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鹄类鹜
汉语成语
刻鹄类鹜,汉语成语,拼音是kè hú lèi wù,意思是画天鹅不成,仍有些象鸭子。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成语资料
刻:刻画;鹄:天鹅;类:似,象;鹜:鸭子。画天鹅不成,仍有些象鸭子。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
成语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为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成语典故
典故一
典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初,兄子严、敦并喜讥讽,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阯,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译文
起初,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坏人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哩。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2]
释义
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欢侄子马严和马敦在别人后面说长道短,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杜季良、龙伯高。如果学不成就像画不成老虎反而画得像一头狗一样。后遂以“刻鹄类鹜”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
也指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 南朝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清 卷盦 《<蔽庐丛志>序》:“又或食古如鲠刻鹄成鹜。”
典故二
马援,字文渊,东汉名将,被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有两个侄子,一个叫马严,一个叫马敦。他们俩平常喜欢议论他人的是非,因此,马援对他们很是担忧,于是写了一封信给他们。
这封信的内容是:“我一生痛恨议论他人的长短,希望你们听到有人议论别人的过失,能够像听到议论自己父母那样,只可听,不可参与议论。
我希望你们向龙伯高学习,他是一个厚道、谨慎、节俭、恭谦的人,他虽然职位不高,但我很尊敬他,希望你们仿效他。
而那位杜季良是个侠肝义胆的人,能够与人同甘共苦,无论人的好坏他都能与他们交朋友,我虽然也尊敬他,但我不希望你们仿效他。
如果你们向龙伯高学习,即使学不成,还尚且能成为一个谨慎之人,就像是刻一只天鹅不成,尚可成为一只鸭子(刻鹄类鹜);如果你们向杜季良学而学不成,就会成为一个轻浮浪荡者,这就好比画一只虎画不像,却画成一只狗了(画虎类犬)。”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宾语、补语;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
示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1 10:40
目录
概述
成语资料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