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于现生中,定出生死,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净土法门,是指
修持往生
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
词义
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
经典
修持净土法门所依据的经典有《佛说阿弥陀经》《佛说
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和《往生净土论》,俗称五经一论。
宗旨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
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
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
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
抽解、或至不洁净处,
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
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
修持净土
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
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
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
大势至念佛
圆通章云,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
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祗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假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
宗门简介
净土宗
他力指的是十八愿,即彻底投诚皈依,仰仗弥陀愿力。自力指的
是修净业三福和自性
念佛。能否往生靠的是他力,往生后品位的高下靠的是自力,自力和他力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增长。
此法门属于理事双修的弥陀中道圆融信仰,既符合
净土三经的整体逻辑思想,又与
善导大师的教理要点一致;既有特异法门之方便,又有通途法门之内涵。
只要建立起坚如金刚、固若磐石的信心并维持到临终不改变,就已经拿到了往生的
保证书,因为由信启愿,由愿导行,只要真信,“
信愿行”
三资粮就自然具足。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极少数
善根极其深厚的人可以生而信之以外,其他绝大多数人,都要学而信之和修而信之,即通过
教理的学习、念佛、修净业三福等来培育、建立和巩固信心,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修净业三福虽非往生的
必要条件,但也应依照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性的修持,既可促进信心的增长,亦可提高往生的品位,一举两得。自性念佛指的是明了自身本具佛性,当体具足自性弥陀的大乘原理后,字字清楚,句句不乱,耳听心入、自念自听的念佛,这种念佛就是弥陀念弥陀。有了坚固的信愿心和明晰的教理认识,再随着功夫的深入,就可以水到渠成地逐渐进入“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的高层次念佛,这与修天台宗的
止观、密宗的三密相应、唯识宗的
转识成智、禅宗的开悟等他宗修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大集
念佛三昧经》曰:“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
一切诸法”,
印光大师也教导我们要“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因为念佛可以得到修他宗的利益,但修他宗却得不到念佛殊胜圆顿的利益。当然从能否往生的目标来说,只要信愿坚固,散心称名一样能成就,但还是鼓励取法为上,尽可能地尝试和实践自性念佛。
除了如法修行外,平日里既要有定能往生的
正面思维,又要经常检验自己的信愿心是否坚固,逐渐建立起以弥陀信仰为重心的生活方式;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在家做个好成员,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对
弥陀本愿没有怀疑,对世间红尘没有眷恋;临寿终时,弥陀应愿现在其前,观音势至迎上金莲,如愿往生到功德无比庄严的
极乐净土。
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诚然,的确)由以
果地觉,为因地心[1],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2]。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衡量)。(《无量寿经颂》序)
[1]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令友所问,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
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到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
众生心,成如来藏。(印光大师《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2]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该,即赅,包括,包含。彻,通。念佛众生的因地之心包含了阿弥陀佛的果觉之海,阿弥陀佛的果觉之海贯通了念佛众生的因地之心源。
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
善财以十信后心[1],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
普贤菩萨所,蒙其
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
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权宜,变通)位菩萨。最下者,即为
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致广慧和尚书)
[1]十信后心:十信位的最后阶段,如果再进一步破一分无明,即入圆教初住菩萨位而证
法身,从此成为
法身大士。
俾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
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
感应道交,得此巨益。较比专仗自力者,其难
易天地悬殊也。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当。亦有学者,大乘自命,不屑修习。须知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兴起[1]矣。《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归宗,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求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此之法门,何敢视作小乘?况善财已证等觉,海会悉证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耳),不屑修习?岂但高竖慢幢,直是毁谤《华严》。欲张大乘之虚名,亲造
谤法之极祸。(《念佛恳辞》序)
[1] 兴起:因感动而奋起。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xùn不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
历劫修证者,益(更加)宜(应该)挹其高风[1]。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
纳川。偏、圆、顿、渐
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2]。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3]。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
最胜方便之行,
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
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
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
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
五性[4],总(全部,皆)证真常[5]。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印施《极乐图》序)
[1]挹其高风:挹,这里同揖yī,作zuō揖。对它的高风作揖,即仰慕它的高妙。
[2]得预补处:预,参加,加入。补处,
一生补处的简称,
菩萨阶位的最高位,即等觉位。因经此生的系缚即可补佛位处,故称一生补处。得预补处,即获得加入到一生补处之位。
[3] 群萌:这里指众生。萌,民。
[4]三乘五性:三乘,
声闻乘、
缘觉乘、菩萨乘。五性,
定性声闻、
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即
一阐提,意译为信不具、断
出世间善根之人)。
[5] 真常:真实常住,这里指不生不灭的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