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训
汉语词语
治生之道⑵,莫⑶尚⑷乎⑸勤。故⑹邵子⑺云:“一日之计⑻在于晨,一岁⑼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⑽,而⑾旨⑿则远矣!
注释
⑴.勤训:阐述勤的重要性,告诫后辈。
⑵.治生之道:谋生的正确方法。
⑶.莫:没有哪一种东西。
⑷.尚:高出。
⑸.乎: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的意思。
⑹.故:所以,因此
⑺.邵子:邵雍宋代学者。
⑻.计:谋划,打算。
⑼.岁:年。
⑽.近:浅近。
⑾.而:转折连词,然而。
⑿.旨:意义,用意。
⒀.效:显示。
⒁.徒然:只,仅仅。
⒂.食:接受,享用。
⒃.新:更新。
⒄.敝:坏,破旧。
⒅.大禹夏代开国的君主。
⒆.圣:指智慧,才能,道德修养几方面都无与伦比。
⒇.且:尚且。
21.寸阴:日影移动一寸,比喻极短的时间。阴,日影。
22.陶侃晋朝人。曾说:“大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
23.惜:珍惜,爱惜。
24.况:何况。
25.不若:不如、不及。
26.彼者:那些人。
译文
谋生的正确方法,莫过于勤快了,因此邵雍说:“一天的计划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的决定。”这些话虽然说得浅显,但意义却很深远!
无奈一般人的习性,厌恶劳苦而喜好安乐,只顾眼前吃得好、穿得好,玩掉时间,荒废岁月,让他去当农夫,却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让他去做工人,却不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的成效;让他去做商人,却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让他去当读书人,却不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白白生活在人间,好像一只蛀虫罢了!
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会败坏。因此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实在是上天不想要万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样吗?劳苦了就会用心思考,安逸了就会迷惑昏乱,这是一般人的常情。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贤明的人,尚且爱惜每一分的光阴;又何况在才能、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作品鉴赏
第一段:提出论点,指出“勤”是最重要的。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语译  谋生的道理,没有比勤劳更重要的了。  所以北宋的邵雍先生曾说过:“一天行程的筹画,重点在于早晨(筹画一天的行程,当从早晨开始);一年工作的筹画,重点在于春天(筹画一年的工作,当从春天算起);一生事业的规划,重点在于勤劳的态度(规划一生的事业,则决定于勤劳的态度)。 ”这话说得浅近,但是它的道理却很深远啊。
观念引导
1.直接破题,这叫做“开门见山法”。
2.引用古人的话,这叫做“言例”。 修辞法称为“引用”(“引用典故”或又称“引用论证”)。
3.一天的开始是早晨,一年的开始是春天,但是,最后一句为什么不是“一生之计在于小时候”呢?
4.这句引用的话,说得浅近,可以理解;但是说它“道理深远”,又深远在哪里呢?
讲解
1.使用古圣先贤的名言,是为了强化、更好的论证自己的论点,所以引用时,名言的内容,必须支持自己的论点。
2.文章开头就标举“勤”为第一要义,认为人活着,就要认真过日子,要将“勤劳的态度”实践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为了强化这个论点,作者引用了邵雍的名言,很好的论证了自己的论点,道明连古圣先贤也认同自己的观点。
3.“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这两小句分别将重点放在“晨”与“春”,早晨是“一日之始”,春天是“一岁之始”,两句一起看,都有“慎始”的意思,就是说“从开始的时候就要谨慎用心”,才不会“一步错,步步错”、“一着之差,满盘皆输”。
4.既然前两句都是讲“开始的时候”,为何最后一句不是“一生之计在于小时候”呢?  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  所以:一生之计在于小时候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点上这样讲,道理也通啊! 这样跟“一生之计在于勤”的说法,差别在哪里?  因为:
一、这句话是邵雍说的,而邵雍原本就是这样讲的。
二、因为“小时候胖不是胖”,有可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三、前两句的语意,重点在“开始”,第三句的重点在“态度”,这个“态度”,也可以回过头来涵盖前两句。 三句一起看,可以看出,第三句才是邵雍话里的主旨,这种表现方式,就叫做“好酒沉瓮底”,谜底最后揭晓,才能吸引人们看到最后。
5.既然邵雍的话也是认同“勤劳的态度”,那么引用这句话,当然可以佐助作者开门见山的论点“莫尚乎勤”。
6.说它“言近旨远”,“言近”可以理解,但“旨远”又深远在哪里呢?
第一段只是建立论点,论点简单明了,很容易懂,但是论点只是概要叙述,是抽象原则,该怎么去实践,还没有提到。 说“旨远”,同时可以将语气和语意延伸到下一段去。
7.题外话。 “一生之计在于勤”,除了强调“勤”的重要之外,还能不能推论出其他重要涵义?
第二段:从人之常情,讲“好逸恶劳”的害处。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憩岁。 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8.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与古代圣贤珍惜时光的榜样来鼓励读者,使读者警惕。
作者简介
李文炤(1672年—1735年),字元朗,号恒斋。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年13为县学生员。清康熙五十二(1713年)举人。授谷城教谕,未赴任。从此潜心程朱之学,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任岳麓书院山长,与同邑熊超、宁乡张鸣珂、邵阳车无咎、王元复等友善,相与切磋问难,湖湘理学兴盛一时。著《学庸讲义》,论篡宋五子书,解《春秋》,订《礼》正《诗》、《乐》,释《易》卦象,皆有创见。通经史百家,舆地象纬、内经、参同契诸书,被称为继王夫之而后的大学者。雍正初年,朝廷令湖北、湖南分闱乡试,湘抚魏廷珍有拖延意。李作《南闱赋》以讽之,并代拟解决办法,事遂定。其后两省又以名额分配问题互争,李向廷珍建议,两省平均分配,魏廷珍据其意疏请朝廷,遂成定制。卒祀乡贤祠。著述宏富,尚有《周礼集传》(《四库全书存目》)、《家礼拾遗》、《春秋集传》、《中庸讲义》、《恒斋文集》、《道德经释》等多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5 16:47
目录
概述
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