记录了陕西关中农村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客观地叙述了中国农村在现代史上经历的曲折道路;真实地记录了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历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勤劳质朴、坚强隐忍的性格特点;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农村的普通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奋斗过程,热情地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广大草根民众的喜怒哀乐,直白地说出了农民们掏心窝子的大实话。
2. 2013年月8日《渭南日报》发表了原
陕西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
张书省的文章《他,让我们
汗颜——读<一个农民的“五部曲”>》,其中写道:
面对这样一位农民,我肃然起敬,甚至感到自己有点愧对人生!
面对这样一位农民,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还有什么脸面说我瞧不起农民!
侯永禄的农民五部曲,让人感动、感慨,让人感奋、感思。此前我们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农民或是
陈永贵,或是
申纪兰,或是
吴仁宝,但我现在真真确确地感到侯永禄才是中国最伟大的农民。
首先,他是最朴实最淳厚的始终如一的农民。从生下来到离开这个世界,他作互助组组长、团支部书记、农业社会计、公社化大队会计、
民办教师、合作医疗站负责人,大队面粉厂长、村革委会副主任、村管委会主任,又是大队
党支部副书记,还被评为
陕西省首届青年
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直到去世前还多年坚持做村上的义务
邮递员,他一步也没有离开过他脚下的土地。因为朴实淳厚,他才撑起了自己的家,他才养育着四儿两女,他才始终受大家信任而为大家服务。
其次,他是最执着最坚守自己信仰的农民,最活得滋滋有味的农民。他进
私塾、上小学、读
师范,又当
会计又当
教师,应该是村里最有文化的农民,但他没有想着怎样离开土地离开农村,而是执着地日复一日写日记、记账目、写笔记、写家书。
他最
文化,最
智慧,用
日记、笔记、
家族史、账目等多中国形式把中国文化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写这些并不是要出版,要出名,而是要承先启后,要薪火传承。他在写日记记账目的同时还写笔记,写家史,笔记短的百十个字,长的竟达一万六千多字,757篇
随笔竟达75万字。20多年写家史,因为他大量阅读,特别是对中国四大名著的《
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读得烂熟于心,于是就用章回小说形式写出了145回95万字的《农民家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上下两册出版。于是,诞生过《
史记》的土地上,又诞生了五千年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农民家史》!他的《农民日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印刷六次,印数4万2千册,《农民家书》53万字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被媒体誉为农民版的《
傅雷家书》,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其2011年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之一,又被中国新闻出版报评为2011年十大畅销书之一。这样的农民,这样的中国农民,又有几个?!
他最
传统,最文明,最懂得把目光放眼未来,最懂得用最优良的家风
陶冶后代,最懂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细胞是一个个小家庭小家族的优化
传承,所以,孩子在路上捡的
麦穗他让送回到生产队的碾麦场上去;所以,邻居家刮落的未成熟的青
杏被孩子藏在
麦秸堆里,他以为是偷的训了一顿;所以,两个小儿被熟人放进露天影场看了一场电影,第二天叫拿上一角钱送到电影队售票处;所以,小孩们在玉米地玩,有孩子偷折
玉米杆当甘蔗吃,他带着两个儿子在
社员大会上做检讨……
侯永禄对儿孙的要求是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言传身教,一丝不苟,忙时扑在地里挥汗如雨,稍瑕即读书写作孜孜不倦,中国几千年的“
耕读传家”,被他实践到了极致……
3. 合阳县网站在2012年12月19日发表了成三顺的文章《解读一位农民“五部曲”的传播之路》,其中写道:
他是中国农村的一位最普通平凡的农民,他没有上过任何
高等学府,他生前也是和普通的农民一样没有什么名望,然而,因为农民“五部曲”的横空出世,他一鸣天下知,
九泉之下的他,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以
瞑目了,安慰了。
这个人就是远在天边、近在咫尺的合阳县露井镇路一村5组的农民侯永禄,如果不是认真拜读了《
渭南日报》2012年11月27日、12月4日、12月6日、12月11日《特别关注》栏目4篇“一个农民的“五部曲””和“也说侯永禄的“农民五部曲””,恐怕身在
咫尺的我们也不会知道的那么详细,那么具体、那么真实、那么感人。
4 .一个农民的“五部曲”(上)
在喜迎“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凯歌声中,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反映中国农民真实生活状态的纪实文学《农民家史》、《农民账本》。这两部书的作者,是我市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的农民侯永禄。至此,和之前出版的《农民日记》、《农民家书》、《农民笔记》一起,侯永禄的“农民五部曲”已全部出版,同广大读者见面。为此,记者来到了合阳、
韩城、
西安等地,采访了侯永禄的妻子儿女和其他亲人,并同路一村的有关干部和村民进行了交谈,品读一个平凡农民的人生。
农民侯永禄其人其事
随着“农民五部曲”陆续问世,农民侯永禄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管是从报纸上还是
网络上,
广播还是,都能获得有关侯永禄的信息。
侯永禄是
渭北高原上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和中国千千万万淳朴勤劳的中国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又是一位极不普通的农民,早年上过合阳简师,解放后担任大队干部,一手拿锄头,一首握笔杆,利用学习、工作、劳动之余,写日记,记账目,撰家史,做随笔,存家书,剪贴报刊,60多年如一日,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详细记录了一个农民及其家庭走过的艰辛道路,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珍贵史料。
11月9日上午,记者从
渭南出发,去路井镇路一村五组侯永禄的老家采访。采访车沿
108国道一路北上,行了150多里路,就来到了路井镇。下车后先给镇政府和路一村
村委会打了个电话。一听说要采访侯永禄的事迹,干部们十分热情。到了村里,听说侯永禄的老伴赵菊兰已去
西安小儿子争胜那里过冬,便来到路一村六组侯永禄的小女儿侯西玲家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院。见到我们,她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农民五部曲”。看到那六本摞在一起足有十五六公分高的出自一个农民之手的作品,记者深感震惊与感动。
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侯西玲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没有吃的,她提着个小笼,捡红薯蔓、红薯叶当饭吃。夏收时她在路上捡的
麦穗,父亲硬让她放回生产队的碾麦场,说不能拿集体的东西。至现在她也不能明白,麦穗又不是从生产队的地里捡的,为何不能拿回家。有一次,邻居家未成熟的
青杏,经风一刮,落到了家里。西玲和弟弟
侯丰胜捡了十几个,藏在后院的
麦秸堆里。没想到父亲整理麦秸堆,发现了
青杏,以为是姐弟俩偷的,便狠狠地教训了她和弟弟一顿。在侯西玲的记忆中,父亲除了大队工作、下地干活,就是写,不停地写。早上她上学时,父亲点着煤油灯爬在小
炕桌上写,晚上她睡觉醒来,父亲还在写。日子在一天天流逝,父亲写的东西也在一天天增多。现在出的五部书,只是父亲所写东西的一部分。
侯西玲告诉记者:“父亲一生爱学习,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1984年父亲54岁,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村干部。这年8月,县上进行
会计招聘考试,他也去报考,是全县700多名考生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不久,就拿到了合阳县农工部发的一个‘二级会计技术职称证’。全村6个人考试,只有3个人拿到了职称证,而拿到二级证书的只有他一个人,其他两个人都是三级的。”
听说来了《渭南日报》的记者,几个好奇的村民也来到侯西玲家。提起侯永禄,大家交口称赞。和他一起工作过的路一村原党支部书记、村长侯树卯说:“他爱看报,爱学习。他管
财务时,我是会计,他非常认真,原则性强,对我影响很大。以后他当了义务送报员,更是风雨无阻。只要有报有信,他就按时送,从不马虎。媒体上曾多次刊登过他的先进事迹。你迟早去他家,他都爬在炕上的小桌桌上,戴着个眼镜,总是写哩,。”
下午3点多,记者来到了司马故里。在民兴里的一个单元房里,我们见到了侯永禄的大儿子侯胜天和大女儿侯引玲。侯胜天曾担任
韩城矿务局第一中学校长,现已退居二线;侯引玲曾在韩城矿务局运销处财务科任会计、现已退休多年。
面对记者,侯胜天满怀深情地说:“父亲在我们兄弟姊妹6个的心中威望特别高。和他同时代那些不识字的农民不同,父亲是一个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基层干部,文学功底深厚,能够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客观地记录下来。他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
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他写的家史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就是受了这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影响和熏陶。读了《
苦菜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用诗歌的形式概括出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读书笔记。”
说到侯永禄的清正廉洁,侯胜天说:“做为一个农村基层干部,他的
清正廉洁在路井镇是非常有名的,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担任大队干部,从会计到大队长,再到党支部书记,从不多吃多占,以权谋私。我们兄弟姊妹从小上学,没有用过
公家一张纸,一根铅笔,一瓶
墨水。上世纪60年代农村放
电影,一般在
公社露天广场,一张票五分钱。家里穷,没有钱买电影票,兄弟几个经常站在广场外面“听电影”。直到电影快要放完了,收票员才放我们进去,让看个电影尾巴。有一次我和大弟丰胜又去“听电影”,刚好看门收票的人是村里的狗娃叔。他见我俩等在场地外,便没要
电影票就让我们进去了。看完电影回到家,父亲问清了事情的原委,非常严厉地批评我们占公家的便宜。第二天一早,便让我俩拿上一角钱,交到了公社电影放映队的售票处。1966年我考上了初中,却交不起学费。当时一学期的学费也就两三元钱。我向
班主任写了困难补助
申请,学校给了3元钱的助学金。可是到了第二学期,生产队决分时给家里分了十几块钱,父亲就让我又写了份申请,退掉了助学金。”
说到侯永禄对子女的教育,侯胜天说:“父亲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他和母亲的培养下,我们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前进。小时候,每到放寒暑假,他首先要看通知书,看学习成绩怎么样,看操行评语怎么样。参加工作后,他经常写信,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在学校,我先后担任过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书记等职。每次职务变动,父亲都不止一次地给我说,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教育子女,包括第三代孙子辈,有他自己独特的方法。到了晚年,父亲年龄大了,空闲时间多了,便给孙辈们编一些儿歌,让他们背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说到侯永禄写作“农民五部曲”,侯胜天说:“父亲是一个有着顽强毅力、做事坚持不懈的人。平时他要参加劳动,挣工分
养家糊口;他还是大队干部,要开会学习,处理繁杂事务。但无论生活多艰苦,身体多劳累,他都坚持写日记,写家史,写随笔,写家用账,剪贴报刊。即使在“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是如此。1940年12月13日,年仅9岁、正在上小学的父亲开始写日记,每天一篇,从未间断,一直写到2004年12月24日,整整写了64年。
民国三十七年,也就是1948年,正在合阳简易师范上学的父亲开始记家用账。每笔收支,都要入账,一直记到到2004年12月21日,整整记了57年。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开始写家史,一直写到2004年12月,整整写了20多年,共145回,总计95万多字。父亲喜欢写“随笔”,他写的“随笔”,短的不到100字,长的竟达1万6千多字,共写了757篇,约70多万字。父亲喜欢写家书,他保存着和子孙们的往来信件,共1000多封。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家书放在书箱里,整整珍藏了40多年。父亲喜欢剪贴报刊,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章便收集起来。他积攒的“报刊剪贴”本,总共有100多本,装了满满的一大箱子…… ”
提起父亲,侯引玲满含热泪,她说:“
改革开放前我父亲把苦下扎咧!受了半辈子的苦。他亲身经历了中国农村是怎么样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父亲1931年出生,经历了军阀混战、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
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阶段。可以说,他把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看在眼里,记在笔下。他深切感受了解放前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对解放后农民翻身做主人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对大跃进、低标准、
十年动乱,他又是那么地
迷茫、
彷徨、无奈和担忧。改革开放后,父亲才又有了喜悦。阅读《农民家史》,上册里展现的痛苦比较多,下册里记叙的快乐比较多。”
记者又电话采访了已是
延安大学副教授、代数教研室主任的侯永禄的三儿子侯万胜。说起父亲的严格教育,他记忆犹新。小时候家里穷,
灶火没
煤烧,父亲让他和二哥丰胜、弟弟争胜,利用星期天去捡“
蓝炭”,也就是拾煤渣。他们捡的“蓝炭”,基本上可以够家用,这在村里远近闻名。就是兄弟几个上了大学,放了寒暑假,回到老家也要运土挑粪,拽
耧拉
耙。11岁的时候,他和弟弟争胜以及其他几个小伙伴在生产队的玉米地里玩。有的小孩折玉米杆当
甘蔗吃,被人反映到大队部。父亲以为他和弟弟争胜也折了玉米杆,便让他俩在社员会上做检讨。其实他俩根本就没有折。直到过了几十年,在一次春节大团圆的闲谈中,他才和弟弟向父亲说明了真相。根据时间推算,记者翻开了《农民笔记》,果然在第163页,看到了侯永禄写的一篇《带子检讨》,记的就是万胜、争胜作因玉米杆做检讨的事。
5、一个农民的“五部曲”(中)
历经12年“农民五部曲”全部问世
出书的说法,始于2001年6月1日,陕西电视台记者第一次对侯永禄的采访。
《农民笔记》里有这么一个章节,正在
西安交通大学上大三的长孙
侯亮带着记者前来采访他爷爷。侯永禄写道:“肖记者与我作了长时间的交谈。我说了自己的经历:自幼丧父、母子相依、简师上学、喜结良缘……然后,肖记者齐齐地翻阅了我写的日记、家史、随笔、账本、来往信件、剪贴报刊以及保存的照片等。这些东西摞在一起,足足有一人多高……”
“晚上,肖记者又和老两口交谈。他建议我从现在开始,对过去写的一些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在适当的时间可以出版。他诙谐幽默地笑着说,我们不能让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明珠暗投了。他认为,文字整理工作可以先从家史开始,然后是书信、随笔、日记、账本,一步一步来。必要的时候,他可以帮帮忙。”
在这篇笔记的后面,侯永禄的大儿子侯胜天这样
批注:“从这天起,父亲满怀喜悦的心情,集中精力开始整理。但遗憾的是,肖记者后来留学
德国,父亲的这些文字资料没能在他手里问世。”
2000年春节的时候,侯永禄感冒高烧不退,子女们急忙把他送往
西安。西京医院诊断为
脑动脉硬化。经治疗虽有好转,但记忆力大不如从前。回家后,他继续为村民义务送信送报,也干一些农活,且
笔耕不辍。后来手指出现震颤,直接影响写作。2003年1月13日,侯永禄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最后一篇不到200字的《爱看
录像》,再也无力写出长篇的“随笔”。虽然如此,他还是在老伴赵菊兰的帮助下坚持写日记,记账目,并挣扎着继续家史的撰写。
介绍到这儿,侯胜天说:“父亲得病的时候,
侯亮正在
北京电影学院上研究生。利用课余时间,他拿着他爷爷写的日记、家史、随笔、账本等文字资料的照片、光盘和复印件,向好多个
出版社推荐。有个出版公司,答应出版《农民家史》,还预付了2400块钱的稿费。2004年9月,侯亮从北京回到老家路井,专门把稿费给了他爷爷。”
到了2004年年底,侯永禄手指哆嗦得已经拿不起笔了。12月21日,他颤巍巍地记下了生前最后一笔账目:“吃饭买菜,15.5元。”24日,他歪歪扭扭地写下了生前最后一篇词不达意的日记:“早上羊肉,永禄新录各吃羊肉,上午胜天韩城老家电话…… ”2005年3月,因肺部感染,侯永禄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弥留之际,他微弱地说:“我亲手写的家史、日记、笔记、账本、摘抄以及往来信件、报刊剪贴等,千万不要轻易烧毁丢弃。可由专人保存……”为了不留下遗憾,子女们找了一本厚厚的书,套上一张打印着“
农民家史”四个大字的封面,送到父亲手里,趴在他的耳边流着眼泪说:“您看,您的《农民家史》出版了!” 13日5时3分,在老家门房的土炕上,侯永禄静静地躺在他平时写字用的炕桌旁,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采访到这儿,侯引玲又是热泪盈眶:“给父亲说《农民家史》出版了,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只是为了让父亲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少一点遗憾。父亲去世后,全家人非常悲痛,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当地政府也格外重视,对父亲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路井镇的党政领导亲自到家吊唁,参加葬礼。路一村村长主持追悼会,村党支部书记致悼词,村委会成员扶着灵柩去墓地安放父亲的遗体。”
谈到“农民五部曲”的出版经过,侯胜天说:“《农民日记》是“农民五部曲”的第一部,出版有些周折。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兄弟姊妹六人和侯亮把父亲留下的文字资料整理了一下,确确实实感觉到,父亲留下的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一笔宝贵的
精神财富。大家商量着怎么让它尽快与读者见面,以完成他老人家的遗愿。可是原先同意出版《农民日记》的那家公司,却因领导班子换届,没有
履行已签订的
出版合同,让人十分失望。在北京,侯亮只得联系其它出版社了。”
为此,记者电话采访了现居
北京、已是
导演和编剧的侯永禄的长孙
侯亮。侯亮说:“爷爷每天都会记下当天发生的事情。他的日记、笔记、家史、账本等就放在门房里间卧室的炕桌上。上了一年级,我刚认识了几个字,就开始翻看爷爷写的这些东西。爷爷写的字,一笔一划,很规范,很工整,很好认。小时候看,是无意识的,只觉得好玩,里面写的都是身边的人,都是每天发生的事。上高中时看,是有意识的,因为我也喜欢
文学,那里面的很多细节,是我不了解的。上大学时放了寒暑假,我都会主动去看,这时不再是为了熟悉那些生活,而是用里面的材料印证我学的东西,看它和书本上的历史有什么不一样。”
关于《农民日记》的出版,侯亮说:“2002年7月,我于
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应聘于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后来考上了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从到北京的那一天起,我就寻找机会联系出版社。最开始,找到某个出版社,但该社觉得出版有风险。后来,又联系了一些书商,谈了几次,又怕书商‘不靠谱’,歪曲了爷爷日记的原意,于是作罢。再后来,直到2005年,才通过朋友联系上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谢慈仪编辑。谢编辑非常喜欢这本书,但又担心它没有市场。正在两难的时候,有一天,谢编辑拎着一袋《农民日记》的复印资料,在
北京一处公交站场等车。车迟迟不来,她就拿出复印件中的一本,边看边打发时间。她看得入神,旁边的一名等车者也凑过来,目不转睛地看着,一直看到他的车开到跟前。就在这一刻,谢编辑下了决心,随后便打电话告诉我说,她决定出版这本书。2006年12月,《农民日记》与读者见面,好评如潮。”
作为一个青年导演,侯亮已有《
囧探佳人》《
大厨小兵》《
终极游戏》《
血色清河》等多部作品和观众见面,深受好评。当记者问侯亮,会不会拍一部描写爷爷生活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侯亮说,这是一代人的精神和生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已经购买了《农民日记》的电影改编权。2008年,著名导演吴天明和著名编剧芦苇曾两次亲赴路井老家,进行实地采访和外景考察。芦苇的《活着》《霸王别姬》《白鹿原》等观众很熟悉。他以爷爷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岁月》,反响强烈。“农民五部曲”中,最适合拍摄电视连续剧的首推《农民家史》。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会有这个机会。
记者同侯胜天谈起了《农民家书》的出版过程。2006年12月《农民日记》出版后,大家又在电话和网上谈到父亲其它手稿的史料价值及出版事宜。2007年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也是全家人商定的为侯永禄举行逝世三周年纪念的日子。大家庭的20多口人从北京、兰州、西安、延安、韩城等地回到老家路井。在家期间,大家进一步讨论了《农民家书》的出版事项,决定逐步整理所有的信件,为以后的出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年8月11日,侯亮从北京传来好消息: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意出版《农民家书》,希望在一两个月之内尽快拿出初稿。兄弟姐妹6人随即投入了书信的打字录入、整理挑选等工作。到10月上旬,每个小家庭已将自己和父母亲的全部往来信件录入了电脑,制成了电子版,并挑选出可收入《农民家书》的有关信件。大家将各个小家庭挑选出来的信件汇总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农民家书》的初稿基本形成。从10日开始,胜天、丰胜、万胜、争胜兄弟4人又开始对初稿进行系统的审阅、复查、校对。《农民家书》的初稿发给了出版社。负责这部书的责任编辑廉萍精益求精,努力打造“精品工程”。2011年7月,历经3年,《农民家书》付梓出版,再获赞誉。
谈到今年出版的《农民笔记》《农民家史》《农民账本》,侯胜天表达了对出版社领导、编辑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敬意。201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立项,将《农民笔记》列入2012年度的出版计划。今年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将《农民家史》、《农民账本》列入2012年度的出版计划。编辑告诉侯亮,三部书都将作为献给党的“十八大”的厚礼,力求在10月国庆之前和读者见面。由于组稿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在侯胜天的建议下,这个大家庭成立了“农民五部曲”编辑领导小组,由母亲
赵菊兰为组长,引玲、胜天、西玲、丰胜、万胜、争胜、侯亮为成员,整个组稿工作由侯胜天负总责,统一安排。随后,给每个家庭成员分配了具体的工作任务。
侯胜天告诉记者,父亲《农民笔记》的原稿约70多万字,《农民家史》约95万字 ,《农民账本》约100多万字。三部书稿的
电脑录入、订正校对,全部由家人完成,异常辛苦。为了方便
电脑录入,大家把父亲三部书稿的原件全部用
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其中《农民笔记》941张,《农民家史》2193张,《农民账本》1217张。另外,《农民笔记》的“点评批注”、《农民账本》的“简要说明”、三部书的《前言》《后记》,也全部由兄弟姐妹6人撰写。为了做到图文并茂,从各家收集的数千张照片中,精选出500多张,送交出版社。工作量之大,劳动强度之高,前所未有。每天眼望荧屏、敲击
键盘的时间,往往达10多个小时以上。
经过将近一年的辛勤工作,8月,《农民笔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10月,《农民家史》、《农民账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点推出。
6、一个农民的“五部曲”(下)
“农民五部曲”还在续写着
250多万字,汇聚了一个农民的毕生心血;250多万字,记录着一个农家的发展变迁;250多万字,凝结成一部震撼人心的“农民五部曲”。
时光在流转着,历史在延续着。250万字,还只是“农民五部曲”其中的一部分,250万字,在流金岁月中由其儿女续写着。
在侯西玲家座谈采访结束后,记者出门向西,拐了两个弯,走了六七分钟,来到路一村五组侯永禄的家。这是一所土木结构的
宅院,有三间门房,土色墙,黑木门,大门紧锁。侯永禄的小女婿侯新录一边打开大门一边说:“自我大去世后,每年一到天气冷了,我妈都要去儿女家过冬。等到天气暖和了才回来。前些日子,她去了西安小儿子争胜那里。”村上的人告诉我们,路井地区的方言里,把“爸”叫“大”。而现在年轻人,已经不这样叫了。
一进大门,记者发现门房过道的左边墙上挂着一条长长的红色横幅,上面印有几十个金色大字:“祝贺侯永禄家孙子辈一年考上两个重点大学生,一个公费
研究生。”右边墙上挂有一个大大的玻璃匾,上面用红笔写着“祝贺侯永禄之家连捷之喜:清廉家风育良材”,落款为“路一村党支部村委会”。侯新录介绍说:“2008年,大哥胜天的女儿侯晶考上了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三弟万胜的儿子侯云腾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四弟争胜的儿子侯照烁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动漫专业。横幅是前来采访的记者送的,玻璃匾是村上送的。”
这三间门房,是侯永禄的父亲1935年盖的,至今已近80年。一间为过道,其余两间为侯永禄和老伴的住处;外间是客厅,正中间挂着几个镜框,里面贴有《中国日报》、《华商报》、《陕西日报》、《华盛顿邮报》等关于《农民日记》的报道,每篇报道都几乎占了整整一个版面;里间是卧室,土炕上,有一张黑色的磨的发亮的小
炕桌。侯新录指着说:“这就是我大天天写字用的炕桌!”记者连忙拍了几张照片。
庭院的西边种着花草,因为已是初冬,稍稍有些凋零了。一株高大的槐树伫立在那里,树身笔直,枝干傲然。在和邻居的界墙上,写着“老当益壮”四个蓝色隶书大字,每个字约两米见方,遒劲有力。新录告诉记者,这是他大侯永禄生前亲笔写成的。
庭院的东边是5间土木结构的厦房。5间厦房是“
陕西八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那种独特的形式,隔为4个房间,是侯永禄4个儿子的“媳妇舍”,从南到北依次为万胜、丰胜、胜天、争胜。平日里,这个拥有近30个人的大家庭,以侯永禄夫妇居住的这所老屋为中心,分布在全国各地。只有在几年一次的春节或暑假的大团聚中,大家才欢聚一堂,享受
天伦之乐。六个小家庭中,最近的为本村小女儿西玲一家,同属路一村,相距仅数百米;较近的为
韩城大女儿引玲一家、大儿子胜天一家,相距一百多里;远一点的为
西安小儿子争胜一家,相距二三百里;再远一点的为
延安三儿子万胜一家,相距六七百里;最远的为
兰州二儿子丰胜一家,相距达一二千里。孙子辈的,有的在北京,有的在西安,有的在成都,有的在合肥。这个大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出现在侯永禄“农民五部曲”中。他们的成长进步,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记录在侯永禄“农民五部曲”中。从书中记者得知,侯永禄的4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均取得了高级职称;9个孙子、孙女和外孙子、外孙女,也全部考上了大学,其中5个人考上了研究生。
11月11日,是个星期日,记者驱车来到
西安,来到侯争胜的所在单位
西安热工研究院,见到了住在这儿过冬的老人赵菊兰。老人虽已82岁,但
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她告诉记者,四儿子争胜远在上海出差,听说记者要来,专门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安排接待。说起老伴侯永禄,她侃侃而谈:“自我1947年阴历5月16日和他成亲,来到后新庄,就看到他写,一有空就写,写个不停。早上天不明就起来写,晚上开完会也在写,不把一天的事记完都不睡觉,有时还叫我帮着他记。他写完了念给我听,看对不对,看哪里还有遗漏的。有时候到儿女们家里去住,总要带上他的本本,带上他的钢笔,带上他的黑皮包,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到韩城写到韩城,到西安写到西安,到延安写到延安,到兰州写到兰州。”
说到侯永禄的认真劲,老人感受颇深:“他担任大队会计,账上多了一分钱或少了一分钱,也要起三更熬半夜地找出来。他的家用账,我过门时就有。记起来从不马虎,分分厘厘都要记在上面。”老人还告诉记者,儿女们都像“他大”,学习努力,工作认真。也像“他大”一样记日记,写家用账。说话间,也在热工研究院工作的四儿媳邓碧兰拿出了放在西安的侯永禄的一大堆“随笔”和日记给记者看。这些笔记本形状各异,颜色不一。由于年代久远,有的纸质已经发黄。翻开一本,最后几页的下面有点残缺,好像是让老鼠噬啮过。记者又看到了争胜的日记本,厚厚一摞,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和他父亲一个样。
邓碧兰说:“受我爸的影响,几个小家庭都有自己的家用账。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记账的方式已由电脑上的
键盘输入代替了账本里的
笔墨书写,计算的工具也由
Excel软件代替了当年我爸的算盘珠子。”稍作停顿,她说道:“记得我爸常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美好的未来在后面。我觉得我爸特别乐观,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坦然面对。他一辈子能写下那么多东西,靠的就是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就是这种不畏艰辛的执著。我爸的这些优良品德,都传给了他的儿女,都体面在了他的儿女身上。我大哥退居二线了,有了空余时间。在‘农民五部曲’的编辑过程中,我大哥是总编,我们是编辑;在续写家史的过程中,我大哥是总指挥,我们是执行者、落实者、实施者。”
得知记者的到来,侯西玲的女儿侯艳从西安的小寨特意来到她四舅家。侯艳说:“过去到我外婆家,看到我外爷整天整天地写。现在,去我大舅家,看到我大舅整天整天地写。大舅当了一辈子老师,还当过校长,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陕西省优秀班主任,在
韩城市很有名。不但学生教得好,而且文章也写得好。”
在这次采访中,每到一处,侯永禄的儿女们都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认真,那么的知书达礼。采访前,他们提前准备好所有的手头资料;采访中,他们谈起父亲的有关情况,如数家珍,娓娓道来;采访结束,他们悉心留下记者的信息,一起合影留念。记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一次次感慨,一声声感叹:“不一样,不一样,人家侯永禄教育出来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不光待人接物不一样,就连屋子收拾得也是一尘不染。”
在韩城侯胜天的家里,记者看到装在蓝色档案盒里的《农民笔记》、《农民账本》原稿,一盒一盒,分门别类,注有标签,整整齐齐。侯胜天的写作工具,已完全电子化了,是一台“
联想”
电脑。他申请了QQ号,兄弟姐妹互通信息,不仅是电话,还有网络。打开电脑,记者看到,E盘里,全是“农民五部曲”的各种资料。侯引玲说:“我大弟胜天像我爸,做事认真,有耐心。”
侯永禄的“农民五部曲”,记录的最后日子定格在2004年12月24日。然而,“农民五部曲”的出版,并不意味着这个大家庭生活记录的终结,而标志着书写新的篇章的开始。采访中得知,侯永禄的儿孙们有个想法,想再出一部《农民相册》,通过侯永禄以及各个小家庭保存下来的新旧照片,反映近百年来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届时,“农民五部曲”将变成“农民六部曲”。目前,《农民相册》由
侯胜天着手整理,已经将一些旧照片集中了起来,正在为每张照片配写简要的说明。据悉,《农民相册》将收录五六百张旧照片。
另外,他们还着手准备《农民家史》续集的撰写工作。侯胜天告诉记者,早在1993年元月10日,父亲在给他的信中就说:“……我觉得平时的积累素材非常重要。……我的意思是指今后你们都要记日记,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时间、过程要记准。因为我总觉得你们中要出大有作为的人,所以来往信件必须妥善保存,千万不要被‘文革’吓坏了人,抹杀了历史,毁坏了文化。写《家史》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将来必须你继续写下去!”完成父亲的遗愿,把家史继续按照父亲的章回体结构写下去,是这个大家庭每个成员的心愿。续写工作,将由六个家庭分别撰写,最后汇集在一起,统一编辑。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近万字的《2005到2012年侯永禄家庭大事记》。
侯胜天说:“《农民家史》的续集主要记录2005年父亲去世到2020年之间这个大家庭经历的重要史实。计划写55回,和现在出版的《农民家史》145回加起来,共计200回。到那时,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经实现,而《农民农史》也会从上、下两册变为上、中、下三册,作为献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一份厚礼。”
相关资料
3. 《农民系列——<农民家史><农民家书><农民账本>》荣获第六届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出版奖·优秀选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