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化工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始创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系原化工部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即列入国家重点大学建设,1994年更为现名,1996年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8年9月划归教育部所属,是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也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重要成员。
学校校训
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学院设置
★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万泰院党委书记:王峰
★机电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院长:朱群雄 院党委书记:李征
★经济管理学院
★理学院
★文法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12月,圣诞节,院长:袁其朋副院长:苏海佳邓利,刘军锋
★北方学院(独立二级学院)
科研机构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科研机构 2 个:
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
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个: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4 个:
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 个:
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
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
化工行业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炼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校级重点实验室 1 个:
国防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 6 个:
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国防新材料研究中心
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研究中心
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聚合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心
★校级工程技术中心 14 个:
超重力工程技术中心
过程模拟与调研研究中心
分子与材料模拟实验室
化工装备技术工程中心
计算机辅助机械工程研究中心
设备诊断工程研究中心
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
先进弹性体材料研究中心
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化工安全管理研究中心
特种流体装备技术开发中心
过程机械设计研究中心
中国信息化绩效评估中心
★校级研究所 23 个:
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
功能材料研究所
材料保护研究所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
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
塑料机械与塑料工程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测控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近代化学研究所
催化科学研究所
橡塑机械研究所
植物化学物理研究所
电化学研究所
计算化学研究所
工业化学研究所
现代药物研究所
金融工程研究所
政治与行政学研究所
法学与知识产权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学院发展
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培养研究生制度起,该校的前身北京化工学院即被批准列入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开始开展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设化学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两个专业,当年招收了首批17名硕士研究生。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和高分子材料等学科、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使该校成为首批批准的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化学工程学科、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使该校成为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当年博士生导师傅举孚教授首次在该校招收了2名博士研究生。经过近50年的发展,该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3个硕士授权点,10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北京化工大学已建设成为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研究生培养涉及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生物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与检测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覆盖了化工、石油化工及相关行业的主要领域,化工主干学科具有自己的特色,某些优势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科研实力突出,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建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碳纤维工程中心”以及“国家感光材料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10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教师及研究生人均拥有科研经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十五”期间来学校产生了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国际合作奖1项,在“十一五”的开端的2006年,该校又获得了2项国家科技大奖,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授权发明专利以及发表被SCI、EI等索引收录论文排名高校30位左右。
学校师资力量较强,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到2007年9月为止,共有教师916余人,其中正高职200余人,博士生导师130名,硕士生导师441名,其中拥有院士8人,杰出基金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二层次人才28人,拥有一批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名师。自1978年恢复招生以来,共培养了438名博士、4857名硕士、511名工程硕士;在校博士生523名,全日制硕士生3506名,工程硕士546名,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栋梁之才。
该校重视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设立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最高给予10万元的资助;建立开放式研究生创新训练中心和创新基地;建立国内访学和国际联合培养制度;实行弹性学制,鼓励提前攻博。学校建立了“奖、贷、助”为主体的全面资助体系,同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设立了30余个专项奖学金,所有困难学生均可得到困难补助或国家助学贷款;大力开展“三助”工作,基本覆盖了博士生和部分硕士生。
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北京化工大学突出了产学研导向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重点发展领域中,该校在能源、环境、制造业、公共安全、国防等领域具备一定的优势,形成了以学科交叉和学科集成为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依托该平台培养的研究生达到总数的80%以上,输送了大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到2007年为止已培养各类研究生6000余人,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特别在石油化工领域毕业研究生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参考资料
联盟成员.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最新修订时间:2021-04-08 22:38
目录
概述
学校校训
学院设置
科研机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