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蜀(907年—925年),
五代十国之一,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由
王建所建的
割据政权,定都于
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前蜀历二主,共18年。
历史
立足两川
前蜀为
舞阳(今河南舞阳)人
王建所建。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唐僖宗逃往巴蜀。翌年,忠武军监军杨复光率八千兵马进攻黄巢,并将部队分为八都,任命牙将鹿晏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庞师古)等八人为都头(忠武八都)。中和三年(883年)六月,杨复光病逝,鹿晏弘率王建等都头前往巴蜀迎驾,沿途扩充兵力,并行剽掠。中和四年(884年)三月,鹿晏弘行至兴元(今陕西汉中)后,驱逐山南西道节度使牛勗,自称留后。此后鹿晏宏变得暴虐,王建与他随之渐离,又因王建同另一名都头
韩建的关系十分紧密,鹿晏宏怀疑他们结合在一起谋私,王建与韩建担心鹿晏宏的加害,就一同率三千人离开鹿晏宏,去
西川报效唐廷。当时大宦官
田令孜专权,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遂收王建为义子,并将其部并入神策禁军,号“扈驾五都”,王建仍为都将。
光启元年(885年),唐僖宗返回长安,命王建等人统领神策军,宿卫宫中。年底,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联合河东军进犯长安,唐僖宗逃往凤翔(今陕西凤翔),不久又被田令孜挟持逃往兴元。王建被任命为清道使,并负责保护玉玺。
田令孜失势后,王建被排挤出朝,任
壁州刺史。后来
西川大乱,东、西川相互之间攻伐不已,王建遂乘乱攻取了成都,被唐朝任命为
西川节度使。大顺二年(891年)十月初六日,唐昭宗正式任命王建为检校司徒、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云南八国招抚等使。
立足西川后,王建又想继续攻下东川。乾宁二年(895年),王建以顾彦晖不出兵为由,命王宗涤讨伐东川。不久,王宗涤在楸林击败顾彦晖,斩杀敌将罗璋,进围梓州。乾宁四年(897年),王建再次命王宗涤攻打东川,又命王宗谨攻打凤翔。不久,王建命王宗侃取渝州、王宗阮取泸州,开通峡路。同年五月,王建亲自率兵攻打东川。不久,唐昭宗任命谏议大夫李洵为两川宣谕使,诏令王建罢兵。王建不肯奉诏。唐昭宗贬王建为南州刺史,任命李茂贞为西川节度使。李茂贞拒绝接受任命,唐昭宗只得恢复王建官爵。十月,梓州城破,顾彦晖自杀,王建任命王宗涤为东川留后,于是王建并有两川之地。
前蜀建国
天复元年(901年),王建被改封为西平王。宦官韩全诲将唐昭宗劫持到凤翔,被梁兵围在城中。不久,王建派王宗涤攻取兴元。天复二年(902年),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归降王建,王建终于得以兼并山南西道。天复三年(903年),荆南节度使成汭兵败身死,王建趁机夺取夔州(今重庆奉节东)、施州(今湖北恩施)、忠州(今重庆忠县)和万州(今重庆万州区)。
王建于
天复三年(903年)八月受封为蜀王。天复四年(904年)八月,朱温弑唐昭宗,立唐哀帝,并迁都洛阳,改元天祐。但王建仍使用天复年号,并在成都设立行台,自行任命官员。天复六年(906年),王建取归州(今湖北秭归县),占有三峡之地。次年唐朝被
后梁太祖禅代,后梁建立之初,曾遣使宣谕早已割据四川的王建,为王建所拒。王建并与淮南弘农王
杨渥岐王李茂贞、晋王
李克用会兵讨梁,因无应者而作罢。王建遂于同年九月称帝于成都,国号蜀,年号
武成,封授百官,蜀王府则改称皇宫。以前东川节度使兼侍中王宗佶为中书令,韦庄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阆州防御使唐道袭为内枢密使,立其次子秘书少监宗懿为遂王。翌年正月,王建在成都南郊祭天,大赦境内,改元武成。六月,王建加尊号为英武睿圣皇帝,并立次子王宗懿为皇太子。
前蜀与
后梁之间还夹有岐王
李茂贞武成元年(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建出兵助李茂贞攻后梁。岐、蜀连兵五万攻
雍州(治今陕西西安),晋王
李克用刘知俊大败岐军于幕谷(一作漠谷,今陕西永寿县西北),李茂贞仅以身免。晋、蜀兵亦只得退师,未取得任何成果。
武成二年(梁
开平三年,909年)七月,后梁
襄州(湖北
襄樊)发生兵变,乱兵奉平淮指挥使
李洪为留后,投附于蜀。接着,
房州(治今湖北房县)刺史杨虔亦叛附于蜀。前蜀未能及时出兵声援,李、杨势孤力弱,很快便被后梁军队镇压下去,李洪、
杨虔被俘杀。前蜀失去了一次占领襄州要地、向东拓展疆域的机会。
扩展争霸
永平元年(梁
乾化元年,911年),王建与
李茂贞因儿女婚姻纠纷导致关系破裂,双方发生激烈军事冲突。梁太祖
朱温乾化二年,912年)初遣
光禄卿 王建一生征战,六十岁时才当上皇帝,此时已进入人生的暮年,选立太子便成为一件极重要的大事。长子
王宗仁,幼年患病成为废人,无法成为太子的人选。次子
王宗懿被立为太子,却在宫廷斗争中被杀。王建之后又打算立雅王
王宗辂或者信王
王宗杰,可二人各有长处,难以确定继立哪一个。而王建的妃子徐氏因美貌,深受王建的宠爱,她便趁此力荐自己的儿子
王宗衍做皇太子。由于她深交朝臣官宦,在政治上广有人脉,便联合众人向王建上表,称王宗衍“才器英武,实堪社稷之托”。在宫内外的合力煽惑下,王建遂正式册立
王宗衍为太子。
永平三年(913年)七月初七日,前蜀高祖的宠臣唐道袭因与太子王元膺(即王宗懿)不和,对王建诬称太子谋反。次日,王元膺属下惊惧之下,发动兵变,杀死唐道袭。王建派兵镇压,王元膺逃到民间,藏匿起来。后王元膺被人认出,被卫兵杀害。王建乃废王元膺为庶人。太子之位空缺后,大臣潘炕屡请立储,王建本来想在“类己”的雅王王宗辂和“才敏”的信王王宗杰中选择一人为储。徐贤妃谋求自己的儿子郑王王宗衍当太子,便让飞龙使唐文扆嗾使中书侍郎张格上表请立王宗衍,张格还联络王宗侃以下群臣署名。王建让人给诸子看相,看相的人也被收买,说“郑王相最贵”,王建虽深知“宗衍幼懦”,不能当大任,但见群臣联名,以为王宗衍是众望所归,便不得已同意,于十月二十六日立王宗衍为太子。
通正元年(916年)十二月,高祖王建改国号为“大汉”,改明年为天汉元年。天汉元年(917年)十一月,王建祭天时发生“大风拔木”的凶兆,翌年正月初一日恢复“大蜀”国号。
王建虽立王宗衍为皇太子,但太子王宗衍好酒色,乐游戏,王建为此不安。王建曾经过夹城,听到太子王衍与诸王斗鸡击球喧呼之声,叹道:“吾百战以立基业,此辈其能守之乎!”于是厌恶张格,但因徐贤妃庇护张格,最终不能罢免他。信王王宗杰有才略,屡陈时政,王建认为他很贤能,遂萌生易储之意。但光天元年(918年)二月二十日,王宗杰暴死。同年五月,王建病重,召大臣入寝殿。六月初一日,王建去世,终年七十二岁,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皇太子王宗衍继位,改名王衍。
腐朽失政
光天元年(918年)七月初一日,新即位的王衍封中书令王宗弼为巨鹿王,王宗瑶为临淄王,王宗绾为临洮王,王宗播为临颖王,王宗裔、王宗夔以及兼侍中王宗黯都为琅琊郡王,七月初三日,封王宗侃为乐安王。七月初五日,任命兵部尚书庾传素为太子少保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衍不亲自处理政事,内外官员的变动都由王宗弼来处理。因此王宗弼收到很多的贿赂,都归为私有,前蜀上上下下怨声载道。宋光嗣聪明且善于迎合,王衍十分宠爱信赖他。此时,前蜀政治一片腐朽,前蜀由此也就逐渐衰弱。
王衍年少荒淫,即位后将政事托付给宦官宋光嗣、宋光葆、景润澄、王承休、欧阳晃、田鲁俦等人;又用韩昭、潘在迎、顾在珣、严旭等人为狎客(陪伴权贵游乐的人);起造宣华苑,内有重光殿、太清殿、延昌殿、会真殿,有清和宫、迎仙宫,有降真亭、蓬莱亭、丹霞亭,有飞鸾阁、瑞兽门;又建作怡神亭,日夜与众多狎客、妇女在亭中酣饮作乐。还曾经在宣华苑大摆宴席九天,嘉王王宗寿以社稷大事上言,说话之时,禁不住伤心哭泣落泪。韩昭等人说:“嘉王不过酒后难过罢了!”众多狎客一起以轻侮的言辞戏弄嘲讽嘉王,坐席喧哗。但王衍仍然没能醒悟。
乾德元年(919年)正月十二日,王衍在南郊祭祀,大赦天下,并加尊号为“圣德明孝皇帝”。 乾德二年(920年)开始,王衍又频繁出行巡游。七月二十六日,王衍颁发诏书,准备到北边巡视。八月初十日,王衍从成都出发,随从的旌旗兵甲,连接起来有百余里,可见其奢侈程度。九月,随从的军队驻扎在安远城。十二月初三日,到达利州,阆州团练使林思谔请求王衍巡视阆州,王衍答应了他的请求。十二月初六日,王衍一行顺江而下,龙舟彩船,光辉照映在长江的两岸,这些都是强制沿江州县供应,百姓苦于应付,怨声载道。十二月十五日,到达阆州;十二月二十六日,王衍到达梓州。乾德三年(921年)正月初七日,王衍巡游结束回到成都。乾德五年(923年),王衍又下令建造上清宫,塑王子晋像,加尊号“圣祖至道玉宸皇帝”,为其父王建和自己塑像,侍立于王子晋左右;又在正殿塑玄元皇帝及唐朝皇帝的雕像,王衍乘法驾前往朝拜,其昏庸与奢侈可见一斑。
后唐入蜀
后唐庄宗李存勖已经灭了后梁,前蜀国人都很恐惧。乾德六年(924年),后唐庄宗派遣李严访问前蜀,王衍与李严在上清宫会见,成都的士庶男女,成群结队,夹道欢迎。李严看到前蜀人富物丰,但王衍骄奢淫逸,于是归国以后向后唐庄宗献策攻蜀。咸康元年(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六月,庄宗诏括市天下战马,准备攻蜀,这时
李茂贞也归降了后唐庄宗,前蜀和中原之间已无阻碍。
宋光葆洋州(治今陕西洋县),林思锷为昭武节度使戍利州(四川广元),以备后唐。
乾德七年(925年)九月,后唐庄宗正式下诏攻蜀,以魏王
李继岌和枢密使
郭崇韬统领全军。另命荆南
高季兴自东面攻蜀。值此大兵将临之际,王衍却受
王承休、
韩昭等人怂恿,不顾太后及群臣劝谏,引兵数万赴秦州寻乐。十月,王衍下诏以巡边的名义出游,其实全是假话,真实原因是听了镇守秦州的王承休的谎话。王承休曾报告说秦州美女甚多,使王衍垂涎不已,加之王承休之妻严氏貌美,这些才是促成他秦州之行的因素。当王衍率数万军队从成都北上之时,后唐大军已经开始进攻前蜀了。至
汉州(治今四川
广汉十一月,唐军进入大散关,蜀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东北风州镇)、故镇(即固镇,今甘肃徽县)守将相继投降,兴州(治今陕西略阳)、成州(治今甘肃成县)两刺史弃城遁去,三泉(治今陕西宁强县西北
阳平关)为唐军攻下。唐军获得大量军储,军声大振。王衍率五万大军至利州,闻唐师至,遣步骑三万迎战于三泉,为唐将
康延孝大破之。王衍闻败,自利州仓皇奔归成都。自是蜀之城镇多望风款附,或官、将弃城而逃。王衍听到这个消息后,并不为意,认为只不过是臣下伪造军情,阻止自己前往秦州而已。一路上前蜀君臣吟诗唱和,兴致勃勃,自以为蜀道险阻,万无一失。当王衍一行走到利州时,听到后唐大军已经逼近,前蜀军队纷纷败退的消息,吓得掩面哭泣,仓惶逃回成都。后唐军随即包围了成都。王衍自知大势已去,遂与众臣一同抬着棺材,并且身绑荆棘,以这种耻辱的方式迎降于后唐。后唐庄宗李存勖假意下旨称会善待王衍及其家族,但等把王衍及降族押解出西蜀后,就将他们在路上处决了。唐军自出师至灭前蜀,仅七十日,除三泉一战外,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可谓神速。显然前蜀的灭亡在于君主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否则后唐绝不可能如此轻易地取得川蜀之地。
政治
王建时期,推行为民利政“以文治世”的主张。藩镇割据,三川地区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前蜀立国后武成元年,王建颁布大赦诏:革弊从新,去华务实,有利于民者,不得不用;有害于政者,不得不除。公平必致于民安,富庶自成于国霸。恩虽不吝,法且无私。赫宥者各迎自新,厘革者皆宜共守,俾从荡涤,永致清平。前蜀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前蜀立国后,蜀地安宁的社会局面。
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
太妃卖官
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
军事
永平四年(914年),
大长和攻打前蜀,大败,大长和军阵亡、淹死数万人,大长和几乎一蹶不振,这是前蜀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18年里最大的胜仗。
永平五年(915年),王建取秦(今甘肃
秦安北)、凤(今陕西
凤县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
康县)四州,将前蜀扩境至
大散关。
外交
王建在位时期,为了避免与朱温发生冲突,割据关陇的李茂贞被朱温击败、势力衰微之际,诸将建议趁机攻取凤翔,而王建听取冯涓的建议,把李茂贞作为前蜀的屏障,与李茂贞修好,并与之联姻。但李茂贞之岐国想要山南地区,王建不肯给,后以普慈公主不满婚姻生活而返蜀为导火索,蜀、岐两国遂于永平元年(911年)爆发战争,以王建击败李茂贞结束,两国从此失和,战火不断,蜀占据主动地位。永平二年(912年)十二月,蜀攻占岐之文州;永平四年(914年)十一月,蜀又攻岐;永平五年(915年)十一月,蜀大举攻岐,取阶、成、秦、凤四州并入版图,置武兴军于凤州;通正元年(916年)八月,王建又对岐发动大规模征伐,十月取岐宝鸡、陇州,但在围攻岐都凤翔时因大雪而撤军。在王建的军事压力下,李茂贞终于屈服,在光天元年(918年)四月遣使求和于蜀。
后唐建立后,乾德六年(924年),十一月,王衍派遣翰林学士欧阳彬前往后唐互通友好。王衍认为前蜀已经与后唐建立了友好关系,于是就对后唐放松了戒备,下令撤去戍守在威武城的士卒,又把关宏业等二十四军调回成都。十月十四日,王衍又下令撤去武定、武兴招讨刘潜等三十七军。王衍这些行为,最终导致前蜀的覆亡。
经济
农业
前后蜀时期,土地开辟和亩产量的具体情况,由于史书乏载,尚不能确知。但是,从史籍对当时农业生产情况及社会繁荣殷阜的记载上,仍可见到农业发展之一。前蜀武德军节度使徐延琼的碑文上言及当时梓潼地区“耒耜接肘,薹摩肩,同阎风,稼穑云连”。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一派兴旺景象。正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仓库充溢”和社会的繁衍。蜀臣蒲禹卿曾说当地是“郡府颇多,关河甚广,人物秀丽,土产繁华”。甚至还出现“蜀多生五谷,弃之如粪土”的现象。
前后蜀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经济作物的大量栽培上,尤其是茶叶生产的扩大。唐代四川地区的茶叶生产已有相当的规模,如九陇人张守珪常雇工百余人采茶。到了前后蜀时,茶园经营的规模更大。茶叶生产自其始就是商品生产,但是,茶叶能成为对外区贸易的主要商品,却是需要有雄厚的生产基础作为前提条件。由于农业的发达和茶业生产的发展,一些地区的农民单纯以营茶为生。
另外还有桑业的发展。前后蜀时,蜀中每年三月蚕市,有大量的桑树苗出卖,王建“尝登楼望之,见其货桑栽者不一,仍顾左右曰:‘桑栽甚多,倘税之,必获厚利。’”从桑树苗的大量商品化和统治者欲税桑而获厚利观之,足见当时四川地区栽桑业的发达。
手工业
丝织业:盛享誉称的“蜀锦”早在秦汉时起就驰名遐迩。前后蜀时,随着蚕桑业的发展,织绵业又有了发展。其时锦的产量相当大。前蜀王衍“尝以采数万段结为采楼山。……采楼山遇风雨霜雪所损,乃重易之”。王衍“又好击鞠,常引二锦障以翼之,往往至于街市”。至后唐灭前蜀,还获蜀府库存积的“纹锦绫罗五十万匹”。不仅产量大,品种花式也多达十几种。其中著名的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团、象眼、八答晕、铁梗襄荷,被称为“十色锦”。在织锦技艺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后唐庄宗灭前蜀,“命蜀匠旋织十幅无缝锦为被材。被成,赐名‘六合被’”。
冶铸业:前蜀王建墓中宝盝、玉册匣盖面上所镶嵌的银饰品,制作非常精致,有凤、鹤、孔雀、金甲神等,重要的地方皆鎏金,花纹特别鲜明。墓中还有金铜炉一个,铜质极薄,厚0.1厘米,盖厚不及0.1厘米,炉的外面全部鎏金,铸造颇精。冶铸的发展,尤其反映在后蜀时铁钱的铸造,其“铁工精好,殆与铜相乱”,以致“大盈库钱往往有铁钱相混莫辨”。
造纸业与印刷业:四川的造纸业在唐后期已很发达,著名的薛涛笺、十色笺均闻名全国。前蜀时又有霞光笺问世。造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晚唐蜀中虽已盛行印刷,然所印之书多阴阳、杂记及字书小学等,尚无大部经籍的印行。所以后唐宰相冯道说:“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前后蜀时期印剧业的发展,对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于在战时书籍的留存是有贡献的。雕凿技术此时也有新的提高。前蜀王建中空内置棺的石座东南西三面雕刻有伎乐一十四人,姿态各异。
商业
商业的繁荣,贸易往来不局限于境内州县,与后梁、后唐、吴越、南唐、南汉等割据政权以及海外诸国都有贸易往来。前蜀武成三年(910),后梁遣使通聘前蜀,前蜀高祖王建获赠大量珍贵礼品,其中产于域外的即有“金香一十斤,麝香五十剂,犀一十株,琥珀二十斤,玳頊二百斤”。另有新罗人参、羚羊角等一些域外药物,被后梁国书称为“或来从燕市,或贡自炎方”。可见其物丰货足,市场繁荣。
外贸
王建打通盆地阻隔,以政治家的深远谋略发展对外贸易。南汉刘涉时,“西通黔、蜀,得其珍玩。”荆南高从诲“东通于吴,西通于蜀,皆利其供军财货而已”。后晋“天福初,蜀犹与中国通”。后周“听蜀境通商”。另外,蜀国还从海外输入众多香药,成为蜀地商品市场上特殊的一类海外物产。频繁的商业贸易往来,蜀地钱币流通到外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货币需求量的增加。例如在1993年内蒙古赤峰市曾发现一枚五代十国前蜀钱“永平元宝”,该钱币始铸于王建公元911年。而王建在位期间,还铸有“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等钱币。可见,前蜀经济的发展与王建开放的治国理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行政
2府54州1军232县都成都府
1、益州成都府,辖10县:治成都县、华阳县,1成都县、2华阳县、3郫县、4新都县、5温江县、6新繁县、7双流县、8广都县、9犀浦县、10灵池县
2、梁州兴元府,辖5县:治南郑县,1南郑县、2褒城县、3西县、4三泉县、5城固县
1、秦州,辖3县:1陇城县、2清水县、3长道县
2、凤州,辖4县:治梁泉县,1梁泉县.2两当县.3河池县.4黄花县
3、洋州,辖4县:治兴道县,1兴道县、2西乡县、3黄金县、4真符县
4、通州,辖9县:治通川县,1通川县、2永穆县、3三冈县、4石鼓县、5东乡县、6宣汉县、7新宁县、8巴渠县.9阆英县
5、渠州,辖5县:治流江县,1流江县.2潾水县.3潾山县.4渠江县.5大竹县
6、渝州,辖5县:治巴县,1巴县.2江津县.3南平县.4万寿县.5壁山县
7、涪州,辖5县:治涪陵县,1涪陵县.2武龙县.3乐温县.4宾化县.5温水县
8、泸州,辖5县:治泸川县,1泸川县.2富义县.3江安县.4绵水县.5合江县
9、巴州,辖8县:治化城县,1盘道县.2清化县.3曾口县.4归仁县.5始宁县.6其章县.7恩阳县.8七盘县
10、壁州,辖5县:治诺水县,1诺水县.2广纳县.3通江县.4白石县.5符阳县
11、蓬州,辖7县:治大寅县,1大寅县.2仪陇县.3伏虞县.4咸安县.5大竹县.6良山县.7宕渠县
12、集州,辖3县:治难江县,1道平县.2大牟县.3嘉川县
13、合州,辖6县:治石镜县,1石镜县.2汉初县.3铜梁县.4赤水县.5巴川县.6新明县
14、忠州,辖5县:治临江县,1临江县.2丰都县.3垫江县.4南宾县.5桂溪县
15、万州,辖2县:治南浦县,1南浦县.2梁山县
16、阆州,辖7县:治阆中县,1阆中县.2苍溪县.3晋安县.4奉国县.5新井县.6新政县.7岐坪县
17、果州,辖4县:治南充县,1南充县.2西充县.3流溪县.4岳池县
18、普州,辖5县:.治安岳县,1安居县.2普康县.3乐至县.4崇龛县.5普慈县
19、开州,辖2县.:治盛山县,1盛山县.2万岁县
20、夔州,辖2县:治奉节县1奉节县.2巫山县
21、嘉州,辖7县:治龙游县,1龙游县.2犍为县.3玉溪县.4罗目县.5夹江县.6峨眉县.7绥山县
22、简州,辖3县:治阳安县,1阳安县.2金水县.3平泉县
23、陵州,辖4县:治仁寿县,1仁寿县.2井研县.3始建县.4籍县
24、眉州,辖5县:治眉山县,1眉山县.2彭山县.3青神县.4丹稜县.5洪雅县
25、荣州,辖6县:治旭川县,1旭川县.2威远县.3公井县.4应灵县.5咨官县.6和义县
26、资州,辖6县.:治盘石县,1内江县.2丹山县.3龙水县.4月山县.5银山县.6清溪县
27、戎州,辖5县:治僰道县,1僰道县.2南溪县.3义宾县.4开边县.5归顺县
28、兴州,辖2县:治顺政县,1顺政县.2长举县
29、文州,辖1县.:治曲水县,1曲水县
30、龙州,辖2县.:治江油县,1江油县.2清川县
31、利州,辖5县:治绵谷县,1绵谷县.2葭萌县.3益昌县.4嘉川县.5胤山县
32、剑州,辖8县:治普安县,1普安县.2武连县.3阴平县.4梓潼县.5黄安县.6剑门县.7临津县.8永归县
33、绵州,辖8县:治巴西县,1巴西县.2昌明县.3魏城县.4罗江县.5龙安县.6神泉县.7西昌县.8盐泉县
34、梓州,辖7县:治郪县,1郪县.2通泉县.3盐亭县.4飞乌县.5元武县.6铜山县.7永泰县
35、遂州,辖5县:治方义县,1方义县.2长江县.3蓬溪县.4青石县.5遂宁县
36、汉州,辖5县:治雒县,1雒县.2什邡县.3绵竹县.4德阳县.5金堂县
37、彭州,辖4县:治九陇县,1九陇县.2导江县.3濛阳县.4唐昌县
38、蜀州,辖1县:1唐安县
39、邛州,辖7县:治临邛县,1临邛县.2安仁县.3大邑县.4依政县.5蒲江县.6临溪县.7火井县
40、茂州,辖3县:治汶山县,1汶山县.2石泉县.3通化县
41、黎州,辖3县:治汉源县,1汉源县.2飞越县.3通望县
42、汶州,辖1县:治同谷县,1同谷县
43、雅州,辖5县:治严道县,1严道县.2百丈县.3卢山县.4荣经县.5名山县
44、峡州,辖4县:治夷陵县,1夷陵县.2宜都县.3长阳县.4远安县
45、归州,辖3县:治秭归县,1秭归县.2巴东县.3兴山县
46、澧州,辖4县:治澧阳县,1澧阳县.2慈利县.3石门县.4安乡县
47、黔州,辖6县:治彭水县,1彭水县.2黔江县.3洪杜县.4洋水县.5信宁县.6都濡县
48、施州,辖2县:治清江县,1清江县.2建始县
49、成州
50、徽州
51、诚州
52、阶州
53、维州
54、昌州
1永康军
文化
王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前蜀开国之初,就设国子监,学校教育按唐朝旧制把京城和各州的学校与孔庙加以恢复。永平元年(911),修建新宫,储存四部书籍。宰相王锴上表劝高祖兴文教,选用名儒专门掌管图书。通正元年(916)八月,起文思殿,购置群书存放在里面,用清资五品正品官管理,内枢密使毛文锡为文思殿大学士。从恢复庠序、崇饰孔庙到两次集中图书来看,前蜀王建在兴复文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前蜀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帝王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