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象声词,形容声音轻细,或声音凄切。在古代汉语中还有急切急迫、哀怨、忧伤貌、
恳挚、
深切之意。见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夫辩国家之政事,论执政之得失,何不徐徐道理相喻,何至切切如此乎?”
宋
朱熹《壬午应诏封事》:“切切然今日降一诏,明日行一事。”
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且吾闻金吾亦人杰也,公切切焉欲其讲学,是何主意?”
汉
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子胥知王好之,每入与语,遂有
勇壮之气,稍道其讎,而有切切之色。”
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我想兄弟一别,早已三年光景,时常
切切在心,未敢有忘。”
明
袁宏道《叙梅子马王程稿》:“梅子读其诗,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
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义居》:“自以身在季,不得专,切切为恨。”
太平天囯 洪仁玕《军次实录》:“兹留数语,令尔细思,或有幡然之悟,执此求见,仍不失为中土花民也。切切。此谕。”
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倘有不法之徒,胆敢阴谋捣乱,本府
本处言出法随,
勿谓言之不预。切切。此布。”
鲁迅《彷徨·祝福》:“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唐
皇甫冉 《魏十六还苏州》诗:“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宋
罗烨《姑苏钱氏归乡壁记于道》诗:“碧落翩翩飞雁过,青山切切子规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