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湿药,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药物性平,甘淡渗泄。主入
膀胱、脾、肾经。
药性下行,能通畅小便,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水湿之邪的排泄,故有利水渗湿的作用。有的药物性寒凉,又有
清热利湿、止泻止痢止带、利胆退黄、
通淋止痛、利尿排石等作用。部分药物兼有健脾止泻、行滞通乳、清热逐痹等作用。
使用利湿药时,除根据病证寒热虚实的不同选择相应药物外,还需合理配伍以增强疗效。如水肿兼有表证即风水水肿者,配发汗
解表药;水肿日久,脾
肾阴虚者配补脾肾药,以标本兼顾;
湿热合邪者配清热
燥湿药;寒湿并重者配
温里散寒药;
痰饮眩悸者配化痰涤饮药;
热淋血淋者配
清热泻火及
凉血止血药;砂淋
石淋者配
软坚散结药;湿热黄疸者配清热
燥湿利疸退黄药;湿热
泻痢者配清热燥湿
止泻药;湿热带下者配清热燥湿止带药。此外,该类药还常适当配行气药同用。
尿属
阴液,渗利太过容易引起口干舌燥、心烦
不寐的伤阴证,故使用利湿药时当合理掌握用量,且不宜久服,适可而止。平素阴亏津伤者当慎用。遗精
滑精而无
湿热者不宜用。
2、
温阳利湿 治疗阳气被水寒阻遏而小便不利的方法。如病人内停水湿,外有
表寒,阳气受水寒阻遏,症见头痛、微发热、心烦口渴欲饮,或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或水肿
泄泻,或
痰饮咳喘,苔白腻,脉浮等,治以
五苓散温阳化气,行湿利水。
3、
清热利湿 治疗
下焦湿热的方法。
湿热下注,或蕴结
下焦,症见小腹胀满、小便浑赤、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则
癃闭不通,
舌苔黄腻,常用方剂如
八正散。
4、
清暑利湿 治疗夏季暑湿病的方法。暑多挟湿,故清暑常须利湿。症见身热、心烦、口渴、
小便不利、或呕吐泻泄等,代表方剂如
六一散。
5、
淡渗利湿 用甘淡渗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泄泻清稀、小便不利、水肿、
舌苔白、脉濡等症。常用药有茯苓、
猪苓、泽泻、薏苡仁,代表方剂如五苓散等。
利湿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氯化物、
尿酸等的排泄。部分药有抑菌、解热、消炎、止血、祛痰止咳、镇静降血压、利胆等作用。利湿药对西医诊为
心性水肿、肝性
水肿、肾病水肿、
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结石、肝胆系统炎症、
胆结石等病有一定治疗作用。部分药还可用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气管炎等。
2、治疗伤寒口渴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
滑石、阿胶各9克,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一日服。(《伤寒论》)
4、治疗
脾湿肿满(腹胀如鼓,气喘,不能俯卧) 海金沙散:
海金沙9克,白术120克,甘草15克,黑牵牛头30克。共研为末,每服3克,水送下。能泻为好。(《本草纲目》)
5、治疗咳嗽
薏苡仁汤:薏苡仁90克,甘草60克,
桔梗30克。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15克,水煎,入糯米为引,米软为度。饭后服。(《
儒门事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