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
通俗画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多系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风格奇特,手法夸张、有东方毕加索之美誉,其范围包括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现代农民则有在纸面上绘制乡土气息很浓的绘画作品,自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陕西宜君、南京六合、安徽萧县、西安鄠邑、江西永丰 、延安安塞、江苏邳县邳州)、上海金山等地的农民画乡。全国各地的农村、牧区、渔岛、社区的数十个农民画画乡,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最广大群众对时代的感受。
作品类型
六合农民画
南京六合历史上农民习惯受到吴楚文化影响,民间盛行刻木剪纸、灶头画、中堂画、刺绣等。
六合农民画,在风格上既有江南水乡的秀丽委婉,又有淮北平原的粗犷豪放和质朴;在题材上,有的取材于古老的民间习俗、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的取材于富有时代气息的农村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手法上,以农民独创的绘画语言,讲情不讲理,构图不受空间和时间的束缚,色彩不受自然真实的局限,形体不受常规比例的制约,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虚中见实、土中见雅、拙中见美、民族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风格。骨干作者有王林山、缪华俊、张国良、王金凤、丁广华、胡斌等。
1976年,原南京市六合县四合乡成立了一个民间美术爱好者小组,进行比较系统的创作辅导。之后民间美术队伍不断扩大。1985年5月5日,乡文化站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美术创作培训班,参加人数86人,创作作品80多幅。在此基础上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农民画协会,聘请原江苏省书画协会秘书长田原先生人任名誉会长,市美协主席黄丕谟先生任顾问,并正常开展培训和创作活动。当年九月在六合县城举办了第一次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君武参观了画展,中顾委员委员江渭清亲临画展并题词祝贺。1986年2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六合农民画展。1988年1月、1989年9月 和1989年10月,分别应邀赴美国圣路易斯、北京怀柔县“国际卫生组织亚太地区农村卫生工作研讨会”和日本名古屋展出。1993年2月16日王林山先生个人农民画展在江苏美术馆成功展出。
国内外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美术出版单位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刊登、介绍六合农民画。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曾数度为六合农民画精心制作专题片。日本的《国际交流》杂志选用农民画作为封面,并出版了两千册《中国南京农民画》专集。
六合农民画已创作作品1000余幅,论文多篇。在国内外参加不同规模的展览30多次。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00多件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近40个,有15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此外,先后接待国内外来访、参观者500余次1万多人。
1988年2月,六合县因六合农民画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8年12月,冶山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邳州农民画
邳州农民画又叫邳县农民画兴起于1955年,1958年形成高潮,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壁画县。1960年,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参加全国第三届“文代会”的邳州农民画作者代表梁传魁时说:“你们邳县壁画搞得好,要坚持生产,坚持业余,扩大队伍。”“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只有短时间的间断,但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却遭到了严重破坏,其浪漫、朴拙、贴近生活的创作特点为公式化、概念化、“三突出”等所代替。1977年,全国美术工作会议召开,特邀邳县农民画作者代表出席,由此开始出现转机。1978年1月,为纪念邳县实现“壁画县”20周年,邳县革命委员会和江苏省美术馆在南京联合举办“邳县农民画、泥塑展览”。刘开渠专程赴宁观展,并对邳县农民画的发展问题提出意见和希望。同年2月,县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全县美术工作座谈会,县委书记李川作主题报告。当时,全县共有业余美术创作组35个,业余作者1200多人,骨干作者250人,年创作作品1500多幅(件)。由此,邳州农民画活动便步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农民画是中华民族深具群众基础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她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生生不息,是劳动人民人生志趣和生活憧憬的结晶。邳州市农民画源于邳州传统的民间绘画,传统的民间绘画种类很多,其中农民画就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新兴的一个画种,也被称为现代民间绘画。
邳州农民画历史悠久。从大墩子、刘林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中发现,邳州先民早在2000年以前彩绘技法就已相当成熟;从出土汉画像石上的各种精美图像中,也证明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了较高的绘画技艺。立春之日,邳州有用红土画壁的习俗,在墙上画牛、马、驴、骡等牲口,镰、犁、耙等生产用具。20世纪50年代初起,翻身农民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画起了社会风情。“乡乡村村有壁画,家家户户画满墙”,这一奇观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和新闻出版界的重视。于是,墙上画满了,农民又将画移到了纸上。出版社也热情地刊印了一本又一本的邳县农民画专集。邳州被誉为“农民画之乡”。
1979年,县文化馆组织举办农民画创作培训班7期,1982年,成立了以农民画作者为主要成员的邳县美术工作者协会;在县文化馆开办业余美术学校。1983年,恢复壁画传统,四户乡率先在街头绘制壁画70幅。1984年,农民画活动组织者高子亮和农民画作者代表李金友出席江苏省第二届“文代会”和第四届“美代会”,李金友当选省美协理事。
1988年5月,中共邳县县委、邳县人民政府组织邳县农民画、剪纸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中国美协主席华君武、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等领导及各界人士数千人参观了展览,《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予以宣传报道;9名农民画作者被编入中国美术馆年鉴。同年11月,县政府批准成立邳县民间美术研究院,主要负责对以农民画为主的民间美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开发工作。
1989年,徐州市民间美术工作会议在邳县召开,与会代表参观了邳县民间美术展览。1990年4月,800幅(件)农民画等民间美术作品参加上海90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集体获“景泰蓝杯”奖;同年5月,县政府召开全县民间美术工作表彰会,表彰164名优秀创作者和组织者,同时命名四户镇为“农民画乡”;12月,组织1100幅(件)农民画等民间美术作品应邀在沈阳鲁迅
1990年,国家文化部编辑出版的《中国民间绘画选粹》,收选邳县农民画作品56幅。1991年5月,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工作座谈会在邳县召开,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80名代表会集邳县,共商振兴民间绘画事业的大计;同时,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2年7月,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吸收邳州市民间美术研究院为该会第一批团体会员;8月,组织400余幅农民画和剪纸作品赴新疆吐鲁番举办展览;10月,选送120幅(件)民间美术品应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获奖等次和数量均居各参展单位之首;同月,市政府聘任中国美术馆助理馆长廖开明为邳州市民间美术研究院名誉院长。12月,由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艺术欣赏片《邳县农民画》,以7种语言向146个中国驻外使馆发行,并出版《邳县农民画集》。1993年6月,应香港版画协会、香港大一艺术设计院邀请,邳州农民画在香港举办展览半月时间,香港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评介邳州农民画。1994年,应南京艺术学院邀请,1500余幅(件)农民画等民间美术作品在该院展出。1996年,邳州民间美术作品赴杭州参加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举办的“96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获金奖。1997年,应新加坡大鼎艺术中心邀请,1000余幅(件)农民画、剪纸在新加坡展出。
2002年,农民画作者周聪被中共邳州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3年6月,市文化与体育局组织成立邳州市新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开发农民画、民间剪纸和民间工艺品,至年底计销售1500余套,收入20万元。同年,以农民画、民间剪纸为代表的邳州民间美术被江苏省确立为苏北文化重点扶植项目。2005年11月,邳州市委、市政府组织举办首届“邳州·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全国10多个画乡代表应邀参加,同时举办了“邳州农民画50周年回顾展”,编辑出版了《邳州农民画集》。2006年,共组织创作加工农民画、剪纸作品5000余幅,其中4500幅被国内外有关单位和专家购买收藏。
1978年~2007年,邳州农民画先后参加省级以上展赛活动的有:“全国农民画展”(1978)、“全国美术展览”(1980)、“江苏省农民画展”(1983)、“江苏省美术展览”(1983)、“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1985)、“全国版画展览”(1986)、“北京?90圣诞中国民间绘画画展”(1990)、“江苏省第二届农民画展”(1991)、“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1992)、“首届中国农民书画展”(1993)、“江苏省画乡作品联展”(1994)、“中华巧女工艺品大奖赛”(1995)、“中华民间艺术品博览会”(1996)、“江苏省第二届农民书画大赛”(1997)、“全国亿万农民庆国庆书画大赛”(1997)、山东日照“新世纪新风采农民画精品展”(2001)、浙江秀州“首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2001)、浙江舟山“全国农民画展”(2003)、陕西户县、浙江嘉兴“全国农(渔)民画展(2004)、“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05)、“中国金山国际民间绘画邀请展”(2005)、“‘扬帆青岛’2005全国现代民间绘画大展”等。在省级以上展赛中获奖和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有《运河两岸遍地金》、《春天的歌》、《粥米红糖喜鸡蛋》、《年货》、《迎新春》、《送公粮》、《农家院》、《满院飘香》、《鱼市》、《繁忙的大运河》、《银杏园》、《秋到农家》、《嫁新娘》、《火辣辣》等1000余幅。被交流到美、英、法、德、日本、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达万余幅。
2007年,“邳州年画”被江苏省文化厅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8月中旬,在宁夏银川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画展中,邳州13位农民画作者代表江苏省参赛的13幅作品全部获奖。其中,陈琳琳的作品《母子情》摘得金奖,邹文才的《蓝印花布》、陈默的《逢大集》获银奖,张士彩的《农家小院》、陈颖的《麦黄头》获铜奖,陈子良等8位农民画家获优秀奖。
2014年,“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组织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以及互联网站广泛开展的一项宣传活动。记者昨从江苏邳州市获悉,该市农民画家邹文才、杨年成、张士彩刚刚同时收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广电总局等单位颁发的荣誉证书,三人创作的农民画均被“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收录,近期将在全国媒体联合展播。
安塞农民画
安塞现代民间绘画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剪纸、刺绣、布玩具、炕围画等众多民间艺术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民间艺术形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造型、技巧、色彩以及现代绘画意识掺揉变化的艺术形态。安塞农民画注重表现意境的神态。不单一强调构图、透视、光度、人物比例等,首先反映的是自己的感情,把现实美与理想美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想奇特,夸张大胆,意境欢快,神态生动。绘画颜色非常强烈、明快、和谐、鲜活,基调和情绪健康朴实,昂扬向上,内容充实,意境崇高。构图上以情为主、以意为主、以神为美,抽象、夸张、简练、浪漫,作品多刚柔虚实、苍劲厚润、粗犷细腻,变化丰富,古朴沉稳而不浮夸,清新浓艳而不失典雅。外国专家赞叹中国农民画在表现手法上比毕加索还毕加索。
1981年,安塞农民画54幅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82年,安塞农民画7幅在法国独立沙龙展览。1985年,10幅作品赴法展出。《人民画报》《人民日报》都曾专版介绍安塞农民画。1988年全国农民书画大奖赛上,薛玉琴《牛头》获一等奖,高金爱《伏虎》获二等奖,白凤兰《毛野人》、曹佃祥《十二生肖》、张芝兰《毛猴抽烟》获三等奖。1992年,李福爱的《春播》、常振芳的《牛群》获全国民族文化博览会一等奖,马国玉的《乡情》、张凤兰的《养蚕》获二等奖。1993年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展上,张凤兰的《架牛》、薛玉琴的《牛头》、李秀芳的《端午节》等作品获奖。高金爱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农民艺术家’’称号,当选为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21岁的安塞姑娘马国玉被吸收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并被定为年龄最小的民间艺术家载入纪录。
永丰农民画
《永丰农民画》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永丰是一代文宗欧阳修的故里,也是全国著名的农民画乡,30余年来,有近3000幅农民画作品在各地展出并获奖,200余幅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1000余幅作品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个人收藏。近日,记者在永丰采访,看到许多农民刚扔下镰刀、锄头,便拿起画笔,在画纸上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画出农民自己的梦想。
永丰农民画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沃土,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神奇瑰丽的色彩纯真质朴的艺术境界,焕发出现代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光彩。永丰农民画经历了诞生、成长和发展三个时期。永丰农民历来擅长手艺,这里的木匠、篾匠、漆匠和织女素以精雕细刻、图案美丽而享誉四方。也许是传统文化和优美环境熏陶的缘故吧,永丰农民酷爱作画,耕作之余、闲暇之时,往往是放下锄头镰刀便拿起画笔涂抹,聊以自慰。永丰农民悄然作画的现象引起了县文化馆的关注为浇开永丰农民画这朵现代民间艺术奇葩。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永丰农民画的创作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且其主动走出去,宣传自己,展现自己,也从没有间断过,并取得了丰硕成果:1988年,永丰县农民画作者参加吉安首届农民绘画大赛,包揽了一、二、三等奖全部名额;1992年至1995年先后有200余幅作品在海口和厦门展出;2010年4月,80幅农民画亮相上海世博会,并应邀在上海中国农民画村设立长期对外销售窗口;在2012年10月“喜迎十八大”江西省首届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精品展上,永丰县68幅农民画作品全部获奖……
30余年来,永丰县有近3000幅农民画作品在各地展出并获奖,200余幅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1000余幅作品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个人收藏。
东丰农民画
吉林东丰县与上海金山区、陕西户县并称为我国三大农民画之乡。东丰一带的农民喜好画画,冬天地里干不了活,闲得慌便找来五颜六色的纸,画些花草或是小动物。最初是几个人悄悄地画,后来大家见有趣便跟着学。如今,东丰农民画日臻成熟,先后涌现出了1200多位业余作者。
东丰农民画饱蘸着浓郁的北国风情,色彩鲜艳夺目,装饰性极强。它不似学院派的作品那样讲究技法,而重在表现生活的真实。像《责任田》、《村头舞会》、《东北大秧歌》、《驯兽》等作品,光看标题你就可以想到其中所表现的内容。作者们往往用质朴的笔触,将这些生活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言:“这些农民画虽土气十足却有相当的艺术魅力。”
早年,东丰农民画纯属消遣之作,后来名声越来越大,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画展。从那时起,农民们尝试着把作品打入市场。如今,东丰县有30多位农民画专职绘制者,每年有2万余件作品外销至美国、日本、韩国等地,效益好一些的每户仅此一项年收入2万到3万元。这一队伍还在不断壮大,绘画业成了东丰县别具一格的新兴产业。
内黄农民画
内黄农民画是内黄县的汉族民俗绘画艺术。河南省内黄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属黄河故道,黄河文明给这里的人们打下深深烙印。内黄县汉族民间绘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众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大胆吸收现代派艺术之长,展示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内黄县农民画艺术的主流。内黄县现代民间绘画作为一种汉族民俗的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研究价值。
构图上,内黄县农民画具有饱满、完整等特点。中国人的循环宇宙观体现在汉族民间美术造型观念上所形成的对事物“求全”的理想化审美心理定向,在内黄县农民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农民们一向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财殷实”等传统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充满渴望,为了与这些“丰”、“实”的思想意识相呼应,他们的作品必须追求充实、饱满的构图。但饱满不是使画面繁琐、臃肿,民间艺人也注意发挥画面空白的作用,很好地利用画面空白对物体的衬托作用。
造型上,以肥硕为美,具有简练、夸张和装饰性意趣。或许过去受的苦难太多的缘故,在当地人心目中,肥硕总是与富有、丰衣足食、生活幸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肥又是健康、能干、兴旺发达的象征。因此,内黄县农民画中的人物造型“质朴、浑厚”,表现手法上具有“笨拙、粗黑”特点。尤其女性形象,几乎个个丰腴、人人饱满。民间艺人不是用肉眼看物象,而是用心眼去想形象,求情真意真,不求自然之形真,这种独特的造型观念,自然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色彩上,内黄县农民画与悲剧无缘,它往往选取喜庆事物作表现内容,这种选题的明确倾向性,决定了它的色彩对比强烈、火红热闹。它以红、绿、黄、紫、黑等单色为主,并用当地特有的土制颜料,而且巧使时尚流行色彩,讲对比重协调,以平涂为主,兼有烘染,色块大而不碎,形成了强烈的民俗化色彩,与“雅丽”的金山农民画很是不同。民间流传的“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红间黄、喜煞娘”、“红重紫、臭其屎”等色彩搭配方法,在这里都得以很好地运用与体现。
线条,也是农民画一个重要特性,是其灵性所在。内黄县农民画在用线上也很有个性,线条古拙,遒劲、流畅,粗细均匀,很象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铁线描”,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极少有琐碎线条,与户县农民画线条的粗犷、粗细相间有很大不同,也与金山农民画线条的过于短细、繁密有别。
1992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内黄现代民间绘画展”。1993年,枣乡内黄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1999年,作为河南省对外交流项目赴新加坡展出。2001年,在陕西户县联展。之后,作为安阳市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赴日本展出。2014年,张俊梅的作品《剪窗花》入选世界情·中国梦画展。2014年,内黄县农民画在第二届河南省农民画展览中,再获殊荣,例如王东希创作的农民画《背遭遭》、《连年有鱼》、《毛毛雨》等作品。内黄农民画先后20多次在国家美术馆和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地举办大型画展,300多幅精品被国家、省美术馆收藏,近500幅作品在国内赛事中获奖
日照农民画
日照农民画兴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为中国“三大农民画乡”。1988年,日照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6年4月10日,日照农民画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山东省农民画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惟一代表。
近半个世纪以来,日照农民画创作作品数千件,其中100多件在全国展览中获奖,80余件被国家收藏,另有300余件被文化部作为对外交流项目带到国外展出。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俗乡韵,给人以强烈的美学享受。春耕秋收、打井修渠、养鸡养鸭、采桑捕鱼、休闲娱乐等生活与劳作场面,在农民的画笔下显得活龙活现,手法大胆,色彩感强烈,情感真挚。
2021年10月,日照农民画入选100个“好客山东网红好物”名单。
舞阳农民画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和契刻符号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舞阳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繁荣,孕育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农民画作家。这里的农民画以独特的风格蜚声海内外,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舞阳农民画在经历了10年左右的低潮后,当地一些画界的领军人物开始重新思考农民画的出路。5月15日,舞阳农民画院院长连瑞卿牵头,召集当地数十名农民画作者,组成创作骨干培训班每月定期进行培训。同时,受邀前来的还有舞阳农民画的创始人张耀先、王文浩等老前辈,为后来者讲述并描绘了该画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今后发展方向和蓝图。从中,我们或许会更加清晰地认识舞阳农民画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艺术奇葩。
舞阳农民画产生于1958年狂热的“大跃进”时代。为配合当时的生产运动,全国上下兴起壁画热潮,“人人做诗人,个个当画家”的口号风靡一时。当时的农民一手拿锄头,一手执画笔,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最简单的图案表现出来。这就使得当时的绘画作品普遍存在着乌托邦式的狂想和政治功利主义的痕迹,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人类改造自然的勇气和力量。在创作形式上,多用漫画式的夸张表现手法。由于这是一个全国性的运动,许多美术工作者乐此不疲,“诗画满墙”是最好的证明。
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一些特别优秀的美术工作者脱颖而出,他们把以墙壁为载体的壁画,转变成以纸张为依托的艺术形式,农民画这一新的艺术形态开始萌芽、生长。绘画题材也由“大丰收”向表现农村现实生活过渡,如摘棉花、打井等。由于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农民,“农民画”的叫法也就由此而来,寓意为“农民画的画儿”——画风淳朴,带有泥土的芬芳。
鄠邑农民画
中国西安,举世闻名的古都,她以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碑林、还有巍峨的古城墙,无一不在告诉人们一个个神奇而古老的传说。
鄠邑,一个人口只有五十万的西安市郊区,人们习惯称她为画乡,不仅仅是因为户县地方风景美丽如画,更是因为鄠邑这个地方几乎人人都爱画画,而且大部分画画的都是农民,他们不仅仅画,而且画出了名堂,农民画走出了西安,走出了陕西,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国际。
在鄠邑,一提起农民画,人们就会想起李凤兰、刘志德、雒志俭、还有樊志华、刘知贵和王景龙等。在他们的带领下,鄠邑涌现出了二千多名较专业的农民画作家,他们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画笔,勾勒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他们画土地、画庄稼,画他们的猪狗牛羊,还有他们的农家小院,他们的生活。
金山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是在江南民间艺术土壤中滋生出来的一棵新苗。她以江南乡土艺术为契机,合着生活的脉搏,
集众人之智慧,发人本之创造,在辅导老师的开掘、专家的帮助、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于七十年代末创立了我国现代民间绘画的新风格,受到中外专家们的肯定和广大观众的厚爱。
金山农民画源自古老的江南民间艺术,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融合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头壁画、雕塑、漆绘等民间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大胆的艺术夸张和强烈的色彩反差,以拙胜巧。
不少专业人士认为,金山农民画看似土气,其实包含着很多“前卫的东西”。金山区文广局的刘杰介绍说:“金山农民画不受透视原理约束,画鱼塘,按传统西洋画技法,只能画出透视之下的边沿。但农民画却把底也翻上来,这一翻就无形中暗合了西方现代画家的创新之处,所以能够引起国外人士的兴趣。”
枫泾是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早在1963 年,枫围公社胜利大队(今枫泾镇中洪村)陈富林等一批农民受民族、民间传统造型艺术的启发,将民间印染、刺绣、木雕、灶壁画等古老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生动展现了江南农村的生活习俗和劳动场景。这可能是最早的农民画。1980 年4月,由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上海金山农民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轰动京城。从此,金山农民画走出国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内外记者纷纷来金山采访,仅中洪村就涌现出了陈富林、曹秀文等一大批优秀农民画家。
龙门农民画
龙门农民画创作活动有近30年的历史,曾在广州、西安、北京、上海、长春等国内大都市展出,也曾到美国、日本、瑞典、挪威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举办展览,100多张作品在国内外刊物发表,48张获省以上美术奖,外宾购龙门农民画4500多张,龙门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龙门农民画从1972年开始创作活动。七十年代农民画作者满怀豪情绘画家乡发展变化的墙报画、生活
画、劳动画;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喜悦心情的反映,以乡土风情、传统民间习俗为主题的作品《瑞狮贺岁》、《赛龙舟》等;再到九十年代以后,龙门农民画家基于对“南蛮文化”的思考,创作的《舞火狗》、《五谷之神》等作品,龙门农民画的独特风格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演变、创新、发展。
198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8年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农民画艺术)之乡”。
秀洲农民画
一群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农民,凭借他们的业余爱好、生活感受和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创作出一幅幅反映现代农村生活、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水粉画。有人叫它“农民画”,有人称其为“现代民间绘画”,也有人管它叫“乡土风俗画”。这些画几度跨出国门,成为对外交流的使者,惊艳世界;它几度被国家美术馆收藏,成为中国优秀美术作品的一员。这就是被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农民创作的“农民画”。
秀洲农民画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江南水乡农民劳动的赞美,对火热生活的讴歌,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当代农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6年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共创作农民画作品3000多幅,入选全国各种展览800多幅,获奖200多幅次,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浙江省群艺馆等单位和国际友人收藏140多幅,并先后出版了《秀洲农民画》、《田园艺术》、《秀洲儿童画册》、《洛东儿童画》、《水乡童谣》等作品集。同时,在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等13个国家举办展览,有3000多幅作品在海外展出,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新景观。
绥棱农民画
黑龙江省绥棱县民间绘画艺术形式,诞生于北大荒,以农民的生产和劳动为主,艺术独立,风格独特,画面不讲究透视法则和三度空间,擅用平面构图、多点观察,追求饱满、协调、变异、和谐的效果。属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为研究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标本。绥棱县被誉为继户县之后又一个农民画县。
绥棱农民画来源于民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北大荒独特的地理环境。绥棱县地处半山区,使用木材方便,早在20世纪40年代,家家在打制箱柜后,都习惯找来当地的“名”画匠,在柜上画木纹、四季花,写福字,也有少量的写吉利话。发展到后来的立柜、炕柜、高低柜、书橱、碗架子,都要画上画,又增添了山水、花鸟作品,这些画匠便是当时的农民画作者,成为绥棱农民画的雏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生态的创作在内容形式上也不断发展、创新,作品大多反映农民的生产与劳动,创作者通过自我抒发,寄托理想,再通过形象达意的创作,感染人打动人。
绥棱农民画设色大胆、色彩明快,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艺术特色。农民画创作者兼收并蓄积极汲取了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木板年画、门神等其它姊妹艺术的技法和形式,并逐渐形成了独特民间艺术风格。1990年,40多幅绥棱农民画作品被外商购买收藏。
绥棱县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又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3月,“绥棱农民画”被评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隆德农民画
农民画是隆德画苑中的一朵奇葩,1988年被列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外开项目之一,人民出版社《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概况丛书·塞上江南》一书,以“淳朴清新的隆德农民画”为题,向全国做了介绍。中央电视台摄制了《宁夏隆德民间艺术巡礼》进行宣传。有300余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9幅作品被中央美术馆收藏;3幅作品入选《中国农民画册》。农村妇女王玉秀创作的农民画《马社火》于1981年在“全国首届农民画展”中获一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出国展出,《戏剧人物》在全国“95万博杯艺术之乡”艺术精品展示大赛中获二等奖,农民画家靳守恭荣获文化部授予的“农民画开拓者”称号。
参考资料
基辛格与中国农民画.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5-04-12
邳州农民画.凤凰网.2015-06-16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3 19:2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