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炫(约546年-约613年),字光伯,河间景城县(今河北献县)人。隋代儒学家、数学家,北魏大儒
刘献之三传弟子。
人物生平
刘炫(约546-约613) 字光伯,隋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少时与
刘焯友善,同受《诗》于
刘轨思,受《左传》于郭懋,问《礼》于
熊安生。为人聪敏,能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
周武帝平齐,由瀛洲刺史宇文亢引荐为户曹从事。后刺史
李绘署为礼曹从事,以干练而知名。后奉敕与
王劭同修国史,又参加修定天文律历,兼与
内史省考定群宫。
自言《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
左传》、《
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皆能讲授,史子文集,皆涌于心。在朝名士十余人保其所言无谬,拜殿内将军。因伪造《
连山易》、《鲁史记》等书,被人告发,除名,归家以讲学著书为务。后与诸儒修订《
五礼》,授
旅骑尉。
开皇二十年(600),皇帝废国子、四门及州县学,唯置太学博士二人,学生七十二人。炫上表言学极不宜废。
隋炀帝即位,经
牛弘推荐,参加修定律令。后经
杨达荐举,射策高第,授
太学博士。岁余,以品卑辞职,归河间,以讲学为业。
隋末,妻子离散,饥饿无所依,冻馁而死。门人谥为“宣德先生”。
主要成就
自由说经
他学通南北经学,精博今文、古文经典,崇信《伪古文尚书礼传》和《伪古文考经孔传》。对先儒章句,多有非议。指陈杜预《左传集解》失误之处,达一百五十余条。所制诸经义疏,为当世士人奉为师宗。
孔颖达撰《尚书正义》、《
毛诗正义》,皆本于刘炫义疏。
因受南学影响,变朴实说经之风,好凭己意改前文,文辞也华丽。并认为,古人委任责成,案不重校,文不繁杂。今世文薄,多杂不密,又万里追让百年旧案,事多而政弊,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刘炫能荡弃家法,不拘旧说,提出《春秋》规过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实开自由说经的先声。
一个奇人
刘炫自幼聪明机巧,具有多种特异功能。他的眼睛特明亮,可以直观日头而不眩晕。读书一览十行,过目不忘。他还可以“左画方,右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无有遗失”。(见《隋书·刘炫传》)
他跟信都(今河北冀县)昌亭人刘焯是同窗好友。刘焯(544—610)也是隋朝著名经学家,二人先后向同郡人刘轨思学《毛诗》,向广平人郭懋当学《左传》,向阜城人熊安生学《礼》。二人又“闭户读书,十年不出”,“虽衣食不济,晏如也”。(《隋书·刘焯传》)所以当隋朝吏部尚书问刘炫有什么才学时,他毫不谦虚地说:“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虽义有精粗,并堪讲授。周易、仪礼、谷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诵于心;天文律历,究核微妙。至于公私文翰,未尝假手。”(《隋书·刘炫传》)
就是这样一个学问淹通的人物,竟然在朝廷购求天下逸书的时候,为了领取几个赏钱,造起假来。隋开皇年间,刘炫入朝参与撰写国史和修订天文律历。当时,大臣牛弘奏请购求逸书。他运用自己的才华技能,伪造书籍一百多卷,题名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卖给官府。后来被人揭发。刘炫为此差点丢了性命,刚刚得到的一个官职也被撤掉,打起铺盖回老家去了。
大学问家
刘炫向吏部尚书的那一番自我表白不是吹嘘,他的确是一位名重当时的大学问家。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隋代能称得起儒学大师的只有两个,即刘炫与刘焯。他与刘焯时称“二刘”。《北史·儒林传》称:“惟信都刘士元(焯)、河间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宗之。”又称:“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
刘炫对《毛诗》的研究,有很大贡献。《毛诗》之传,发轫于西汉河间国,当时不显于朝。直到东汉郑玄为其作笺,《毛诗》才盛行于世。南北朝魏朝饶阳人刘献之,精通《毛诗》。其弟子刘轨思,“说《诗》甚精”。刘炫和刘焯就从刘轨思学《诗》。刘炫著有《毛诗述义》四十卷,《注诗序》一卷,《毛诗谱》二卷。这些著作虽已失传,但其精义,已被后人吸收。唐朝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其中《毛诗正义》即以刘炫的《毛诗述义》和刘焯的《毛诗义疏》为稿本。
刘炫对《左传》有独到见解。《春秋》之传,晋代《公羊》、《谷梁》、《左传》俱立国学。隋代《左传》盛行起来。刘炫治《春秋》相当精深,曾作《春秋攻昧》十二卷,《春秋规过》三卷,《春秋述议》三十七卷。其中《规过》一书,是专给杜预的《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挑毛病的。杜预是西晋大臣,文武全才,曾因军功封“当阳县侯”,他的《集解》是流行的“左学”权威著作。刘炫敢向权威挑战,可谓艺高人胆大。
不合时宜
刘炫在他才华初露时,被地方官举荐到朝廷做事。修过国史,订过律历,兼于内史考订群言。他先后值班于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但却没有一官半职,以致于生活窘迫,家中交不起税赋。地方官去催促,他才向内史令诉苦。内史令送他去吏部,吏部尚书韦世康考察他,见他口说大话,不予信任,又经众人举荐,好容易得到一个“殿内将军”的职衔,又因“造假书案”而丢掉了,而且还背上了一个鄙俗的恶名。
造书骗赏,完全是穷困造成的,整天饿着肚子,还讲什么斯文道德?按《隋书·儒林传》记载,当时的巨儒在品行上多鄙俗。因为国家不重儒,没有俸禄,“此所以儒罕道人,学多鄙俗者也”。
刘炫丢了官差,回老家教书。后又被太子杨勇召至京师,要他去侍奉蜀王杨秀。刘炫拖延不愿从命,惹恼了蜀王,将其“枷送益州”。一介书生,披枷带锁,千里跋涉,其凄苦之状,可想而知。到了益州,蜀王安排他在帐内“持仗为门卫”,多么令人尴尬汗颜的差事?
后蜀王被废,刘炫授旅骑尉,与诸儒修《五礼》。又被命修律令,后升为太学博士。
在朝期间,刘炫提出过很多正确的建议,他认为事繁政弊,公文繁琐必然造成“老吏抱案死”的忙乱局面。主张简化办事程序。对外,他反对出兵高丽,作《抚夷论》指陈利弊。他有许多为政治国的主意是很高明的。但是,这人性格躁竞,自恃才高,目中无人,经常轻慢当局,上司不喜欢,同僚也忌妒。他讲古文《孝经》,“儒者喧喧,皆云炫自作”。说那书是他自己假造的。其实他所讲的《孝经》正是孔子传人藏之于鲁壁的真本,刘炫曾作《稽疑》一篇,欲兴坠起废,但是他造假书的前科,常被人提及,不能见容于世人,结果太学博士当了一年多,即被以品行卑下而辞退了。
战乱牺牲品
其时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天下已经大乱,刘炫颠沛流离,孤身回到河间郡。城外战乱不已,他困顿城中,与在景城老家的妻子仅隔百里,但无法通音讯。
谷米越来越贵,教书换钱吧,已没有地方能放他那张讲桌了。刘炫郁郁寡欢,著文排遣胸中块垒。文章中感叹生不逢时,无法与前代通儒相比。晚境已近,顿生悲凉:“日迫桑榆,大命将近,故友飘零,门徒雨散,溘死朝露,埋魂朔野。亲故莫照其心,后人不见其迹,殆及余喘,薄言胸臆。……天违人愿,途不我与。世路未夷,学校尽废。道不备于当时,业不授于身后。衔恨泉壤,实在兹乎?”(见《隋书·刘炫传》)
当时,刘炫的许多门人已经参加了义军。他们体恤老师的困境,到河间郡城去把刘炫索要了出来。后来,起义军失败,刘炫孤苦无所依,踉踉跄跄奔回老家景城。景城的官员,知道刘炫“与贼相知”,怕受牵连,哪里敢接纳他?于是将城内紧闭。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已经是六十八岁老人的刘炫,腹中饥饿,衣履褴褛,在那冰冷的寒夜里,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满腹经纶的一代巨儒冻馁至极,惨死城下。
刘炫死后,门人们尊他为“宣德先生”。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在沧州曾见“文儒先生刘炫碑”,是“学人为立”。乾隆《献县志》记载:“刘炫墓在献县东八十里景城南”。如今碑与墓都已杳无踪迹。
主要著作
刘炫是一位多产的经学家,著有《论语述议》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经正名》十二卷、《孝经述议》五卷、《春秋述议》四十卷、《尚书述议》二十卷、《毛诗述议》四十卷、注《诗序》一卷等。他这些著述也曾广泛流传过,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撰写《五经正义》时,曾采用了他的不少说法。可惜,后来都陆续失传。
历史评价
刘炫在处境那样艰难的情况下,仍然顽强地从事经书、历法等研究,进行大量的著述,对我国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三传分坚垒,诸儒各瓣香。多君真北士,敢议杜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