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Manufacturing industry)是指
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
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
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概念
制造业是产业链、
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构成,外部与农业、
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关联互动,内部涵盖了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一系列环节。
分类
传统
传统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中国制造业具备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等优势,其中80%是传统制造业。
先进
先进制造业既包括新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包括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流程、材料、管理等改造提升后的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重要性
制造业是
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制造业是国家创新的主要载体和国家安全的保障部门,能够吸纳各种
技能人员就业。制造业是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构成,外部与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关联互动,内部涵盖了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一系列环节。制造业健康发展是产业链、
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主要标志和基本前提。制造业为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品和要素,为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
制造环境
OEM
OEM其基本含义是:按原公司(品牌公司)委托合同进行产品开发和制造,用原公司商标,由原公司销售或经营的合作经营生产方式。
ODM
ODM是指公司甲根据公司乙的规格要求来设计和生产产品,这样做最大好处是公司乙减少了自己研制的时间。
OBM
OBM要求企业自己注册商标开拓市场,在发挥设计制造优势的同时创建自有品牌。
影响因素
国情
制造业比重变化既遵循一般规律又受
国情影响。按照早期发展经济学家
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经验的总结,工业和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呈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先提高后下降的倒U形曲线。但要看到的是,制造业比重不仅与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各国国情息息相关。各个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其制造业比重变化虽然遵循大致趋势,但在相同发展水平上亦会有较大差异。
技术经济
技术经济范式变化从不同方向影响制造业比重。从历史来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由机械化时代开始,经历电气化时代并延伸至信息化时代,而当前我国的
新型工业化更多是在数字化时代进行的。数字技术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制造业在全球的布局和制造业的比重。
全球化
全球化水平影响全球产业链分工与制造业布局。在高度
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资本、技术、商品、服务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原本在一个国家内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被解构,并分散到全球从事该环节生产活动最具有优势的地区,形成全球制造业的产品内分工或价值链环节分工格局。
相应对策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步入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此,既要着眼于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复杂制造能力和
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又要着眼于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补短板、强弱项、优环境,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在巩固制造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
降低成本
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需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强化
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在推动工业用地集约增效、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规模、允许制造业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方面切实发力,还要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
取长补短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关键是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并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
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增强全产业链的竞争力和韧性。
金融扶持
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发挥
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完善创新体系
积极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围绕新兴技术领域成立一批技术领先、产学研协作的
国家实验室,优化提升各类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功能,鼓励因地制宜组建工业技术研究院,着力破解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和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制造业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要大力实施工程教育体系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行工程教育进中小学课堂,积极拓宽
职业教育多元化升学通道,引导高校开设新工科专业,鼓励企业与各类院校开展产教合作,强化建设
制造强国的人才支撑。
建设质量强国
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
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
企业是依法履行质量责任的主体。企业应在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落实质量法定责任,增强履行质量责任的能力,持续改进质量。十四五”时期加快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必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蓝皮书建议,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
工匠精神,打造质量标杆企业,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将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到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中,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水平。
绿色化发展
2024年2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24〕26号),意见提出:
到2030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层级整体跃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绿色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到203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碳中和能力稳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竞争优势凸显,绿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
全球范围
19世纪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制造业先后经历了由英国、美国转移到日本、德国,之后又由欧美国家和日本转移到“
亚洲四小龙”、再转移到中国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
供应链、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供应链和以中国、日本与韩国为中心的亚洲供应链网络。全球制造业围绕美德中日韩等制造业大国,通过与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全球制造业“三大中心”。
美国
一是以
美国为核心,辐射带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制造业中心。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美国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为2.50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0.7%,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15.3%,位居全球第二。
德国
二是以
德国为核心,辐射带动法国、英国等老牌发达国家的欧洲制造业中心。这一制造业中心不仅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制造业历史底蕴雄厚,同时也因为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为欧洲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充足活力。
中日韩
三是以中日韩为核心,辐射带动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亚洲制造业中心。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达31.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7.4%。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世界第一。中国是全世界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21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比2020年提高6.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1%。
光伏、风电、船舶等产业链国际
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集装箱产量同比增长110.6%,芯片产量同比增长33.3%。新型显示、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效。
高技术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28.6%、45%。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6%。中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142.5万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5.2亿户。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5.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4.7%,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022年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制造业进入传统旺季,生产指数升至51.5%,高于上月1.7个百分点;大、中、小型企业景气水平均有所回升,制造业生产有所扩张,景气度回暖。随着稳增长政策发力,产业链有效运转,工业经济恢复势头得到巩固。
数据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制造业增长3.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6.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5%,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汽车制造业增长6.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6%,制造业利润64150亿元,下降13.4%。
2023年上半年,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制造业增长4.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1%。分行业看,上半年,41个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9%,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0.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0.2%,纺织业下降2.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0.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5%,汽车制造业增长13.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8.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5.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持平,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
2023年1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核实的公告,经最终核实,2022年制造业现价总量326077亿元,增速1.7%,占GDP27.1%。
202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显示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2023年上半年,制造业增长4.2%。2023年1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国家统计局关于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核实的公告》,经最终核实,2022年制造业现价总量326077亿元,增速1.7%,占GDP27.1%。
2024年1月17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显示: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7),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5%,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
2024年0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2023年四季度制造业88540亿,全年330028亿,四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5.3%,全年比上年同期增长4.4%。
2024年1月,2023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0%,规模仍处历史高位。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179.2亿元人民币,下降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5%。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2.1%、12.2%。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760.8亿元人民币,下降13.4%。建筑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43.7%、8.9%和4.1%。高技术产业引资4233.4亿元人民币,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7.3%,较2022年全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2024年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2%、50.7%和50.9%,比上月上升0.2、0.3和0.6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制造业利润73612亿元,增长31.6%。
第一,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对制造业重新定位后,发现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量”上不足而忽视了“质”。
第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许多青年人认为从事制造业就是“苦力工”,不愿将其作为职业。
第三,高职院校作为大量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孵化器”,其本身对工科类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不够。
中国国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长到31.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26.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设备、高铁等一批高端品牌走向全球。
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汽车制造业增长13.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4%,制造业57644亿元,下降2.0%,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9.4%,人民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2.2万亿元,增加3.1万亿元。全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3.65%。
2024年9月,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突破600万家。截至2024年8月31日,中国制造业企业总量达到603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5.53%,其中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企业达到51.53万家,占制造业企业总量的8.55%,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6.35%。
2024年12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1月份,制造业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比上月加快1.0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个百分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3%,比10月上升0.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