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侯武(1892~1975),讳盛扬,字侯武,
潮阳仙陂乡(今广东省
汕头市潮阳区
谷饶镇仙波乡)人。先后就学于汕头
岭东同文学堂、上海梅溪学堂、潮阳东山学堂、广州述善学堂与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在学期间加入孙中山
同盟会,1911年参加广州
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后,历任汕头交通部科长、
汕头《晨报》社社长、
潮安县县长、
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兼特派广东广西监察使。
人物生平
清
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参加
黄兴指挥的
广州起义。光复后,历任汕头交通部科长、
国民党广东第一办事处交际主任、汕头《晨刊》社社长、福建省政务委员会秘书、国民党越南党务组委员和党务特派员、东江行政委员公署秘书、上海东北救国军后援会委员、
潮安县县长、
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兼特派广东广西监察区监察使等职,是国民议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民国2年(1913),
袁世凯搜捕革命党人,侯武出走
暹罗。
民国7年(1918)募款回国,至
上海谒
孙中山并呈捐款,奉孙中山面谕,将款交汕头
陈炯明。陈将该款购
村田枪400支。
民国11年(1922),
陈炯明叛变,侯武又出走海外。
民国13年(1924)又募款18万余元,赞建广州执信学校新校舍和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前的蟠龙石柱。
民国16年(1927)被
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部部长萧佛成诬为“共产暴徒”,再出走海外。侯武多次出走期间,在
暹罗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
民国20年(1931)“
九·一八”事变后,努力向海外募款,支援东北抗日救国军。
民国23年(1934)弹劾
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兼行政院院长)和
顾孟余(铁道部部长)在办理陇海、津浦等铁路时贪污舞弊。
民国31~36年(1942~1947)以两广监察使职位南下监察,目睹
潮汕粮荒严重,便敦请旅暹潮人赈恤,募得暹币100万余铢和港币140万余元,购粮返潮汕,照成本八折平粜,以该款冲销完为止。
民国35年(1946)与
萧吉珊等人倡议筹建
潮阳龟头海沧洲闸坝,责成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参与审议《计划书》。
民国36年(1947)向海外发出在汕头创办潮州大学的倡议,立即得到
香港和
东南亚潮籍人士的热烈响应,筹建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惜因政局动荡,内战日频,筹办大学一事夭折。
民国37年(1948)后旅居
暹罗、
新加坡等地,曾任新加坡潮州会馆名誉理事长。晚年定居
香港。1975年病逝,终年82岁。
个人作品
书于1965年的《以媚字奉亲》书于1965年
亲属成员
刘侯武十分重视家教,子女均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女刘世坤、长子刘世达都曾就读国立
上海暨南大学。良好家风世代传扬,人才辈出。刘世达的儿子刘遵义曾是
香港高考状元,是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国际知名经济学家。
刘侯武育有五子五女,现有子孙几十人,除了次子刘世京及外孙女蔡秀虹一家定居大陆,其他子孙均在海外。但他们心系桑梓,时常惦念家乡,偶尔还带着后辈回乡探亲。
特别是长子刘世达对家乡感情至深。他童年及青少年时期都在家乡度过,陋室建成时他只有13岁。为了让后代不忘桑梓,他于1994年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陋室。当时家乡新建一座牌坊,刘世达还为之题写了乡名。
刘遵义虽然没有在家乡出生成长,但在1994年和父亲回乡之后,对家乡留下了深刻印象,对陋室时常牵挂,于2000年又再次同家人回乡探亲。刘世达和刘遵义父子继承了祖父辈关心家乡,重视教育的家风,捐资5万元在家乡倡立仙波教育基金,激励家乡后辈勤奋读书,报效祖国。
由于刘侯武后代均在外地,故居长期空置,日渐荒废。除陋室外,还有星颿刘公祠、刘侯武出生地“大夫第”等相关的历史建筑都亟需受到保护。此外,刘侯武擅长书法,不少海外乡侨在家乡建新宅,都以请他题写匾额为荣。目前村里还留存有近10处刘侯武落款的题刻书法,但有的现状堪忧,这些都应得到妥善保护。
据悉,刘遵义十分重视故居的保护,已敦嘱其在大陆的亲人开展“陋室”申请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以期更好地保护和活化利用这座名人故居。
刘侯武故居
故居简介
在潮阳区
谷饶镇仙波村,有一处建于1928年的侨宅,也被主人命名为“
陋室”。和同时期潮阳民居流行的“极繁主义”装饰风格相比,显得十分简约而朴实,它就是潮汕先贤刘侯武的故居。
陋室于1928年由刘侯武亲自规划设计创建,占地约1000平方米,
坐北朝南。南面有大埕,大埕两侧各开一个龙虎门;主座为
四点金格局,厅、房、厝手、八尺等格局完整,除了部分墙体受损,梁架木雕石刻及地板砖石仍保存完好;东侧有一条
火巷,一排向西的厝包,原来是火房及佣人居住的地方;巷门楼建有一座双层带天台的更楼,二楼向南墙面上有两个圆形孔眼,起到眺望台的作用,用以守护宅第安全;北面后库是后来加建的,名“兴居”,东西两边各开有一门,东边门面向火巷,西边门直通外围。
内部装饰
陋室整体的装饰风格以中式为主,只在局部点缀一些
西洋建筑元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像主座门楼是
潮汕民居通用的凹斗式门楼,以灰塑
浮雕勾勒出花边门匾,深蓝底色上是
灰塑的楷体榜书“陋室”两字,左右两侧饰以中式浮雕图案。门楼肚四壁联以小块浅蓝色西洋瓷砖装饰,简单中带着一点不俗的洋味儿。据村领导介绍,正向两面
几何图案瓷砖墙是原来就有的,两侧原来的瓷砖已脱落,现在看到的没有花纹的瓷砖是后来维修时贴上去的。
主座门窗上基本都是蓝色打底的
灰塑匾楣,内容是传统的山水花鸟或古戏文人物造型,但在后厅东侧的八角
门楣上,却有一幅与众不同的灰塑,内容是一位穿着西服的长者,正在和一个穿着洋裙子的小女孩聊天。同行的地方文史学者、
肇庆学院文博副研究员刘晓生指出,根据刘侯武的影像辨认,这幅画有可能是刘侯武生活场景写照,是其本人在对后辈进行谆谆教导的场面。
照片字画
根据刘侯武次子刘世京保存的两张摄于1949年10月6日的旧照片,可以还原陋室门楼和大埕小花园的旧貌。这是一处雅致的小花园,原来种植着各种植物花卉,还有一个小型的“八角”
喷泉造景,是陋室主人休憩之所。
陋室内有一幅壁画,落款处写着“
戊辰年”字样,印证了宅子建成于1928年。主座后厅神台上摆放着五幅照片,其中两张是刘侯武早年和晚年的照片,另外三张是其母亲、原配和二夫人的照片。早年的刘侯武照片,据悉是1994年刘侯武的儿子刘世达、刘世荣及孙儿
刘遵义回乡探亲时从民间征集回来的;晚年的刘侯武照片,有其本人的书法题注“庚子冬至于泰国
曼谷摄,1960年12月22日”。
刘晓生指出,陋室的题字,不管是主座门楼上的“陋室”,或是后库西门上的“兴居”,都没有落款,但从书法风格可以判断为刘侯武亲笔题写。
增建后库
据村领导介绍,陋室后库建成时间大约比主座晚了十年。当年加建这座后库并不是为了解决自家人的居住问题,而是为了接待回乡报效祖国家乡的
华侨。刘侯武一向热心侨务工作,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多次向华侨募捐支援祖国家乡。华侨们对他也十分信任、友好。他居住陋室期间,常有侨胞来访,他也常常在陋室和侨胞们商议募捐事宜。为了方便大家,在侨胞的提议下,他在陋室屋后增建了这座后库,专门用来接待到访的侨胞。
走进后库,只见这里比主座更为简陋,中式的
厅堂几乎没有什么装饰花样,唯一比较特别的是东西两门的通道,分别建造了一个钢筋水泥结构的板楼阳台。钢筋水泥结构在当时算是比较新式的建筑手法,和前面主座一样,都是在中式建筑中点缀局部的
西式建筑,从而达到一种简单而有创意的装饰效果。
人物评价
年未
弱冠便投身革命,东征北伐、弹劾舞弊贪污、赈济
潮汕灾民,半生宦途
两袖清风。“不愿挂名领薪”辞职归梓,年过半百依然壮心不已,发愿创办“潮州大学”,一路到
南洋各埠奔走,宣讲创建大学的宏大构想。凭藉人格魅力,很快得到海外
侨领的热烈响应,纷纷捐款捐物,尽心协力。同时进行的,还有在家乡筹建“仙陂中学”,一批批建楼钢筋已经购进,堆满了祠堂走廊的两侧。尔后虽未能实现,但先生人格之理想主义光芒,永远烛照热心桑梓兴学育才的代代后来人。
刘侯武先生一生痴心文教,家风濡染,其后代人才辈出不胜枚举。孙子
刘遵义是国际著名金融学家,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多次主持重要财经论坛,为国家经济发展出谋献策。
人物肖像中国画《吾潮文化先贤刘侯武》中,先生儒雅蕴藉风神坦荡,辞官归里悠然端坐于家乡虎山之巅,眼望未来前方,胸酿百年树人大计。尤为有趣的是,62年后的2009年,先生所处的虎山南坡,因为
厦深铁路汕头段建设的推进,意外发掘到
新石器时期遗址,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改写了大潮汕的历史。先生眼光足够长远,一定能够看到,高铁风驰电掣的巨龙,改变了家乡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