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镇,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地处
宜州区东北部,东接柳城县
冲脉镇、
六塘镇,南连
庆远镇、
洛西镇、
洛东镇,西邻
怀远镇,北与
祥贝乡、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交界,行政区域面积369.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刘三姐镇户籍人口41817人。
建置沿革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小龙乡。
1950年,设小龙区,属宜山县。
1958年,设小龙公社。
1962年,复为小龙区。
1966年,复为小龙公社。
1984年,小龙公社撤销,分为流河乡和三合乡。
2004年,更名为刘三姐乡。次年6月,三合乡并入。
2014年5月8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将宜州市刘三姐乡改为镇建制。
2015年2月9日,刘三姐乡政府在办公楼前举行“撤乡建镇”揭牌仪式。
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州市设立宜州区,刘三姐镇属宜州区。
行政区划
1989年,流河乡(今刘三姐镇)设14个村公所、92个村委会,合乡设5个村公所、56个村委会。
2011年末,刘三姐乡(今刘三姐镇)辖流河、三合2个居民委员会,小龙、冬田、洛漏、天桥、龙降、良村、岩田、坝头、谷洞飞高、乍洞、拉甫、中和,湖长、龙元、龙潭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56个村(居)民小组。有188个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刘三姐镇下辖2个社区、16个行政村:流河社区、三合社区、小龙村、冬田村、洛漏村、天桥村、龙降村、良村村、岩田村、坝头村、谷洞村、飞高村、乍洞村、拉甫村、中和村、湖长村、龙元村、龙潭村,镇人民政府驻流河社区中枧屯。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刘三姐镇地处宜州区东北部,东接柳城县
冲脉镇、
六塘镇,南连
庆远镇、
洛西镇、
洛东镇,西邻
怀远镇,北与
祥贝乡、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交界,行政区域面积369.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刘三姐镇境内大部分为山区,东北部有少量丘陵。其中乍洞、飞高、拉甫、谷洞、岩田等村为大石山区;龙潭、龙元、天桥、龙降、洛漏等村为丘陵地带。地面高程一般海拔10—60米,最高点大羊山位于中和村委会西北部,海拔607米。
气候
刘三姐镇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秋冬干旱,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多年平均气温12℃,1月平均气温10.1℃,极端最低气温-2.9℃(1956年1月24日);7月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气温39.9℃(1971年7月22日)。年平均降水量1350毫米,年平均降水天数为70天,最多达90天(2011年),最少为46天(2010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95毫米(2008年),极端年最少雨量80毫米(201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的3—7月,6月最多。
水文
刘三姐镇境内河道属龙江河水系,主要有3条,一是龙江河自西向东方向的乡境边流过,途经坝头,流河、湖长、中和等村电;二是下枧河(其上游在祥贝乡境内称临江河)自北向南流入龙江河,途经小龙、谷洞、流河等村屯;三是北边坳河自北向南、向东方向流入龙江河,途经龙元、三合中和等村屯。
自然灾害
刘三姐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低温、霜冻、冰雹等。旱涝平均5年2遇,最严重一次发生在2000年6月10—11日,暴雨成灾,降雨量超过90毫米以上(最高167毫米),龙江河段受上游暴雨的影响,最高水位达131.6米,形成“6.1”特大洪灾。当时下枧河龙洲岛上的印月楼被水冲垮。房屋框架向下游漂浮,途中被距下枧一桥仅70多米的跨河铁索桥(链)拦住,严重威胁下枧桥的安全(后被爆破炸散)。
自然资源
2011年,刘三姐镇耕地面积79075亩,其中水田25169亩,旱地53906亩。
人口情况
2011年末,刘三姐镇辖区总人口4063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29人,城镇化率3.02%。另有流动人口1915人总人口中,男性20906人,占51.45%;女性19725人,占48.55%。14岁以下11421人,占28.11%;15岁—64岁25205人,占62.03%;65岁以上4005人,占9.86%。总人口中,以壮族为主,达34501人,占84.9%;其他有汉、仫佬、瑶3个民族,共有6130人,占总人口的15.09%。人口超过千人的有汉、仫佬2个民族,其中汉族2933人,占总人口的7.21%;仫佬族有2852人,占7.01%。2011年,人口出生率12.6‰,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长率7.6‰。
截至2019年末,刘三姐镇户籍人口4181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刘三姐镇财税总收入2156.603万元,其中地方财税总收入834.119万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473.215万元,增值税1322.484万元。企业所得税60.211万元,个人所得税57.3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65元,比上年增长10%。
截至2019年末,刘三姐镇有工业企业20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个。
农业
2011年,刘三姐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035万元,比上年增长6.2%。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年,生产粮食16982吨;主要经济作物为糖蔗、桑蚕。2011年,生产原料蔗21万吨、鲜茧3862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末,牛存栏4385头,山羊存栏3594只,生猪存栏12270头,鸡存栏81991只。
工业
刘三姐镇以加工生产木材、建筑材料、烟花爆竹为主。2011年,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63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5000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35万元,比上年增长22.6%。
电信业
2011年,刘三姐镇电信业务收入1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刘三姐镇小学14所,在校生200人,专任教师17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446人,专任教师10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刘三姐镇文化站1处,村文化活动中心18个;各类图书室20个,藏书7万多册;业余文艺队、舞狮队5支。每年三月三,举行歌会;2011年末,学校体育场14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0%。2011年,建成乡广播电视文化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200户,入户率7.9%。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刘三姐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个,病床41张;2011年末,固定资产总值153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3名,其中执业医师25人,执业助理医师10,注册护士7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9108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
社会保障
2011年,刘三姐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3户29人,支出8.32万元,比上年增长5.7%,月人均243.83元,比上年增长94%;医疗救助9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60人,共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2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947户、1743人,支出168.5万元,比上年增长51.79%,月人均8235元,比上年增长21.9%。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4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3808元,比上年增长14.07%。社会福利费支出12.31万元,比上年增长83.56%;敬老院1家,床位3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7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刘三姐镇邮政所1处,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36千米,投递点18个,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门,固定电话用户1000户,比上年增长3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13.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5000户,比上年增加58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为67.7%,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宽带接入用户300户,比上年增加14户。
交通运输
刘三姐镇境内有宜罗、流柳两条公路,连通着刘三姐乡到宜州、罗城、柳城。有码头多个,其中流河社区的刘三姐一号、二号码头较大,其功能主要用于旅游漂流接待,方便游客。有新旧桥二座,随着道路改线,旧桥已废弃,新桥承载交通功能。
历史文化
刘三姐镇原名流河乡,相传下枧河畔的下枧村是唐代壮族歌仙
刘三姐的故乡,2004年更名为刘三姐乡。后改为刘三姐镇。
风景名胜
刘三姐镇旅游资源以“七个一”特色鲜明。即一条河——
下枧河,包括刘三姐对歌台、扁担山、眼泪泉、鲤鱼石等。一座岛——岛上竹青水绿。一首歌——传唱久远的刘三姐山歌;一书院——刘三姐风情苑;一个村——有惊无险古龙漂流终点六妹村,村中河面开阔,河中有一座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小岛。一座寺——三门寺,原名花婆岩,内有滴水观音、卧佛、药师佛、普贤菩萨、日月菩萨、弥勒佛等十几尊圣像;一个山庄——刘三姐镇度假山庄,其坐落于山水相映的流河社区下枧河段上游。
刘三姐故里景区位于刘三姐镇马安村下岩屯,国家AAAA级景区。整个景区由贯通城区的龙江河段与刘三姐镇下枧河段交汇构成,形成“天人合一”的天下奇观。景区以龙江河、下枧河为旅游带,包括游客集散中心、流河寨、壮古佬等游览区。流河寨为景区核心区,寨中至今仍保留有刘三姐、阿牛哥当年居住过的房屋,有壮寨门、壮族图腾、农家劳作工具、茶楼、踏歌桥、歌仙庙等建筑。寨中可观秀才与三姐斗歌、赏歌王现场赠歌,可体验刘三姐抛绣球游戏等。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的旅游胜地。
下枧河位于河池市宜州区四千米处。河水碧绿,清澈透底,全程水路十二千米。河岸崖壁上留有一根扁担和一方手帕模样的石叶,相传是壮族歌仙刘三姐打柴的“扁担”和“汗巾”。崖前有个对歌台,由此上溯圣古龙,沿岸峰峦重迭,翠竹依依,奇峰怪洞,尽收眼底。下至三江岔口汇入柳江,沿途翠竹躬迎山歌悠扬,各景点都留下歌仙遗迹:传歌台、定情树、手巾岩、望妹石等。
下枧河风光特点是水碧、竹翠、洞怪、峰奇,并且包含着刘三姐的传奇色彩。它是拍摄电影《刘三姐》的主要外景地。
著名人物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
壮族人物;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区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