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账本》是201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侯永禄。
内容简介
选取了侯永禄自1948年到2004年57年间记录的部分家用账。除了“
前言”和“
后记”,《农民账本》一书的主体部分按年代顺序排列,每年度的具体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本年度的家用账;(2)本年度家用账的有关照片;(3)本年度的家用账说明。每年的家用账后面,附有侯永禄6个子女侯引玲、侯胜天、侯西玲、
侯丰胜、侯万胜、侯争胜
撰写的“家用账说明”。“家用账说明”里包括:当年国内外的
政治经济形势,主要是国内
农业方面的状况;当年
陕西省
合阳县的政治经济形势,主要是
路井地区的经济状况;当年家庭的变化与现状,主要是收入、支出等方面的经济状况。一部《农民账本》,记录了
渭北高原上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走过的悲喜交杂、苦乐相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一个
封建、闭塞、
落后的
关中农村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文明、开放和繁荣,被称为“五十七年柴米油盐,半个世纪国计民生图”。也许,从那些柴米油盐的交换中,从那些元角分厘的计算中,从那些个十百千的
数列中,从那些横竖撇捺的汉字中,你可以了解到中国农民家长里短的真实生活,你可以聆听到中国农村
蹒跚前行的沉重脚步,你可以窥见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曲折道路,你可以感受到中国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可以领悟到中国……
《农民账本》是
陕西合阳农民
侯永禄“
农民五部曲”中的第五部,38.5万字,选取了
侯永禄自1948年到2004年记录的部分家用账。每年的家用账后面,附有侯永禄6个子女侯引玲、侯胜天、侯西玲、
侯丰胜、
侯万胜、侯争胜撰写的“家用账说明”。《农民账本》,记录了
渭北高原上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走过的悲喜交杂、苦乐相伴的风雨历程,让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农民家长里短的真实生活,聆听到中国农村
蹒跚前行的沉重脚步,
窥见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曲折道路,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民账本》,见证了陕西
关中农村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文明、开放和繁荣。从那些柴米油盐的交换中,从那些元角分厘的计算中,从那些个十百千的
数列中,从那些横竖撇捺的
汉字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农民家长里短的真实生活。被称为“五十七年柴米油盐,半个世纪国计民生图”。
作者简介
侯永禄(1931——2005),曾用名侯永学,陕西省
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农民。他6岁时去
私塾读书,1944年高小毕业后进入合阳县简易
师范,1949年毕业回乡务农。1954年路井
农业合作社成立,担任
会计。1957年5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曾任生产队
政治队长、大队
毛泽东思想大
学校负责人、
民办教师、大队
合作医疗站负责人、大队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等。1981年12月任路一大队管理委员会主任。1984年至2001年,担任路一村义务
邮递员。
目录
1948年家用账说明
1948年家用账
1949年家用账说明
1949年家用账
1950年家用账说明
1950年家用账
1951年家用账说明
1951年家用账
1952年家用账说明
1952年家用账
1953年家用账说明
1953年家用账
1954年家用账说明
1954年家用账
1955年家用账说明
1956年家用账说明
1957年家用账说明
1957年家用债务账
1958年家用账说明
1958年家用账
1959年家用账说明
1960年家用账说明
1961年家用账说明
1961年家用账
1962年家用账说明
1962年家用账
1963年家用账说明
1963年家用账
1964年家用账说明
1964年家用账
1965年家用账说明
1965年家用账
1966年家用账说明
1966年家用账
1967年家用账说明
1967年家用账
1968年家用账说明
1968年家用账
1969年家用账说明
1969年家用账
1970年家用账说明
1970年家用账
1971年家用账说明
1971年家用账
1972年家用账说明
1972年家用账
1973年家用账说明
1973年家用账
1974年家用账说明
1974年家用账
1975年家用账说明
1975年家用账
1976年家用账说明
1976年家用账
1977年家用账说明
1977年家用账
1978年家用账说明
1978年家用账
1979年家用账说明
1979年家用账
1980年家用账说明
1980年家用账
1981年家用账说明
1981年家用账
1982年家用账说明
1982年家用账
1983年家用账说明
1983年家用账
1984年家用账说明
1984年家用账
1985年家用账说明
1985年家用账
1986年家用账说明
1986年家用账
1987年家用账说明
1987年家用账
1988年家用账说明
1988年家用账
1989年家用账说明
1989年家用账
1990年家用账说明
1990年家用账
1991年家用账说明
1991年家用账
1992年家用账说明
1992年家用账
1993年家用账说明
1993年家用账
1994年家用账说明
1994年家用账
1995年家用账说明
1995年家用账
1996年家用账说明
1996年家用账
1997年家用账说明
1997年家用账
1998年家用账说明
1998年家用账
1999年家用账说明
1999年家用账
2000年家用账说明
2000年家用账
2001年家用账说明
2001年家用账
2002年家用账说明
2002年家用账
2003年家用账说明
2003年家用账
2004年家用账说明
2004年家用账
前言
父亲侯永禄,是陕西省
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一位普通的农民。自上世纪30年代末以来,他利用学习、生活、工作、劳动之余,写日记,撰家史,记随笔,建账本,存家书,剪贴报刊,60多年如一日,积累了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父亲记录的家用账,则是其中独具原生态史料特色的一部分。
父亲的家用账,具体从哪一年建立,我们不得而知。由于年代久远,时光流逝,不少账本的外观略有发黄。据母亲讲,1946年农历五月十六日她和父亲结婚时,家里已经有专门记载来往债务的账本了。现存的家用账中,最早的一本始于
民国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48年。那时,父亲年仅17岁,正在合阳县简易师范上学读书。最晚的一本止于2004年。这时,父亲年已74岁,住在路井老家,且患病在身。计算下来,父亲的家用账,最少记了57年。在这将近60年的时间里,家庭的每笔收入,每项开支,每次往来,父亲都要详细入账。大到成百上千,小到一分两分,进进出出,分分厘厘,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父亲的家用账,现存的有40本之多。从书写格式上,1948年到1959年的账本,基本上为旧时的
宣纸,采用了从右往左写的古代传统的汉字记述形式;1960年到2004年的账本,基本上为普通的
新闻纸,采用了从左往右写的标准规范的表格记述形式。在账本来源上,极个别是从商店购买的,一部分是父亲自己
刻印的,而绝大部分是儿女们为父亲打印制作的。记账用的笔,也不尽相同,一小部分用
毛笔,绝大部分用
钢笔,也有用
圆珠笔的。然而无论哪一本,哪一页,哪一笔,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踩踏着历史的脚步,记录着社会的变迁。
在1951年家用账的前面,父亲提出了记账的“十大注意点”:(1)要以
农历为记日标准。(2)要以
大写为可靠数字。(3)收支不管多少都要记。(4)实物贷币折麦附侧。(5)要增加收入,减少支出,最低限度亦应收支平衡。(6)日期数字用途要记明。(7)字迹要工整醒目。(8)随收随记,随支随记。(9)可酌情按季总结。(10)定要如上实行。从1960年开始,父亲采用了
标准规范的表格账本,记账的日期便以公历为标准,所用数字也不用大写的汉字,而改用简单明了实用的阿拉伯数字了。另外,随着货币交换作用的逐步扩大,“实物贷币折麦附侧”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
2005年3月13日,父亲因病不幸去世,享年75岁。为了让他爷爷生前留下的珍贵文字资料不至于
明珠暗投,正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长孙侯亮,利用课余时间,奔波于好多个出版社之间。2006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慧眼识珠,24万字的《农民日记》与读者见面,好评如潮。2007年,《农民日记》荣获第九届
共青团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同年,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购买了《农民日记》的电影改编权,并聘请著名编剧
芦苇以父亲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
岁月》。此后,该书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农家书屋”的重点出版物。2011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高瞻远瞩,52万6千字的《农民家书》得以出版,读者赞誉有加。2012年1月,《
农民家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之一,被《中国新闻出版报》评为“
2011年度十大畅销图书”之一,又被推荐为“
农家书屋”的重点出版物。随后,
中央电视台10频道“读书”栏目对《
农民家书》做了专题介绍,并请著名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点评。2012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情有独钟,在专门立项出版父亲的《
农民家史》之后,又将《农民账本》纳入2012年的出版计划之列。
早在2011年12月,胜天便将父亲的40本家用账全部拍成
数码照片,共计1217张。2012年3月到5月,丰胜、万胜根据胜天拍摄的
数码照片进行《农民账本》初稿的电脑录入,并按照
WORD文档格式保存。录入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客观、真实、完全忠实于父亲家用账的原则,不做任何修正与更改。即使是父亲记账中存在的一些疏误,也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5月初,
电脑录入工作全部结束,胜天、丰胜、万胜、争胜对录入的《农民账本》进行全面校对。6月初,兄弟姐妹6人开始分工,按照年代顺序逐年
撰写“家用账说明”。初稿完成后,由胜天进行最后的统稿。
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当时国家的经济形势,我们引用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官方
网站公布的国家有关的经济数据。其中包括:“全年
国内生产总值”、“全国
工业总产值”、“全国
农业总产值”、“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本年度
通货膨胀率”等,以便和父亲家用账的有关数据加以参照、对比。
遗憾的是,父亲存留的全部家用账中,1955年、1956年、1959、1960年这4年的账本却缺失了,1957年和1958年的账本也只有简单的几笔“债务账”。究竟是父亲在这几年间没有记账,还是记了账而账本丢失了呢?经过认真分析我们肯定地认为,父亲这几年是记了账的,但账本在“文革”中丢失了。理由有四:
对于1955年到1960年这几年间缺失的家用账以及无法获取的家用账照片,只好选用父亲“
家史”、“随笔”的有关材料作了相应的补充。应当加以说明的是:
引玲 胜天 西玲 丰胜 万胜 争胜
2012年8月26日
附:编辑补记
在本书整理出版过程中,限于篇幅,暂不能把账本所有原稿全部附上,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大部分年份选取一部分,让读者窥斑知豹。个别年份,如1948—1960年,账本内容较简略,因而全部编排进来。相对于账本的巨大史料价值而言,这种做法实在是忍痛割爱,我们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能把账本全貌呈现给读者。另全部账本时间跨度将近60年,期间相关
币制、
计量单位、数字用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保持账本原貌,全书没有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统一。特此说明。
相关资料
1. 著名《
财经》杂志2012年第35期将《农民账本》一书推荐给读者。
本书取材于侯永禄的40多本家用账目。全书记录侯家这个渭北高原上的农村家庭,在57年间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和艰辛道路,于柴米油盐的记录中展现中国农民真实而苦难的生活。这些账本具有深刻的时代印记,比如1948年的账目记录了给
解放军“管饭”“送
军鞋”的花销,1954年则记录了在第一个
五年计划期间“买
国债”,1966年有“买
语录”“请
毛主席像”等支出。
2. .
新华网:《农民账本》:普通的农村家庭的风雨历程。
凤凰网、
新民网、
和讯网、丹东新闻网、
今晚报、
宁夏电视台网站、新华网河南频道、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
文登网、北方企业网、南报网、平顶山新闻网、
揭阳日报全文转载。
3. 2013年3月13日《农民账本》荣登新华网读书频道首页。
7. 收藏《农民账本》的图书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
温州市图书馆。
8. 《
德州日报》2013年3月18日介绍了《农民账本》。
10.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收藏了《农民账本》(2本)
11. 七一书院网2013年3月18日报道了《农民账本》
12. 论文网2012年第37期向读者推荐《农民账本》。
13. 《农民账本》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2014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在推荐的545种文化类图书中位列12。
相关评论
《农民账本》 深刻地打上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烙印:1948年解放战争给解放军“管饭”、“送军鞋”;1951年抗美援朝为前线“捐粮捐款捐物”;1954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买国债”;1966年“文革”时期“买语录”、“请毛主席像”、“徒步串联”;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上大学”;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6年“转商品粮户口”;1988年“交村镇提留筹款”;2004年“土地补贴22元”……
《农民账本》真实地记录了农民阶层的苦难生活:1961年的3个月里,一个8口人的大家庭,全部收入仅有可怜的3.5元,全部支出也不过区区的22.08元; 1月6日,父亲“春节给小孩子,0.1元”。当时兄弟姐妹5人,大的不过11岁,小的只有1岁,压岁钱每人平均不到2分钱。平时父母养了几只鸡舍不得吃鸡蛋,要靠“卖鸡蛋”换回一点点收入。直到1985年,家用账里才有了“买鸡蛋”的字样……
《农民账本》全面地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1978年买了一辆149.18元的自行车;1985年“盖了新院子门口的3间高背厦子”;1989年“买电视机、电视机天线等1771元”;1990年北京旅游“给9个孙子买衣服83元”;1996年“付马天佑捐资助学200.00元”,改氟工作圆满完成,村里通上了自来水;2000年安装电话,“5月20日买煤气罐”;2004年父母全年现金总收入12288.3元……
品一壶陈年老酒,让人回味无穷;赏一幅中外名画,让人拍案叫绝;读一首盛世华章,让人荡气回肠。翻开一部《农民账本》,则像来到一个洒满五彩贝壳的海滩,让人目不暇接;又如进入一条开遍烂漫山花的幽谷,让人流连忘返。那一字字,收藏了侯永禄一家难以忘怀的苦乐年华;那一笔笔,描绘了侯永禄一家人近60年来走过的艰辛道路;那一页页,记录了关中农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华丽转身;那一本本,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