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战犯管理所,又称功德林一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功德林路1号,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关押和改造战犯的监狱。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山西巡抚赵尔巽奏请各省通设罪犯习艺所,获光绪帝允准。京师着手筹办顺天府习艺所。光绪三十一年,工巡局大臣、大学士那桐奏准,在功德林创设“京师习艺所”,宗旨为“收容犯人,令习技艺,使之改过自新,藉收劳则思善之效。”京师习艺所设有监督、典狱官、看守长等官员,此外还有看守、医师、技师、教诲师等共一百多人。分设文案处、会计处、考工处、庶务处、稽巡处。另外设有织巾科、织带科、织布科、铁工科、搓绳科,分别组织生产。这是中国第一个劳动改造机关,且由巡警部直辖。宣统年间,功德林已形成一座规模巨大的劳动改造机关。
民国二年(1913年)10月,在功德林建立了“宛平监狱”(时任司法总长为梁启超);民国三年(1914年)10月更名为“京师第二监狱”(时任司法总长为章宗祥)。该监狱的狱长是梁锦汉。中华民国政府拨款81900元,在占地近百亩的土地上,建设了这座现代化的监狱。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仍将功德林作为监狱,并更名为“河北第二监狱”。一些中国共产党党员、左翼人士作为政治犯也被关押在这里。1937年全民族
抗日战争爆发后,
日军占领
北平,但尚未接管河北第二监狱。当时,该监狱关押着七、八百名犯人,其中包括数十名政治犯。
周恩来获得情报称,国民党方面准备在7月底撤出北平前(具体时间为7月28日),将关押在河北第二监狱的
中国共产党党员及六、七百名犯人全部处置掉。中共党组织乃决定趁日本人尚未接管该监狱之机,尽快解救这些政治犯。一天深夜,由中共领导的平西游击队袭击了功德林,救出了全部被关押人员,事件轰动一时。警方对此十分不安,随后政治犯不再被关在功德林,而是被统一关押到北京西安门内的
草岚子监狱。
这里关押的100多名高级战犯共分为13个小组。其中
邱行湘任第一组组长,组员有
杜聿明、
宋希濂、
康泽、
王陵基、
范汉杰、
廖耀湘、
陈林达等人。这里关押的原国民党战犯还有
黄维、
陈长捷、
文强、
沈醉、
郑庭笈等人。
起初功德林属公安部直辖。后来,一些高级战犯陆续获得特赦,功德林遂改由北京市公安局管辖,并成立了接济救护站,接济走失的呆傻人员,或来北京办事一时失去经济来源的人员,留他们暂住这里,并免费提供食宿,设法同他们的亲友取得联系,或由其亲友将其接走,或由政府派人将其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