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王庙位于新市镇刘王堂,为德清县现存唯一纪念
南宋历史人物的古庙。刘王庙有九百余年历史,现存有石刻大门、戏台及大殿,大门是清代乾隆年间所重建,有着近三百年历史,也是浙江地区原汁原味保存到今天的重要庙宇。
2007年,当地政府在修复刘王庙古戏台时,发现了一面墙壁上有100多年前的珍贵戏曲墨记,上面记载着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到刘王庙戏台演出的戏班名和所演剧目名,在运河文物考古和戏曲艺术研究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据墨记上尚可看清的文字统计,从同治七年(1868)到
光绪十六年(1890),20多年间到此演出的戏班共有30多个,其中有苏州昆剧四大名班中的大章班、大雅班和鸿福班,还有京班(徽班)如大同胜班、大同庆班、富华班、姑苏大金台班、影秀班、大锦绣班、德顺堂班、省城鸿福堂班等等。
上演的剧目清晰可辨的约有1000出之多,其中有昆剧100余出。如同治八年(1869)正月初八苏州大章班在此共演出了近20出大戏中的39个昆剧折子戏。同治十年的鸿福班,日夜场演出了两天两夜,共演出昆剧折子戏50出。演出的京剧(徽戏)剧目更是丰富多彩,有四五百出之多。
30多个戏班名、1000多出剧目,虽然时光已过去100多年,但站在新市刘王庙的古戏台上,透过斑驳的墙上那密密麻麻的字迹,耳畔仿佛还回响着铿锵的锣鼓声,铜锤花脸、架子花脸的一张张脸谱似在时空隧道中回闪。
新市刘王庙古戏台墨记不仅为后人提供了清代京昆戏班的演出轨迹,而且大量的演出记录,再现了清代同光年间运河沿线江南水乡京剧演出的盛景,填补了中国京剧史、昆剧史关于运河戏曲研究的空白,弥足珍贵。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嘉兴各寺庙会规模之大无过于刘王庙“
网船会”。刘王庙在荷花乡连四荡畔,民主村驻地。庙始建于明代,神祇姓刘名承忠,元代官指挥,在江淮间为民驱蝗,元亡,自沉于河,世称刘猛将军。清雍正二年(1724),救命全国祭祀刘承忠。清同治年间,加封刘承忠为“普佑上天王”,始称刘王庙。本世纪初,各地相继建立供奉刘王的宗教团体,如上海新公门、老公门和江浙一带的八仙社等。这些团体的成员,主要是船民和渔民。每年清明及农历八月十四(相传是刘王诞辰)为刘王庙庙会,也称“
网船会”。一般在庙会前10天,由庙董会发函驰告四方,届时江浙沪船户云集连四荡,数千船只从荡中排接相连10余里,直至
王江泾镇。会期三天,嘉兴城乡各地也有数万人群往“赶会”。这种盛况,延续到抗战爆发后逐渐衰落。50年代至70年代,庙虽废但民间香火仍不绝如缕。1986年6月,荷花乡政府在刘王庙原址建刘公园,有望湖楼、九曲长廊、湖心亭等建筑;并将刘王庙建成“刘承忠纪念馆”,大殿内仍祀刘王塑像,香烛纸马也悉依旧观。刘承忠为官江淮时值蝗虫成灾,他带领灾民除蝗获丰收,深得百姓爱戴。后世立庙祭把,把他奉为神祇,在吴越地区的历史上,这一类神庙的数量最大。民间一般还都给这些神祇配上夫人、公子(夫人的穿戴都是凤冠霞帔,公子则一律是粉面玉琢的小儿郎),这大概是受了传统戏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