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位于武昌解放路北端东侧,东起
得胜桥,西接解放路,南抵湖北省实验中学,北邻中山路,面积20000平方米,海拔44.9米。
凤凰山,得名始于
三国时代:“吴主
孙权黄龙元年(229年)四月,武昌有黄龙凤凰现。”后人分析称,大概是孙权想做皇帝,把传说中的
百鸟之王“
凤凰”与“称帝”联系在一起,擅造的吉兆。不过,从那以后这座山便有了这样一个富有祥瑞之义的名称——凤凰山,已经有1700多年了。
有些中年大妈、大爷把凤凰社区直接指为“就是凤凰山”。因为从昙华林街向北拾级而上的台阶边上,正立着“凤凰山界碑”的石桩。当下的凤凰山,从
概念上,似乎已经被扩大化了。中山路凤凰社区的公交站、凤凰社区、凤凰大厦……似乎都将凤凰山东移了。83岁的何中秋从小出生在山脚下,他爷爷小时候从青山搬到西城壕社区,他就是在这里长大的。据他所说,这里当年在
武昌城的城墙外。
很多人一般将古籍中记载的凤凰山比作是“凤头”,即凤凰山山头,从
得胜桥一直延伸至中山路向南拐弯的地方,称为“凤尾”。武汉通刘谦定,就凤凰山的地理位置问题,曾做过和古籍记载一样的纠正,但世人似乎不大在意。以“凤凰”命名的很多建筑,在
中山路以南、以西的地方,层出不穷地出现着。
武昌古城墙内,素有“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之说,城内山多,本是一大
特色。武昌城北城墙,就是傍螃蟹岬和凤凰山建的。而螃蟹岬,原来也是一座山。
相传元末时,
朱元璋曾驻师
沙湖边的紫金山,指挥将士在螃蟹岬架设大炮,炮打
陈友谅之子陈里据守的
鄂州城(武昌时称鄂州),此山便有了炮架山的别名。又因“城堞倚以为重,今呼北城山”而有了“城山”之称,西起得胜桥,东至中山路。但现实中,很多人已将它与凤凰山混为一体了,不知螃蟹岬是山,不知
积玉桥是桥。从
得胜桥西面的家属楼走去,穿过三栋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楼,傍着山人工堆砌砖石,掩埋了的防空洞洞口,还有紧贴着山建立的楼房,都像天然屏障一样,严格地区分了山上和山下,以及原本连在一体的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和家属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传奇故事,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已深深扎根在炎黄子孙的心中。其中“孟宗哭竹”的故事就发生在
武昌凤凰山。
史载,
孟宗是三国时期
江夏(今
武昌)人,幼时丧父,孟母劳作挣钱供他读书。一年冬天,孟母病重中想吃鲜笋,孟宗到凤凰山竹林中悲泣哀叹,鲜笋竟从地下生长出来,他便用此笋煨汤喂母亲吃,孟母病情随之好转。后来,孟宗做了吴国的渔吏官员,孟母为教子为官清正,竟3年不吃鱼。孟家母子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于是在凤凰山立石碑,上撰“
孟宗哭竹生笋处”。孟母死后葬于该碑后,并立短墙,上题“吴司空孟母墓园”。凤凰山能成为清代武昌十景之一,拥有这两处彰扬尽孝尽忠的景点功不可没。
83岁的胡水森老人1956年来到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当时凤凰山下的教学区和家属区并没有严格区分,住宅区也没有这么拥挤,大片空着的地,不是种了菜,就是花草, “当年清爽得很”。
社区的老人说,从西城壕社区可以看到凤凰山山顶。早年,这里是护桥部队驻扎的地方,后来护桥部队撤下山后,变成了一个
疗养院。1974年前后,被医疗机械工程公司买下,建成家属区。走过那些低矮的平房,还有近半个世纪的梧桐树,会看到一条盘旋而上、足够一辆车通行的水泥路,左边则是一条拾级可上山的台阶路。山上住的大多都是机械厂的家属。67岁的荣爹爹早年是医疗机械厂的司机,据他说,“起初这里周边都是平房,视线好,环境也好。”在闹市区,这样一片被山林掩护的小区,让这里的人总有一种自然的优越感。住了四五十年的爹爹婆婆们,虽然会抱怨爬台阶“一不小心会犯心脏病”,但毫不掩饰对这块地方的喜爱。他们说,树木茂盛时,下雨天上下山根本不用打伞,也不用担心毒太阳。
住在这里的人,俨然习惯了这种“归隐山林”式的生活。多数上了年纪的人,有意选择来这里养老。老人们说,这里上八十岁的老年人就有十几位。年轻人说,这里好像一个天然的养老院。山和山上的一切,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锻炼环境。只是,这里几乎没人主动提及凤凰山,也没有任何可见“凤凰”的标志,人们似乎有一种悄悄享受凤凰山,“不足为外人道也”的
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