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是北京大学设立的技术研究机构。
院长寄语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
国家战略的核心,建设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但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较短,虽然已取得制造强国的成绩,但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相距很远,在一定时期内,企业还难以实施开放性、前瞻性的研究,无法提供原创性的成果。这就要求作为知识及技术高地的大学发挥引导作用,带动企业技术进步并支撑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国内外成功经验也证明,只有在知识创新方面具有超强实力的大学才能真正引领自主创新。北京大学是一所有着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等学府,在我国知识创新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理应适应国家的需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勇当先锋。
为此,北京大学重建了工学院,并确立了“致力于工程科学新知识的发现和应用,培养学术领军人才及产业领袖”的使命。为更好地践行这一使命,工学院成立了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专门研发先进应用技术和培养高端应用人才,取得了较好效果。为进一步发挥北京大学的综合优势,北京大学以工研院为基础,并联合信息学院、软微学院、环境学院、医学部及深圳研究生院等单位,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旨在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协同创新,探索有北大特色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研究院将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为指导,充分发挥北京大学基础性、综合性、交叉性、国际性的强大学科优势,并与海内外知名大学和高科技企业协作,构建开放式、集团式的创新体系,发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并积极探索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和人才、投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模式,最终实现有北京大学特色的专门性、持续性、积累性和规模性创新的技术工厂。
研究院在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创新链)、动力要素(人员)、支撑要素(资源)、控制要素(机制)及客体要素(技术、产品和产业)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构建,初步形成了有机结合的高效机制,在北京、包头、南京、杭州、绍兴及厦门等地建立了基地,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成果,孵化了一批企业,支持了多个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好评。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成为“创新创业先锋、产学研结合典范。”
重点领域
致力于发展成为最具创新力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主要有先进制造、材料与化工、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能源与环境、电子信息、光电技术、设计与文化创意七大研究方向。
研究院设置
研究院除在北京本部开展业务外,还紧密结合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地方的经济及产业基础,在包头、南京、绍兴、杭州等地与政府共建了研发机构,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及产业化。
院本部
院本部围绕7大领域,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重点,为各地方研发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形成本部与地方协同发展模式。
包头研究院简介
包头研究院于2012年10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研究院结合包头的实际,确立了“依托包头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发挥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促进资源产业和传统产业新兴化”的发展策略,一期规划了材料、能源、装备及环保4个方向,与南京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大学联合设立了
磁性材料研究所、生物医用(稀土)陶瓷材料研究所、新型发光材料研究所、半导体材料工程研究所、热能工程研究所、能源生物技术研究所、湿地工程技术研究所、等离子体净化技术研究所、激光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动机节能减排研究所、新能源汽车、资源环境研究所,共12个研究所,一个由多所高水平大学共同支撑的高效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研究院现有科研人员12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科研人员中博士超过30人人,硕士超过60人。
研究院成立以来,完成科研项目约20项,在研项目15项,一批先进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取得较好成绩。
研究院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5家以上国际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引进或创建2家以上国家级研究机构,形成200人以上的研究队伍,每年将向产业界转化10项以上高新技术项目,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科研基地。
南京研究院简介
南京研究院于2012年10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结合南京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以项目引人才、以技术引企业”的发展策略,围绕软件和系统集成2个研发方向,以北京大学为依托,并联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应用科学研究院等8所大学联合设立了仿真计算、物联网、导航与定位技术、智慧旅游、智能电网与工业过程等5个研究所。以及筹建中的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安全管理研究所、健康管理研究所、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一个由多所高水平大学共同支撑的高效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研究院现有科研人员10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人才3人。研究院科研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90%,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初步形成。
研究院成立以来,完成科研项目约9项,在研项目13项,包括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BXCFD通用流体分析软件等一批先进技术项目正逐步实现产业化。研究园计划经过3-5年的努力,将研究院建成10个左右的研究所,在每个主要领域形成一个由2所以上知名大学、3个以上高水平研发机构、10家以上龙头或骨干科技企业组成的“正金字塔”协同创新中心,同时辐射若干家外围企业的格局,创建国家优势或特色创新群体。
南京北大产业创新研究院简介
南京北大产业创新研究院于2012年12月25日正式挂牌成立。研究院在北京大学产学研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结合南京技术开发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南京的科教优势,确定了致力于能源、资源、环境、光电子、信息、生医、材料、纳米等多个领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建成紧密围绕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在国际相关领域有相当影响、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并举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基地。
研究院一期规划了材料、能源、装备及环保4个方向,与南京大学联合设立了
磁性材料研究所、液晶材料研究所、光电自动化研究所、光电机械研究所,共4个研究所,已经立项的产业化项目共9个,包括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牙科材料、新型电控条光膜、超声波水暖系统、LTE应急通信激光应用技术等。研究院正在逐步形成一个由多所高水平大学共同支撑的高效创新体系。
杭州研究院简介
杭州研究院于2012年6月2日正式挂牌成立,研究院依托北京大学深厚的科研实力背景和杭州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为导向,致力于信息电子技术和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计划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与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基地,为杭州市乃至整个浙江省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服务。
研究院已设立生物医疗器械、生物技术、IC设计、测量与控制、云身份安全、微纳米工艺、光电、
抗菌材料8个研究所,并逐步开展其他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在项目选择上,研究院坚持 “技术领先、市场明确、远近兼顾” 的原则;在项目部署策略上,杭州院注重集群优势,充分调动相关产业和市场优势资源。为规模化产业蓄势。
杭州研究院积极引进人才,发展迅速。已引进杭州521人才8人,院士2名,高级工程师8名。研究院处于中试阶段的项目1项,正在技术转移的项目2项,在研项目7项,完成筛选正在内部论证的项目近20项。
为提高研究成果转化效率,研究院在机制上实现了重大创新,建立了“研究院-创新基金”的耦合模式。研究院属于公益机构,创新基金是由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组成的开放式基金。创新基金参与项目评估、投资,主导项目产业化,这样既发挥了公益机构自由专业的优势,又发挥了基金的市场效率机制,较好地实现了协同创新。
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中,研究院将建设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以高端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技术及人才基地:拥有上百名高层次人才,超过五十项高技术项目,形成年产值愈十亿的产业群,愈百亿的产业辐射能力,为浙江乃至长三角的产业升级作出贡献。
绍兴技术研究院简介
绍兴研究院于2008年11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其使命为在生物医药技术、先进材料、环保能源、机械等领域,通过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研究实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超越创新。2010 年4 月,共建双方结合前期运行情况及发展需要,签署了推进研究院建设的协议,从发展方向、治理结构、支持政策等多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化。研究院确立了以“聚焦先进工程技术开展研究及加强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结合及人才引进,在管理上不断创新,打造成为绍兴重要的高新技术输出基地及成果转化基地”的发展策略,按照项目带动、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逐步引入和建设新的工程中心。
研究院现拥有
生物工程研究所和能源工程研究所两个研发实体。现有全职人员2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人,硕士8人。
生物工程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开发方向为
生物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医学工程技术等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产业化研究与技术转化。能源工程研究所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先端太阳能利用技术、热泵技术、污泥干化技术、蓄热技术和楼宇节能改造技术等。
研究院迄今共累计立项27项,完成15项。主要技术成果包括中低温污泥干化技术、高效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高效热泵系统、中低温蓄热技术、ADMA检测试剂盒等。共申请国家专利29项,包括12项发明专利和17项
实用新型专利,其中16项已获得专利授权。
在科技服务方面,研究院与绍兴市华汇集团、亚太药业、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日丽太阳能公司、国周集团、明业集团、
绍兴市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研发项目6项,并共同申报了多项省、市科技项目。
研究院将继续秉持立足绍兴、服务绍兴、回馈绍兴的理念,利用自身及北大的资源优势,积极联系海外高端人才,引进一批具有战略前景的创业项目和创新项目落户绍兴,改善本地的产业结构,增强战略新兴产业的实力,实现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