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国刻石》是刊刻于
东汉永寿四年(158年)的一方
摩崖石刻,又称“龟兹刻石”“汉乌垒摩崖石刻”“刘平国将军治关城诵刻石”“乌垒碑”“刘平国将军功德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
隶书书法作品,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拜城县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
石刻内容
诵文
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以七月廿六日发家,┘从秦人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夏姜、┘石当卑、程阿姜等六人,共来作列亭,从┘□谷关。八月一日始斲山石作孔,至十日┘止。坚固万岁人民喜,长寿亿年宜┘子孙。永寿四年八月甲戌朔,十二日┘乙酉直建纪。此东乌累关城,皆┘将军所作也□。披□。┘
题识
□□□□┘淳于伯隗┘作此诵。┘
(说明:□,表示一个无法确认的字;┘,表示分行。)
创作背景
东汉永寿四年(158年)七月,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带领秦人孟伯山等6人,在今拜城黑英山乡喀拉塔格山博孜克日格沟修亭,完工后在旁边的石壁上刻下8行共108字,记录他们作亭之事,所刻即《刘平国刻石》。
艺术鉴赏
技法
书法上,《刘平国刻石》的笔画隶兼篆意,起笔藏锋,含蓄蕴藉,瘦劲挺秀,自如流畅而少有蚕头、燕尾。结体险夷敛纵,疏密有间,变幻多端。加之摩崖刻字,其字为直接书刻在崖体上,就势作字,用笔必须依崖势而行,刻刀走势亦然。因此,各行参差不齐,字形大小不一,笔画多有起伏变化,灵动跌宕,笔力遒劲,别有书风,颇有特色,若不经意而饶有古逸之趣,较之《
西狭颂》《
石门颂》诸刻,结体更为宽博疏放。章法上,整篇布局打破了碑阙形制上的机械式的字行格式,使得整幅作品显得天真烂漫,弥漫着生命气息,使得刻石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上的神秘和朦胧诱人遐想。暗合着残泐斑驳,四边残缺的幅式画面,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对线条和结体深刻的概括能力表现得非常出色。
历史传承
《刘平国刻石》刻立于东汉永寿四年(158年),清代
光绪三年(1877年)夏季,提督徐万福发现于新疆
阿克苏属赛里木东北的大山之中,并于悬崖之上拓得百数纸。一说是清代光绪五年(1879年)为浙江乌程人
施补华所发现,此后始有拓本传世。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北约1.5千米博孜克日格(音作:伯什克勒克、博孜克日克)沟口西侧山壁。2019年10月7日,《刘平国刻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8-0516-4-039)。
版本信息
《刘平国刻石》的拓本主要有13种,按照分期介绍如下:
第一期拓本
①上海图书馆藏本。此本为清代光绪九年(1883年)施补华监拓本,题名为“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上有盛昱抄录释文,徐继孺补录施补华跋,樊增祥、端方、王瓘、徐郙、周大烈跋,李文田题诗,潘祖荫题端,廖平、郑杲、于霖达、黄绍箕、黄国瑾观款。2020年10月30日,此本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编号:12890)。
②芦芒藏本,简称“芦本”。原由
吴昌硕收藏,经吴昌硕后人
吴长邺保存下来,现由上海
芦芒收藏。此本左上角有
张度的题跋二则,左下角有
杨岘和吴昌硕的题跋各一则。张度、杨岘的题跋都书“甲午”年,即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拓本下另纸附吴昌硕于清代光绪廿四年(1898年)亲笔所书的考释一篇。另有朱笔释文,一一写在原字右侧,不是吴昌硕所书,与吴昌硕考释略异,应该系后来某人所增。
③新疆博物馆藏本,简称“新博本”。原由施补华的朋友
王瓘(字孝禹)收藏,后为
周大烈所得,现藏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此本上无题跋,拓本外附有题记六则。其一是王瓘亲笔题,纪年为“壬子”,即民国元年(1912年);其二是周大烈的题跋,纪年为“己未”,即民国八年(1919年);其余四则都是周大烈转抄自
王懿荣藏本上者,其中之一为施补华的考释,己见施补华的《泽雅堂文集》;之二亦为施补华的题记,是施补华为王懿荣所书,此为《泽雅堂文集》所无,而叙述发现保存经过最详细,极有价值;之三是
盛昱为王懿荣所写的题跋,作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之四是
端方、
廖平对个别字的考释,原题在王懿荣本上,周大烈转录。王瓘跋称此为光绪初年拓本,周大烈跋称此为“王孝禹所藏霍拓本”。
④北京图书馆藏锡纶本,简称“北图锡本”。此本上无题跋,拓本上端另纸附
锡纶题记,书于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锡纶时任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题记大部分内容转抄施补华考释,对此拓本来源未加说明。
⑤谢国桢藏本,简称“谢本”。拓本上无题跋,仅有藏印,来源未详。
⑥沈塘藏本,即双麓山馆本,简称“双麓本”。此本刊印于《
神州国光集》第六集中,有
李葆恂、
王仁俊二人题跋,拓本外附有
沈塘所抄王仁俊的释文和考证各一篇,又有沈塘的跋一则。此本系由
张曜赠给李葆恂,李葆恂转赠沈塘。从来源上看,似当是施补华初拓本之一。其第二行的“秦”字很清楚,也应属第一期拓本。但第四行“关”字以上,第五行“固”字以上皆缺,又似第二期拓本。大概时代虽早,拓得不精,所以字迹较模糊。
第二期拓本
⑦吴趋祝氏藏本,简称“祝本”。此本刊印于《神州国光集》第六集中,无题跋,拓片下端附有
叶昌炽释文,作者题名部分很清晰。
⑧郭沫若引用本,简称“郭本”。此本刊印于
郭沫若《古代铭刻汇考》中,作者题名部分较好,来源未详。从破损情形和保存文字看,几乎全同“祝本”,但个别字拓得稍差。
⑨北京图书馆藏彭秋尊本,简称“北图彭本”。此本有作者题名,拓片上无题跋,外附
罗振玉题跋两段,纪年为“壬戌”,即民国十一年(1922年)。罗振玉跋称:此拓本正文系初拓之精者;又说,作者题名部分是后来精拓,然与初出土本固无殊异。可知这两部分来源不同。对比发现,此本正文部分并非早期拓本,拓得也不精;但作者题名部分十分清晰。
⑩陈修孝藏本,简称“陈本”。此本是拜城县县长陈修孝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赠给
黄文弼的拓本,黄文弼刊于《
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称为“旧拓”,无作者题名部分。据陈修孝题记,此本是光绪年间所拓,但破损情况与“祝本”同。
第三期拓本
⑪黄文弼拓本,简称“黄本”。此本是黄文弼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到刻石处亲自拓的本子,有作者题名部分。此本刊于《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称为“新拓”。由于石刻此时受损面积较大,此本模糊已极。但石刻保存的文字大体仍与第二期拓本相同,上端没有增加任何破损,下端破损稍多,可见拓本之所以模糊,是由于整个石刻表面都受到磨泐,以致字迹漫漶不清。
⑫北京图书馆所藏墨拓本(编号:7811)。此本无作者题名,来源不详,无题跋。题名为“乌累摩崖石刻”,模糊程度甚于“黄本”。
⑬北京图书馆所藏朱拓本(编号:7812)。此本的情况与上述墨拓本全同,疑同出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