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新月
清代纳兰性德词作
《减字木兰花·新月》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此词写新月而联想到人间情事,令人、物浑融,不粘不脱,自是上乘。上片以人拟物人手,摹画出新月的形貌,继而写月色不明,为下片作了铺垫。下片先述待月圆之心愿,说唯恐繁星灿烂而见不到新月,由此期待之情又转为红楼闺怨,新月不明则似是人间天上同愁了。落句绾合,凄清含婉,情致全出。全词咏物而不凝滞于物,亦月亦人,句句写新月,又句句写人情。境界凄迷朦胧,颇富艺术魅力。
作品原文
减字木兰花·新月
晚妆1欲罢,更把纤眉2临镜画。准待3分明4,和雨和烟两不胜5。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6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晚妆:女子梳理晚妆。
2、纤眉:纤细的柳眉。
3、准待:准备等待。
4、分明:清楚。
5、不胜:不甚分明。
6、守取团圆:本指等到月圆时,这里双关,另一层意思是与意中人团圆。
白话译文
晚妆梳罢,又手执画笔。镜中,你的纤纤柳眉,是否正如窗外的一弯新月。回首天边,烟雨正朦胧,让人看不分明的,是藏在烟雨后的一弯新月。
这样的夜空,不需要有星星,和我一起守着永恒誓言的。是你,是在星海飘摇的一弯新月。寂静的夜,寂寞的小楼。茫茫人间,你我同样的哀愁。想必也如天边的那弯新月。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纳兰为亡妻卢氏所作。词中“莫教星替”之语出自李商隐的《李夫人》,诗中说“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李商隐借吟咏他人之事,抒发自己的忠贞志意。“月没”是指他的妻子王氏已死,而自己不愿以星代月,无心续弦。纳兰引出此语,同是表达妻子已死,自己心中的爱情也随之离开。虽然天人永诀,仍然寄希望于和妻子片刻的团圆。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描写新月,比喻拟人,巧妙别致,颇有风格。
上片正面描写,通过比喻拟人表现新月。看那天边初生的新月,像一位美貌绝伦女子,正临镜梳妆时用那画笔画出的一条弯弯的眉毛。要等到夜色中的烟雾消散后,天空澄澈,那时才能看见这一轮新月的美丽——然而细雨烟中,不甚了然,满目还是一片迷蒙。上片虽主要写的是新月,却还应注意到一点,也就是情感上的表现。本来花了很长时间、很多心思,好好化了一番晚妆,要等有人来欣赏自己,然而“准待分明”时,却发现“和雨和烟两不胜”,竟然不能看清这美貌,如何不让人悲伤。这里将新月拟人化了,比成一位女子,弯弯的眉毛高高翘起,好像女子皱眉不高兴似的。但实际的情感从下片可知并不单单是新月的悲伤,而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下片从侧面描写新月,并且把情感也从新月落到人身上了。不要让星星替代了新月,让它们成为这漫漫黑夜的主角,须慢慢坚持,总会有变成玉盘圆月的那一夜。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月,下片写人,最后一句“天上人间一样愁”将上下两片、天上人间联系起来,情景交融。
这首词中“红楼”可以有多种解释。一种是红色的楼房,如史达祖双双燕》中:“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洪升《长生殿·偷曲》:“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两句中的“红楼”都是指这个意思。第二种解释是富贵人家中,女子居住的闺房称为“红楼”,如白居易秦中吟》:“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王庭珪点绛唇》词:“花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第三种解释是旧事妓女居住的地方,周友良《珠江梅柳记》卷二载:“二卿有此才貌,误落风尘,翠馆红楼,终非结局,竹篱茅舍,及早抽身。”当然还有《红楼梦》之所谓“红楼”,大概是由于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缘故,这“红楼”应是第一种意思。
至于此首词中“红楼”的意思,向来应该是第二种,富贵家庭中女子的闺房,因为这符合词人的总体风格以及社会环境。事实上,明清以来,文人的诗词中妓女的成分已经远少于唐宋,原因就在于唐宋妓女一般是艺伎,她们多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或更歌善舞,或长于填词写诗歌,所以那时文人多喜欢来往其间;然而明清以来,妓院就成为真正的烟柳之地,文化氛围也消失殆尽,艺伎就不是主流,文人也不齿于此了。所以从这两方面看,纳兰性德这里的红楼应该是第二种意思,或者是第一种。
名家评论
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词上片写新月,新月如眉,遂思及亡妻。下片示无心再娶,幻想与亡妻尚有再见之日。揆性德诸词,继娶官氏似非主动,且至少在卢氏卒三年后。”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新月迷朦新,不尽分明,天上人问,两地愁状。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长子。善骑射,好读书,作词主情致.尤工小令。词的风格接近李煜,多写离别相思及个人感受,许多词写得凄婉动人,其中又充塞着磊落不平之气,在词史上独具一格。梁启超在评价他的词作时,说他“直追李主”,况周颐也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二十四岁那年,纳兰性德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词》。顾贞观后来重刊纳兰的词作,更名为《饮水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5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