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切(拼音:qiē,qiè)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切的古字是“七”,甲骨文的“七”字像把物品切断,篆书时加刀旁分化出“切”。切的本义即用刀切断,读qiē。又表示相接、贴近,读作qiè。由切近又引申为急促、急迫、间隔时间短。切还指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切也是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即反切。几何学上称直线与圆周、圆周与圆周或者平面与球面无限逼近并成为一点为切,这一意义读qiē。
文字源流
古代的“切”字,是形声字兼会意字。右边的“”字是形符,表示跟“刀”这种工具有关,它的作用不言而喻;左部的“”作声符,指示读音。“七”的甲骨文作图A,就是将一根棍棒拦腰切断,它是最早的“切”字。当“七”字用作数词后,古人不得不“七”的基础上加上“刀”新造了“切”,以作为“切断”之义的专用字。“切”的字形古今变化不大,有的隶书将“七”写作“十”字形(图2),可看作是沿袭了甲骨文的写法。楷书将“七”弯曲的竖画写作竖提“㇙”。“切”的左旁不能写成“土”。
“切”字本义指“用刀割断物体”,被切断的物体只有在与刀具的紧密接触之下才能被切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切”也有两物相接触、相摩擦的意思,不过这时它要读作“qiè”。望、闻、问、切是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其中“切”是指用手摸着病人的脉搏来诊断病症,含有接触的意思;接触或摩擦就要十分贴近,所以,“切”也含有“贴近”或“近”的意思。例如:“切身”“切齿”“切肤”。“切”还有“符合”“迫切”“务必”“正好”之意,如“切题”“迫切”“切记”“切中”等等。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刀部】千结切(qiē)
刌也。从刀七声。
说文解字注
“刌也”注:二字双声同义。古文礼刌肺,今文刌为切,引伸为迫切,又为一切。俗读七计切。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
“从刀,七声”注:千结切,十二部。
广韵
七计切,去霁清 ‖七声至1部(qì)
切,众也。又千结切。
千结切,入屑清 ‖七声质1部(qiē,又qiè)①
切,割也。刻也。近也。迫也。义也。《说文》:“折②也。”千结切。八。
【注释】①今读有qiē、qiè二音。②折:当依《说文》改作“刌”。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字部】切
(qiē,又qi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千结切,音窃。《说文》:刌也。从刀,七声。《广韵》:割也,刻也。《尔雅·释器》:骨谓之切。注:治骨器。《礼·内则》:聂而切之为脍。
又迫也,急也。《礼·礼器》疏:祭祀之事,必以积渐敬慎,不敢逼切也。
又悫实也。《后汉·冯衍传》:明君不恶切悫之言。
又扬雄《长杨赋》:请略举凡,而客自览其切。注:师古曰:切,要也。
又《史记·扁鹊传》:不待切脉。注:切,按也。
又《韵会》:讥切也,剀切也。
又《韵会》:反切。一音展转相呼谓之反,亦作翻,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切谓一韵之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
又《前汉·外戚传》:切皆铜沓,冒黄金涂。注:师古曰:切,门限也。音千结反。
(qì)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计切,音砌。众也。
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
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
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七”的第二笔乚(竖弯钩)改㇙(竖提)。“七”窄“刀”宽,顶部“七”高,底部“刀”低。“七”,首横从横中线起笔,㇙(竖提)的提尖伸向田字格中心。“刀”,㇆(横折钩)起点与“七”首笔横持平,撇笔撇尖伸向“七”下。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3 10:26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