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是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6月8日在
郁达夫的寓所,即日本
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正式宣告成立,初期成员主要由在日本留学的
郭沫若、
成仿吾、郁达夫、
张资平、
田汉、
郑伯奇等人组成。
创造社是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6月8日在郁达夫的寓所,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正式宣告成立,初期成员主要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成。他们于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了《创造社丛书》,最初收郭沫若的诗作《女神》、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以及郭沫若所译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随后于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创造》季刊(至1924年2月止,共出2卷6期),1923年5月起出版《创造周报》(至1924年5月止,共出52期)。同年7月在《中华新报》编辑文学副刊《创造日》(至1923年11月止,共出101号)。这些著译和刊物以文艺思想和创作倾向的独特吸引了大量读者。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组成的中国新文学社团——创造社,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发起。随后,创造社又在上海宝山路三德里(后迁至北四川路老靶子路北首)成立了创造社出版部,由周全平、叶灵凤、潘汉年负责经营。创造社出版部先后出版刊物18种,如《创造月刊》(郁达夫、成仿吾等编),《洪水》(周全平、郁达夫编),《幻洲》周刊(周全平、潘汉年编),《文化批判》月刊(朱镜我、冯乃超编),《流沙》半月刊(李一氓、华沙编),《思想》月刊(朱镜我编)等。出版书籍有郭沫若著《落叶》、《瓶》、《沫若诗集》、《水平线下》等,张资平著《飞絮》、《冲积期化石》、《梅岭之春》等,郁达夫著《寒灰集》、《鸡肋集》等,穆木天译《蜜蜂》、《王尔德童话集》等等。1929年2月国民政府当局查封了创造社出版部,后另成立江南书店。
1924年初,创造社与泰东书局分离,《创造季刊》于2月停刊。《创造周报》由成仿吾维持到5月中旬。郁达夫5月从北京赶回上海,经与成仿吾商量后,在《创造周报》终刊上刊登预告,创造社将与太平洋社共同合办一种周刊,即《现代评论》。郁达夫与太平洋社协商几个月后,《现代评论》于同年12月13日创刊,为综合性周刊,出版至1928年12月19日终刊,共出版9卷209期。
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出版阵地,创造社同人的稿件在其他刊物发表,多受到继母式的虐待,所以他们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出版部,除了出版期刊,也可出版书籍。正当郁达夫主张恢复《创造》以及《洪水》杂志时,患肺结核,不停咳血。此时的他们没有资金来源,于是印发5元、10元的小额股票,青年们认购入股后,再购买创造社出版物可享7折优惠,这一政策吸引了一批青年人,很快筹到了资金。在创造社同人的协助下,出版部终于在1926年3月15日成立,病体刚愈的郁达夫立即投入到《创造月刊》的编辑工作中,1925年9月16日创刊的《洪水》半月刊,也自第2卷第13期起收回到创造社出版部自印(原由光华书局出版)。创造社出版部的成立与创造复刊,标志着创造社后期活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