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田(1949年-2023年3月25日),男,祖籍山东乐陵,
中共党员,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学科的奠基人,中国知识产权法学教育的开拓者,知识产权法学中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国际著名知识产权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人物生平
1966年,刘春田高中毕业。
1978年—1985年,在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
1985年—201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学院教书。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其间,1991—1992年在
爱知大学、1996年在
巴尔的摩大学进修。
2023年3月25日,刘春田赴美参加学术活动期间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5岁。
个人生活
刘春田喜欢京剧,推崇“马派”。自认没资格做票友,爱好而已。空闲时,喜欢唱一段马连良的《淮河营》《借东风》。
研究方向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从80年代起,刘春田参加了中国著作权法、
商标法、
专利法和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起草或修订等立法工作,其不少学术观点被立法采纳。他参与了《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制定工作。
一、关于民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认为民事
法律制度是一个整体,
物权法、
债权法、知识产权法等制度和民法之间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而非
民事特别法和
民事普通法之间的关系。
民事权利对象
自然属性的不同,导致了民事权利的区别。作为
财产权,“物”之所以成为物权的对象,特定“行为”成为债权的对象和某些“知识”成为知识产权的对象的原因,在于“物”、“行为”和“知识”所具有的不同的自然属性。物权是以人类的可支配物为前提,“物”的主体部分之
自然形态是形式加质料,有形有体,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债权则以人的有民事法律意义的行为作为前提,行为既无形又无体。知识,作为一种人为设计的形式,具有符号性,是非物质的。这些前提决定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各有其特殊性,各自构成不同的民事权利。这些权利之所以归于民事权利,是因为它们除特殊性外,又都具备了作为民事权利的一般属性。
一般性决定了它们的民事权利共性:特殊性,也就是低一层次的特征,导致它们又自立门户,形成了不同类别的民事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具体的民事权利都是特殊的。
社会生活中并不单独存在着一般民事权利,人们只能从理论和观念上抽象出民事权利之一般,它隐含于特殊的、具体的民事权利之中。所以,那种称物权、债权为一般的民事权利,称知识产权为特殊(或“极为特殊”)的民事权利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故,在
民法学的研究中,任何一个特殊的领域都离不开民法的一般理论。至于物权、债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民事权利属性,并不取决于
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定的宣示。知识产权作为
私权,作为民事权利的属性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人们之所以把知识产权归于民事权利,是由它所反映和调整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这使它具备了民事权利的最本质特征。实践说明,知识产权的发生、行使和保护,适用于所有
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全部的民事规范,如
民事主体、客体、内容、
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行为,等等。如果抽掉民事规范和制度,脱离民法的原则,
知识产权制度就会面目全非,无法生存。研究表明,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财产权,其实与
人格权关系不大,知识产权法本质上是财产法。至于把知识产权置于何种性质的法律中,是在
经济法中,还是在民法中,或者在
行政法中,甚至在
国际经济法、国际法中,乃至索性单独地专门立法来规制,使用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或者国际法的手段来解决知识产权问题,都无关紧要。这些属于不同的
立法制度选择或处理手段以及
法律编纂技术问题,并不能改变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此外,由什么样的审判机构来审理知识产权法律纠纷,则属于
司法行政分工问题,
纯系人为安排,更与知识产权的法律属性关系不大。
二、关于“知识产权法学”的逻辑安排
以传授
专门知识为宗旨的一门学科如何表达自己,通常在逻辑上有两种选择:叙述的方法和分析的方法。实践中,我国这两种选择都有表现。其中,分析的方法并不典型,主要表现在对
学科体系的设计上,该办法将知识产权的
国际公约安排在知识产权的
国内法和
基本理论之前,理由一,我国民法领域采取“国际法优先”原则:理由二,我国现行知识产权的重要实体规定,均来自几个重要公约。因此,认为离开国际
保护理论,很难说明我国知识产权法的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知识产权法》(前揭书)则选择叙述的方法。认为上述方法的逻辑安排是源流倒置。叙述的方法是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达事物的过程。按照
历史唯物主义的
认识论,应当首先区分第一性和第二性,区分
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作为
财产关系,知识产权和任何已有的财产制度一样,它产生于深刻的社会经济生活。知识,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物”,如同物权对象的“物”一样,相对而言,是第一性的,是经济社会关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首先恰当准确地描述“知识”的本质和存在方式,进而完成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第一性到第二性,从利益的产生到
利益分配的要求,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法到国际法的逻辑过程。叙述的方法,可以合乎逻辑地进行表达,是对任何一种专门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全面、系统说明的
科学方法。也是便于系统把握一项专门知识的合理途径。
知识产权法——论点·法规·案例(21世纪法律
教育法规丛书)/刘春田,2004-1-1版;
知识产权法(第2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刘春田,2003-2-1版;
知识产权法(
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刘春田,2003-6-1版;
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1卷)/刘春田,2002-12-19版;
知识产权法(全国
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刘春田,1999-6-1版;
知识产权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刘春田,2000-3-1版;
知识产权法教程/刘春田,1995-5-1版。
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
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年12月;
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
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
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知识产权制度与中国的现代性》,载《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年第7期。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是国情巨变的要求》,载《
知识产权》2012年第5期。
《入世10年的成就与挑战》,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10期。
《论方正“倩体字”的非艺术性》,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5期。
《新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学科的开拓者》,载《
法学家》2010年第4期。
《民法原则与商标立法》,载《知识产权》2010年第1期。
《一丝不苟的法律精神不拘一格的务实态度——评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对“进口日本海带贸易机会”纠纷的判决》,载《
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4期。
《电影版权保护要打持久战》,载《
当代电影》2009年第8期。(与许超等合作)
《知识产权法研究的基础性与多样性发展》,载《法学家》2007年第1期。
《益友良师郑成思》,载《
中国版权》2007年第1期。
《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发展》,载《中国版权》2007年第11期。
《发展产业与保护创新》,载《
中国出版》2007年第5期。
《2005年知识产权法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6年第1期。(与阳平合作)
《2004年知识产权法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5年第1期。(与杨才然合作)
《司法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和整合》,载《
法律适用》2005年4期。
《商业秘密的法理分析》,载《
法学家》2004年第3期。(与郑璇玉合作)
《2003年知识产权法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4年第1期。(与金海军合作)
《知识财产权解析》,载《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002年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3年第1期。(与金海军、范晓波合作)
《商标法代表了我国民事立法的方向》,载《
中华商标》2002年第8期。
《法国民法典制订的历史背景》,载《法学家》2002年第6期。(与许炜合作)
《2001年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2年第1期。(与金海军合作)
《商标法律的现代化》,载《中华商标》2001年第12期。
《入世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影响》,载《群言》2001年第4期。
《2000年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第1期。(与阳平合作)
《1999年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
法学家》2000年第1期。
《应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商号保护制》,载《工商管理管理》2000年第7期。
《合同法的几点启示》,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
《中国知识产权法20年的启示》,载《法学家》1999年第1期。
《商标与商标权辨析》,载《
知识产权》1998年第1期。
《在先权利与工业产权——由〈武松打虎〉案引起的法律思考》,载《中华商标》1997年第4期。
《创立驰名商标振兴民族经济》,载《工商管理管理》1995年第1期。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实践中的几个问题》,载《
中国专利与商标》1995年第2期。
《注重维护作者的著作权益》,载《
中国出版》1994年第5期。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几个问题》,载《中国专利与商标》1994年第1期。
《对于国颖诉汪雪琴侵犯著作权案的几点看法》,载《
法律适用》1994年第3期。
《谈谈戏剧表演艺术家的权利》,载《
中国戏剧》1993年第8期。
《佛门讼案——谈谈剧作家的权利》,载《中国戏剧》1993年第2期。
《简论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内容》,载《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关于制止不正当竞争法的几个问题》,载《知识产权》1992年第6期。
《谈〈条例〉关于两岸知识产权关系的规定》,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92年第4期。
《民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佟柔》,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简论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内容》,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与刘波林合作)
《剥夺公民人格权是历史的倒退》,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2期。
《关于我国著作权立法的若干思考》,载《
中国法学》1989年第4期。
《我国著作权法对外国作品的保护问题》,载《法学探索》1989年第1期。
《十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的发展》,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9年第2期。
《著作权法的若干理论问题》,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2期。(与刘波林合作)
《著作权法的若干理论问题(续)》,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3期。(与刘波林合作)
《信息与信息立法》,载《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试论制定破产法的客观必要性》,载《中国法学》1986年第1期。(与
江伟、甄占川合作)
人才培养
刘春田受原
国家教委委托,创办我国
知识产权法专业。1985年开设了我国第一门系统的知识产权法课程。1986年,根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鲍格胥的建议,原国家教委决定在我国着手开展
知识产权法正规
高等教育,委托
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创办知识产权专业,并于1987年开始招收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生。
1986年,在原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高校专家目录制订工作会议上,刘春田教授作为法学学科组召集人,力倡建立知识产权法专业,使知识产权法得以成为法学新增二级学科。1987年,刘春田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倡导设立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知识产权法专业毕业生。
1986年,刘春田教授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以“知识产权”命名的教材,并于2000年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知识产权法核心课教材。2011年,刘春田教授受聘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重点建设教材《知识产权法学》第一首席专家。在刘春田教授的主持下,中国人民大学打造了我国知识产权法通用教材最齐备的体系,包括司法部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统编教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教育部全国成人高等教育法学主要课程教材、“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等。
社会实践
深度参与了我国《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所有知识产权单行立法的起草与修订,主持研究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专项课题,曾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上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讲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及其修改的有关法律问题》,并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供了法治方案。
刘春田教授曾被聘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起草小组、修改小组成员,参加了该法的立法工作。在起草工作中,他坚持用民法的思想、理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去统驭作为民事单行法的著作权法,主张建立一个既与民法兼容整合,又能中外通行的著作权规范体系;在处理各类不同著作权关系的设计上,如
职务作品、合作作品、委托他人创作作品等问题上,积极推动引入
民事法律行为规范,鼓励当事人
依据法律,在
意思自治的前提下,经约定而非法定,确立各种不同的权利义务,避免事无巨细全由法律规定。这样,就为日后著作权法与其他民事法律的统合与体系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
法律概念的使用上,主张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传统,尊重
民族立法习惯,尊重
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做到通俗明白,避免歧义和误解。在
版权法与著作权法称谓的选择上,依据上述原则,力主使用“著作权法”用语,为立法所接受。
刘春田教授被聘为商业秘密法起草小组顾问,商标法修改小组顾问,并参与了专利法的修订工作。他的一些建议被立法采纳。比如,将原专利法规定的
实用新型与
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是否授予
专利权的终局
决定权从
专利复审委员会改为人民法院;将原专利法中
专利管理机关对
专利纠纷所拥有的调处权,改为专利管理机关对专利纠纷拥有调解职能等。
2011-2012年刘春田教授作为第三次著作权法修改中国人民大学专家意见稿的主持人。
在刘春田的努力下,中国人民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持着长期的深度合作,知识产权学院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权与邻接权教席的主要依托机构和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出版物版本图书馆所在地。
刘春田曾经主导举办了“中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研讨会”“中美知识产权学者对话”“中美知识产权高峰论坛”“亚太知识产权论坛”、中欧知识产权学界合作机制、“东亚知识产权论坛”“中印知识产权论坛”等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与国际对话机制。
荣誉表彰
2010年,刘春田被
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知识产权最具影响力人物。
2013年,被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评为全球知识产权最具影响力50人之一。
2013年,被中国版权协会评选为“中国版权事业卓越成就者”。
2014年,被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评选为“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知识产权人物”。
2018年,被美国商会评选为“知识产权教育杰出成就奖”。
2020年,被中国版权协会评选为“中国版权事业终生成就者”。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刘春田曾兼任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案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版权研究会版权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华商标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版权协会副会长,
中华商标协会副会长,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副主席,跨国公司
促进会知识产权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
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中国分会理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国际版权学会成员,北京、
西安、
厦门、深圳等地
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