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明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
刘长明,男,1963年生,山东财经大学和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学校“2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学术成果
刘长明一直从事的和谐发展理论研究属原创性研究。早在1999年,他就专注于和谐发展理论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和谐发展观,在和谐发展理论园地里潜心耕耘,为回归和谐鼓与呼,系和谐发展理论的先行者。2001年,他任主编的《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全国率先开设了特色品牌栏目“和谐与发展论坛”,领和谐发展理论研究之先,在学术理论界掀起了一股清新的和谐之风。以“和谐与发展论坛”为基本研究平台,他形成了学术研究的和谐风格,被称为学术理论潮头的“和谐学派”。他认为,和谐发展,就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指向的发展模式。“三和”的简单概括,明晰了和谐发展的方向,并指出了和谐发展的路径。他咬定和谐不放松,以研究和谐发展理论为己任,致力于和谐的理论建构,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辩证法研究》、《教育研究》、《中国软科学》、《文史哲》、《复旦学报》、《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报刊发表和谐发展理论文章70余篇,较早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和谐发展、和谐哲学、和谐思维、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伦理、和谐文明、和谐精神、和谐正义、和谐教育、和谐经济以及和谐生产力等观点,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代表性论文《和谐是发展之源》(2001)、《发展的陷阱》(2000)、《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2002)、《我的和谐发展观》(2003)、《对和谐发展观的再阐释》(2005)、《论和谐精神》(2003)、《文明的和谐——兼评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2003)、《和谐伦理学宣言》(2002)、《天人合意论——对天人和谐的一种大写意式阐释》(2004)、《教育的革命——从工业文明的谋职教育到和谐文明的和谐教育》(2004)、《伦理学的革命——从单向伦理到双向不对称伦理再到双向和谐伦理》(2005)、《和谐经济学初论》(2005)、《和谐文明论纲》(2005)、《和谐就是力量》(2005)、《论“和谐剃刀”》(2006)、《和谐发展与简单性原则》(2006)、《圆道思维与和谐社会》(2007)、《万有价值论——以万有存在和谐共同体的名义》(2007)等被认为是和谐发展理论的奠基之作;他主持和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和谐教育研究》(20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教育的和谐发展研究》(2003),省级课题《和谐发展研究》(2002)、《和谐伦理学研究》(2001),系较早立项的有关和谐发展理论的科研项目,开启了全新的和谐视角;2007年,主编的《和谐发展研究》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专著《和谐发展沉思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经10年潜心研究,其和谐发展理论框架已逐渐趋向成熟,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2003年7月,在刘长明教授指导下,中共历下区委、区政府在全国社区中率先开展了以“同创文明社区,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和谐社区建设活动。这标志着刘长明从事的原创性和谐发展理论研究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联姻,理论有了自己的试验田。
获奖经历
共有16项成果获得国家、省级奖励: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首届省精品工程奖1项,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6项。
理论是灰色的,和谐之树常青。他创造性地提出的和谐发展理论不仅具有极大的理论创新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对国家党政决策部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党和政府将和谐社会上升为决策层面的整个过程中,他关于和谐发展理论方面的前瞻性研究无疑起到了极大的理论推动作用。2006年10月至11月,刘长明应邀参与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课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攻关,体现了在理论到决策升华过程中一个学者的应有价值。
由于刘长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主编(全国)、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优秀拔尖人才、省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岗位能手、先进理论工作者、十佳理论人才(济南市)、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双文明先进个人,荣立一等功一次。 人类的思维模式正在经历着由对抗到和谐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转换。“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告别失衡,回归和谐,已成了全社会的最强音。刘长明,正在用他那不辍耕耘之笔,关注发展,回报社会,在和谐发展理论研究中创造着新的佳绩,播撒和谐发展的种子。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0-20 12:13
目录
概述
学术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