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字母是宋朝
韵图上用来代表
中古汉语的
声类的字母系统。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旧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了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
语音发展的规律。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
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唐朝时候的中古音语音系统。
简介
所谓“守温三十字母”,是唐末僧人守温选定用来代表
汉语语音中一定辅音(声母)的代表字,在前人的
音韵学著作中又称“纽”。按理,既然是辅音的代表字,那就是凡属同一辅音的任何一个字都可作代表字,所以我们在前人的音韵学著作中又常见到一些与上述三十六字不同的字作代表,只是上述三十六字经过选定,为后世音韵学界所认同,大家也就习用了。
分类
“牙音”对应于现代
语音学中的
软腭塞音,“舌头”为
齿龈塞音,“舌上”为龈-腭塞音,“
重唇”为
双唇音,“轻唇”为
唇齿音,“齿头”为齿龈塞擦音与擦音,“正齿”为龈-腭塞擦音与擦音,“喉音”则包含
喉塞音与软腭擦音、
舌面通音,“半舌”为齿龈边通音,“半齿”为
卷舌闪音。
各组内部声母的排列也不是随意的。除
齿音外,每种音都由四母组成。这四母的排列正好是按照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来排列的。齿音略有不同,因为齿音没有次浊,排列方式为全清、次清、全浊、全清、全浊。
根据声母的
发音方法,
音韵学家把三十六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再根据气流的强弱或浊化的程度,古人又把清、浊各分为全清和次清,全浊和次浊。 全清是指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清是指发音时送气而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全浊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
鼻音、
边音和
半元音。
拟音
主要影响
三十六字母的出现对于汉语语音有重要意义,在各种语言中都有体现,发生演变,形成规律。
普通话
1
全浊声母的清音化
中古汉语的声母共有三十七个,其中并(奉)、定、澄、从、邪、崇、俟、船、禅、群、匣十一母为全浊音,这些全浊音到了《
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成了清音声母。全浊音变为清音时因受到声调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其中塞音和塞擦音受
平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送气音,受仄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
不送气音,即“平送仄不送”。全浊擦音的变化更复杂一些。例如:
并[b]母:
平声送气[pʰ]:陪瓢脾旁贫
仄声不送气[p]:抱(上)病(去)白(入)
并(奉)[b]母:
无论平仄[f]:肥(平)犯(上)附(去)乏(入)
定[d]母:
平声送气[tʰ]:亭同唐驮
仄声不送气[t]:道(上)盗(去)毒(入)
澄[ɖ]母:
平声塞擦化送气[t͡ʂʰ]:茶潮陈除缠
仄声塞擦化不送气[t͡ʂ]:柱(上)阵(去)浊(入)
平声送气[t͡sʰ]:才惭残曹藏
仄声不送气[t͡s]:在(上)字(去)族(入)
平声舌面化送气[t͡ɕʰ]:乔秦憔全泉
仄声舌面化不送气[t͡ɕ]:聚(上)贱(去)截(入)
邪[z]母:
之韵平声塞擦化送气[t͡sʰ]:词辞祠
支韵平声清化[s]:随隋
仄声清化[s]:似(上)颂(去)俗(入)
尤韵平声塞擦化送气[t͡ɕʰ]:囚泅
其他细音清化[ɕ]:斜详旋寻(平)绪(上)谢(去)席(入)
(例外:彗[xuei])
崇[d͡ʐ]母:
平声送气[t͡ʂʰ]:柴床潺愁茌
仄声不送气[t͡ʂ]:撰(上)寨(去)浊(入)
之韵上去声清擦化[ʂ]:士(上)事(去)
(例外:岑[tsʰən])
俟[ʐ]母:
平声塞擦化送气[t͡ʂʰ]:漦
仄声清化不卷舌[s]:俟涘竢(去)
船[ʑ]母:
平声塞擦卷舌化送气[t͡ʂʰ]:船唇乘
或清卷舌化[ʂ]:绳渑神蛇
仄声清卷舌化[ʂ]:楯(上)顺(去)食(入)
禅[d͡ʑ]母:
平声清卷舌化送气[t͡ʂʰ]:成承丞酬垂
或清卷舌擦化[ʂ]:时殊谁韶
职韵仄声清卷舌化不送气[t͡ʂ]:植殖埴
其他仄声清卷舌擦化[ʂ]:社(上)树(去)石(入)
群[g]母洪音:
平声送气[kʰ]:狂葵馗逵
仄声不送气[k]:跪柜共
或送气[kʰ]:匮餽
群[g]母细音:
平声舌面塞擦化送气[t͡ɕʰ]:桥穷奇勤权渠
仄声舌面塞擦化不送气[t͡ɕ]:俭(上)具(去)局(入)
匣[ɣ]母:
洪音清化[x]:华祸憾合
细音清舌面化[ɕ]:嫌限巷协
2唇音分化出轻唇音 (宋人三十六字母中已经分化) 《
切韵》时代的帮、滂、并三母,到了
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
三等韵及流摄开口三等韵的帮、滂、并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滂、并只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只与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韵拼合。元明时期,随着全浊音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合流并变成了[f],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
文献材料是元
周德清的《
中原音韵》和明
兰茂《
韵略易通》中的《
早梅诗》。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非、敷、奉三母基本上是受合口三等韵的影响而产生的,[f]母的正式出现是在元明时期。
3、知、庄、章三组合流,成为
卷舌音。(“宋人三十六字母”中知、庄对立)
现代汉语
普通话[t͡ʂ][t͡ʂʰ][ʂ]三母是由中古的
知组、
庄组、章组声母合流而成,其演变的情形大致是:庄组、章组在唐末宋初之际合并为照组,大约到了《中原音韵》时期,知组又与照组合并。此将这个演变过程图示如下:
知[¦] 知[¦]
澄[¥]仄 澄[¥]仄
庄[tS] 照[tþ] [t§]
崇[dZ]仄 床[dü]仄
章[tþ] 禅[ü](职韵)
禅[ü](职韵)
彻[¦Á] 知[¦Á]
澄[¥]平 澄[¥]平
初[tSÁ]
崇[dZ]平 穿[tþÁ] [t§Á]
昌[tþÁ] 床[dü]平
船[dü]平 禅[ü]平
禅[ü]平
崇[dZ]平
生[S] 床[dü]平仄
船[dü]平仄 审[þ] [§]
书[þ] 禅[ü]平仄
禅[ü]平仄
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这样的:
舌根音[k][kʰ][x]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i][y]韵头或韵母的影响而发生了腭化,腭化后
舌位前移,遂变成了[t͡ɕ][t͡ɕʰ][ɕ]。例如:
见:姜[kiaN]→[tþiaN] 溪:去[kÁy]→[tþÁy]
群:乾[kiEn]→[tþian] 晓:晓[xiau]→[þiau]
匣:兮[xi]→[þi]
舌尖前音[t͡s][t͡sʰ][s]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i][y]韵头或韵母的影响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后移,也变成了[t͡ɕ][t͡ɕʰ][ɕ]。例如:
精:将[tsiaN]→[tþiaN] 清:趣[tsÁy]→[tþÁy]
从:前[tsÁian]→[tþian] 心:小[siau]→[þiau]
邪:夕[si]→[þi]
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
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云(出现于《
韵镜》、《
七音略》)、以五母都成了零声母。其中疑、影、云、以四母变成了[i]、[u]、[y]三类零声母,微母变成了[u]类零声母,疑、影二母同时又变成了[a](包括[o]、[«])类零声母
隋唐时期 北京话 隋唐时期
疑[N-](谊鱼魏) [i]
影[o-](衣於威) [u] ←微[m-](武微文晚)
云[Ä-](矣于伟) [y]
以[j-](移予唯)
疑[N-](岸藕娥) [a]
[o]
影[o-](按欧遏) [«]
八思巴字
这里给出的非敷奉三母写法(ꡤꡰꡤ)依照《
蒙古字韵》前言。注意《蒙古字韵》正文里并没有遵守这种写法。该书正文里非敷两母已经合并;当非敷母和奉母相对立时,非敷
母排在奉母之前;有时非敷母用ꡰ,奉母用ꡤ,有时则正好^ 括号内是腭化的字母,例如“安”是ꡖꡋ,“宴”是ꡗꡋ。
《蒙古字韵》正文里,因为部分字母合并,实际排列顺序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照、彻穿、澄床、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审、禅、晓、匣、影、喻、来、日。
韩文
日语
考证
牙音 见k 溪kh 群g 疑ng
舌音 端t 透th 定d 泥n 余j 章tj 昌thj 船dj 书sj 禅zj
唇音 帮p 滂ph 并b 明m
齿音 精tz 清ts 从dz 心s 邪z 庄tzh 初tsh 崇dzh 山sh 俟zh 喉音 影○ 晓x 匣h 半舌 来l 半齿 日nj 字母后“h”
送气音。“ng”是鼻音。 教材为三十二声母。
王力《
汉语语音史》、《
同源字典》均为三十三个,多一个“俟”母。山母亦写作“生”。 声母亦称“纽”。同纽为
双声。同类同直行,或舌齿同直行者为准双声。同类同横行者为旁纽。同类不同横行者为准旁纽。喉与牙、舌与齿为邻纽。
考究
中国
汉语音韵学术语。音韵学家用来指称汉字声母的代表字。字母一词来自梵文摩多(梵文作mata)。梵文摩多本指元音,后来梵文
词义扩大,辅音也称摩多。该词传入中国后,当时音韵学家只用它表示声母。在此以前,汉语声母没有专门的名称,人们用
双声来表示声母,反切上字与
被切字双声,表明两字有相同的声母。唐末僧人从
梵文字母得到启发,给每一声类规定了一个代表字,这就是字母。敦煌出土
守温字母残卷列“不芳并明……”30字母,后来有人“益以‘娘床邦滂微奉'六母”,就有36字母。
中国传统音韵学中又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守温字母”。“字母”即声母。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六个声母代表字。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
语音发展的规律。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
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宋朝时候的语音系统。按照旧时的分类和后人的拟音,制做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