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指掌图》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作品。
作者介绍
旧题
宋司马光撰。但本书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人们早有怀疑。
宋代孙奕等人曾引述《切韵指掌图》,内容与今传本未有不合。所以今本在孙奕时代已问世是无疑的。
内容介绍
《切韵指掌图》是研究宋代实际语音的重要资料,它反映的宋代语音有以下几点:
一、并中古十六摄为十三摄。
二、三等韵和四等韵相混。《切韵指掌图》虽仍采用《广韵》二百零六部,但是许多同等的韵部已经合并。
四、舌尖前元音〔l〕已经产生。
五、入声韵兼配阴阳。
六、在三
等韵中,知系声母与照系声母相混,为
近代汉语知、照合流之开始。
七、照系二等和照系三等声母相混。
八、喻三和喻四声母相混。所有的
等韵图都把喻三和喻四这两个声母合称为喻母,而把喻三列在三等的格子中,喻四字列在四等的格子中。
由此可见,《切韵指掌图》在反映实际语音的演变方面的确是表现的相当彻底。据研究,此书的平声韵母四十三个,入声韵母二十四个,如果连上、去声都计算在内,一共有一百五十三个韵母。比起《广韵》时减少一半左右。
「切韵」二字已不是
隋唐时代的涵义。在
隋唐时代,「切韵」二字是切正语音,规范语音之意,而到了唐末宋初,「切韵」两字就是反切别名,「切」指反切上字,「韵」指反切下字。写作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当时实际语音的演变,而对中古
韵书中的反切重新加以图解。
相关记载
发展
三十六字母总三百八十四声,别为二十图,不立“
韵摄”之名,为研究
等韵和宋代语音的重要依据。
二卷
传本卷首有署名宋
司马光的序文,过去很多人认为本书为司马光所作,宋董南一《切韵指掌图序》云:“图盖先正温国司马文正公所述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切韵指掌图》,宋
司马光撰。其‘检例’一卷,则元邵光祖所补也。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
等韵之传于今者,以此书为最古。”明桑绍良《青郊杂著》、清周赟《山门新语》、
莫友芝《韵学源流》等则怀疑此书是托名之作。清人邹特夫、陈澧主张是南宋杨中修的作品,此说亦无确证。此书作者尚属疑问,大约是南宋人所作,且晚于《四声等子》。赵荫棠《
等韵源流》谓是书“是淳熙三年(1176)以后与嘉泰三年(1203)以前的产物。”
《指掌图》也列二十图,使用三十六字母,表面上和《四声等子》是一致的,但实质上区别颇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指掌图》
三十六字母排成三十六行,每行一母,改变了《韵镜》、《等子》排成二十三行传统。三十六母的顺序与《七音略》相同,以“影”、“晓”、“匣”、“喻”为次,与《等子》不同。清陈澧《切韵考·外篇》云:“《切韵指掌图》影晓匣喻四母次第殊谬,不知喻母为影母之浊,《四声等子》、《五音集韵》、《切韵指南》皆以晓匣影喻为次,则影喻清浊相配不误。然以晓匣在前亦非,影喻是发声,晓匣是送声也。”韵母方面,《指掌图》一声包四等,改变了《等子》一等包四声作法,恢复了早期韵图传统。
二、《指掌图》不立韵摄名目。《等子》虽分十六摄,但宕与江,曾与梗,果与假相并,实际只有十三摄。《指掌图》实际上也是宕与江,曾与梗,果与假不分,所以用摄来衡量,也只有十三摄。
三、《指掌图》对《切韵》韵部的归并与《等子》大同小异,区别有以下几点:
(1)对江韵的处理不同。《等子》把江韵的帮见组字与阳韵的庄组字排在一起,定为开口二等;把江韵其他声母字,即知、庄组和
来母字另排一图,定为合口二等。《指掌图》则把江韵字一律定为合口,和阳唐合口字排在一起。
(2)对支之两韵开口精组字的处理不同。《韵镜》、《等子》等都把这些字排在三等,而《指掌图》则改排在一等。可能这些字的韵母近于丫音,后来《中原音韵》即别设一个支思韵。
(3)《指掌图》把止蟹两摄的字重新划分,打破了摄的界限。它把蟹摄齐祭两韵的开口字和止摄支脂之微四韵的开口字排在一起。把蟹摄一等灰韵、四等齐韵的合口字,与止摄支脂之微的合口字排在一起。《指掌图》的改动,说明齐祭灰
等韵已变细。
(4)《指掌图》把许多原来的三等字列入四等地位,在韵目的标注上,也把三
等韵与四等韵并列,看来,三四等的界限已渐消失。
这些不同之点,表现出《指掌图》的革新精神,其语音系统与实际语音颇为接近。因此这部韵图对后代
韵书韵图影响很大,流传十分广泛。
《四库全书》著录之永乐大典本附“检例”一卷,云元邵光祖所补正。《四库全书提要》云:“光祖字宏道,自称洛邑人,其始末未详。考《江南通志·儒林传》载元邵光祖字宏道,吴人。研精经传,讲习垂三十年。通《三经》,所著有《尚书集义》,当即其人。洛邑或其祖籍欤?据王行后序作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称其殁已数年,则元之遗民,入明尚在者也。”
《切韵指掌图》有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刊本、《永乐大典》本(后收入《四库全书》;四川严氏复加刊印,是为《音韵学丛书》本)、上海同文书局石印宋本(光绪九年刊)、丰城熊氏旧补史堂本(宣统二年刊)、张海鹏《墨海金壶》本(收入《丛书集成》)、《
十万卷楼丛书》本等。各本列字有出入,同文书局等本尚有缺页,《音韵学丛书》本较精。
四库提要
《切韵指掌图》·二卷、《附检例》·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
司马光撰。其《检例》一卷则邵光祖所补正。
光有《温公易说》,已著录。光祖字宏道,自称洛邑人。其始末未详。考《江南通志·儒林传》,载元邵光祖字宏道,吴人。研精经传,讲习垂三十年,通三经。所著有《尚书集义》。当即其人。洛邑或其祖籍欤?据王行《后序》作於洪武二十三年,称其殁已数年,则元之遗民,入明尚在者也。光书以
三十六字母科别清浊,为二十图,首独韵,次开合韵。每类之中,又以四等字多寡为次,故高为独韵之首,干官为开合韵之首。旧有《检例》一卷,光祖以为全背图旨,断非光作,因自撰为检图之例,附於其后。考光《自序》,实因《集韵》而成是图。光祖乃云《广韵》凡二万五千三百字,其中有切韵者三千八百九十,文正取其三千一百三十定为二十图,馀七百六十字应检而不在图者,则以在图同母同音之字备用而求其音。则是据《广韵》也。然光祖据光之图以作例,则其例仍与图合。所注七百六十字之代字及字母,亦足补原图所未备。光例既佚,即代以光祖之例,亦无不可矣。光书反切之法,据景定癸亥董南一《序》云,递用则名音和,傍求则名
类隔;同归一母则为双声,同出一韵则为叠韵;同韵而分两切者谓之凭切,同音而分两韵者谓之凭韵;无字则点窠以足之,谓之寄声,韵阙则引邻以寓之,谓之
寄韵。所谓
双声叠韵诸法,与今世所传
刘鉴《指南》诸门法并同。惟音和、
类隔二门则大相悬绝。《检例》云:“取同音、
同母、同韵、同等,四者皆同,谓之音和。取唇重唇轻、舌头舌上、齿头正齿三音中清浊同者,谓之类隔。”是音和统三十六母,
类隔统唇、舌、齿等二十六母也。
刘鉴法则音和专以见、溪、群、疑为说,而又别立为一四音和、四一音和两门。
类隔专以端、知八母为说,又别出轻重、重轻交互,照精、
精照互用四门。似乎推而益密。然以两法互校,实不如原法之简该也。其“《广韵》
类隔,今更音和”一条,皆直以本母字出切,同等子取韵。取字於音和之理,至为明了。独其辨来、日二母云“日字与泥、娘二字母下字相通”,辨匣、喻二字母云“匣阙三四喻中觅,喻亏一二匣中穷”,即透切之法,一名野马跳涧者。其法殊为牵强。又其法
兼疑、泥、娘、明等
十母,此独举日、泥、娘、匣、喻五母,亦为不备。是则原法之疏,不可以立制者矣。
等韵之说,自后汉与
佛经俱来。然《隋书》仅有十四音之说,而不明其例。华严四十二字母,亦自为梵音,不隶以中国之字。《玉篇》后载
神珙二图,《广韵》后列一图不著名氏,均粗举大纲,不及缕举节目。其有成书传世者,惟光此书为最古。孙奕《示儿编》辨不字作逋骨切,惟据光说。知宋人用为定韵之祖矣。第光《传家集》中,下至投壶、新格之类,无不具载,惟不载此书,故传本久绝。今惟《永乐大典》尚有完本,
谨详为校正,俾复见於世。以著
等韵之旧谱,其例不过如此。且以见立法之初,实因《集韵》而有是书,非因是书而有《集韵》。凡后来纷纭轇轕,均好异者之所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