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拼音:huà)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一个头朝上的人和一个头朝下的人组成,本义是变化。由本义引申为通过教育使风俗、人心发生变,即教化。又引申指风俗、风化,也指自然界从无到有、创造化育世间万物,即造化。“化”在现代汉语中又表示转变为某种性质或状态,或表示将某种事物普遍推广,作后缀用。
文字溯源
化始见于商代。新附1为商代金文,是正反两个人形。左部像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右部像一个倒立的人。也有的字形左部是倒立的人,右部是正立的人。《
说文解字》说它:“从𠤎(huà)人,𠤎亦声。”按𠤎本为指事字,就是倒立的人,表变化,是“化”字的古写。就此可知,化字左为正人形,右为倒人形,一正一倒,表示变化,属会意字,不过“𠤎”也表声。化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小篆(图3)将左侧人的手部延长,右侧人头部弯曲。发展到隶书(图4)阶段,左侧的人变为单人旁“亻”;右侧的人人身变为一竖弯钩(乚),写作“𠤎”,为后世楷书所承袭。
“化”的本义应该是变化。《易·观·彖传》中记载:“下观而化也。”这里的“化”即变化的意思。整句话是说在下的百姓看到一切,受到教益,发生变化。“化”是由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是一种本质的改变,例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记录的那只“鲲”后来“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化”即变化,是由“鲲”变化为了“鹏”。这种本质状态的改变包括通过精神层面的作用来促成变化,于是才有了“教化”“感化”“春风化雨”的说法,“化”的对象自然就是人本身了。“教化”之后会形成一定的“风气”“风教”,于是就有了“风化”。佛教中僧侣向人乞讨募捐称为“化缘”,这里的“化”即教化,教化因缘、与人结缘的意思。生活中常常会听到“造化”的说法,这个词最开始是表示大自然创造万物,后来用在人的身上,表示“福分”,也就是上天赐给这个人的福分、运气。“化”的结果既然是一种质变,那么从生到死也是“化”的一种结果,于是就由此引申表示“死”这个概念,因此就有了“坐化”,这是佛教徒圆寂的一种方式,端坐着安详地死去。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𠤎部】呼跨切(huà)
教行也。从𠤎从人,𠤎亦声。
说文解字注
“教行也”注: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贾生曰:此五学者旣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
“从𠤎人”注:上𠤎之而下从匕谓之化。化篆不入人部而入𠤎部者,不主谓匕于人者,主谓𠤎人者也。今以化为变𠤎字矣。
“𠤎亦声”注:呼跨切。十七部。
广韵
呼霸切,去祃晓 ‖化声歌1部(huà)
化,德化。变化。《礼记》曰:“田䑕化为鴽。”《纪年》曰:“周宣王时马化为狐。”又姓,呼霸切。六。
康熙字典
【子集下】【匕部】 化;康熙笔画:4;部外笔画:2
古文:𠤎、𠯒、𠏁
《唐韵》《正韵》呼霸切。《集韵》《韵会》火跨切,竝花去声。《说文》:化,敎行也。《增韵》: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敎。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老子·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
又以德化民曰化。《礼·乐记》:化民成俗。
又《
韵会》:天地阴阳运行,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万物生息则为化。
又泛言攺易,亦曰变化。《易·系辞》:拟议以成其变化。
又货贿贸易曰化。《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
又革物曰化。《周礼·春官·大宗伯》:合天地之化。注:能生非类曰化。疏:鸠化为鹰之类。皆身在而心化。若化为鴽,雀化为蛤蜃之等,皆据身亦化,故云能生非类。
又《正韵》:告诰谕使人回心曰化。《书·大诰》: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
又《公羊传·桓六年》:化我也。注:行过无礼谓之化,齐人语也。疏:哀六年传云:乞曰:常之母有鱼菽之祭,愿诸大夫之化我也。亦是行过无礼之事。
又州名。《韵会》:汉属合浦郡,宋改化州。
又《正韵》呼瓜切,音花。《后汉·冯衍传》:与时变化。《章怀太子注》:音花。
又《韵补》叶胡隈切,音回。《三略》:变动无常,因敌变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陈琳《大荒赋》:越洪宁之荡荡兮,追漠之造化。跨三五其无偶兮,邈卓立而独奇。
又叶呼戈切,音诃。《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
又叶许既切,希去声。《后汉·傅干皇后箴》:在昔明后,日新其化。匪惟训外,亦训于内。
又叶呼卧切,呼去声。《白虎通》: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释名》:火,化也,消化物也。《汉书·叙传》:逼上并下,荒殖其货。侯服玉食,败俗伤化。
又《总要》:化音吪,差错也,谬言也。从人匕会意。小篆与匕混,故加言作讹。《史记·天官书》:其人逢俉化言。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亻”窄“匕”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匕”略高。“亻”,两笔相接于横中线上方。“匕”,乚(竖弯钩)的竖段在竖中线,撇与乚(竖弯钩)相交于田字格中心。
书法欣赏
韵书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