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海洋研究中心
一所理工类公立大学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3月,是一所理工类公立大学。
机构介绍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中心的目标是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求,组织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力量,建立培养从事海洋事业人才的体系,构建国际一流水平的多学科海洋研究平台。中心利用北京大学雄厚的多基础学科的优势,培育和促进以北京大学为主体或引领的海洋科学研究项目,支持和促进学习教师积极参与具有国际竞争性的、与中国海洋事业密切相关的重大科研、工程和咨询项目,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在海洋事业上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中国乃至国际的海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海洋强国做出贡献。为北京大学校直属研究中心,挂靠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从事包括文、理、工、医科与海洋相关的前沿领域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组成以兼职为主。
发展目标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中心将以“积极从国内外引进优秀人才和挖掘校内潜力并举”为原则,推动北京大学的海洋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中心的首要目标是为北京大学的教师队伍提供一个有利于进行与海洋研究相关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尽快在国内外树立北京大学积极参与国家海洋事业建设的形象。在此基础上,脚踏实地的在海内外吸引专门从事海洋研究的杰出人才,充实我校现有的海洋研究力量、拓展与海洋相关的研究领域、提高我校海洋研究的整体水平。中心将积极推动校内现有从事与海洋研究有关的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在较短时间内将部分内容相近的研究力量组织起来,利用现有条件展开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并凝练重要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为共同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打好基础。同时,根据国家的需求和科学前沿的发展,争取在“985”学科建设项目中加强与海洋研究有关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投入,支持和推动我校具有海洋研究特色平台的建设。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多学科的、高层次的学术机构,将充分发挥北大在学科布局和与国内外其他知名学府广泛联系的优势,并与国家海洋主管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国内海洋研究的信息与资源,为发展中国的海洋研究做出贡献。
学术活动
在过去三年里海洋中心组织的主要活动: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和博士生国际专题论坛,开设“走向海洋”系列讲座和“海洋科学导论”全校本科生公选课,组织恢复学生社团“海洋协会”,以及多次邀请海洋研究领域著名学者作学术报告等。
首届学术年会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中心召开首届学术年会
不同学科背景的校内专家报告了近年来各自与海洋相关研究的进展,十八个精彩的报告分别涉及现代海上观测和测试、过去海洋的历史、数值模拟、实验室培养实验、海岸带开发以及海岛权益等诸多方面,展示了北大海洋研究的最新成果。来自地空学院的陈永顺教授介绍了我国在西南印度洋进行的首次大洋海底地震仪台阵探测实验的结果及其重要的科学意义;何涛副教授作了海底热液热传递和流体特性的报告;李江海教授的研究小组通过对青海德尔尼铜矿床的研究揭示了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硫化物矿床的典型特征。物理学院胡永云教授报告了模拟太阳系外行星海洋环流对其气候的调节作用的最新结果;杨海军教授通过模型计算揭示了不同时空尺度海洋大气经向热量输送过程中海洋-大气之间的互补关系;韦骏特聘研究员报告的海气耦合模型为模拟海洋大陆的区域洋流变化及反馈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位地球科学领域的老师报告了时间跨度极大的古海洋研究成果,来自城环学院的许云平特聘研究员利用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南冲绳海槽过去2700年以来海洋水温的变化;通过分析化石微壳体的元素特征,地空学院的黄宝琦副教授对四百二十万年以来西太平洋底层水性质变化进行研究;刘建波副教授和沈冰特聘研究员则展示了通过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4-6亿年前地史时期古海洋特性的成果,深入探讨了华南早奥陶碳酸盐沉积体系的转换以及伊迪卡拉冰期的古海洋氧化过程。
南海以及中国周边其它海域的研究也引起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胡敏教授通过对海上、海岛及空中采集样品的测试和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讨论了东亚地区大气污染物的跨界输送及其相互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物理学院傅宗玫特聘研究员则聚焦在大气-海洋界面有机物的交换过程,提出了三层膜模式的新观点;来自工学院的吴晓磊教授介绍了近年对南海表层和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微生物分析的结果,他希望与其他学科的专家共同深入探讨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海洋微生物生物地理分布及其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来自医学部药学院的林文瀚教授将南海底栖生物代谢产物多样性用于抗肿瘤、抗艾滋病活性研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沈兴海教授给大家带来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研究成果,该成果在提取海水中铀的潜在应用对海洋的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周力平教授汇报了他的研究小组与物理学院刘克新教授等合作参与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研究的最新实验结果,展示了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方法示踪南海深层环流运动的潜力;城环学院的许学工教授基于多年的研究就海岸带高强度开发对海洋的影响和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法学院李红云教授就如何解决钓鱼岛问题的热门话题,从国际法和外交规则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
部门领导
副主任:陈永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副主任:李红云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研究队伍
中心人员组成以兼职为主,兼职人员来自北京大学院系相关学科教师,并根据工作需要聘请专职研究人员;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和相关部门领导为顾问,指导中心的学术发展方向;中心将与世界上其它著名海洋研究学术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与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定期联络机制;中心将聘请国内外海洋研究专家作为客座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
陈永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地球物理学、全球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
方岱宁: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海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工程结构与舰船装备监测与安全保障
关平: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储集、环境变迁、以及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研究
何涛: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1)跟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包括: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性质,海底构造,海底表面热流和低温热液,传统地震信号处理,DTAGS(Deep Towed Acoustic and Geophysical System)信号处理等。(2)跟油气勘探相关的地震岩石物理和测井解释等方面的研究。(3)地质问题的数值模型研究,包括有限元分析、反演理论应用等。
侯贵廷: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1)海洋地质探测技术 (2)海洋石油地质 (3)构造物理模拟
胡敏: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海洋排放二甲基硫和气溶胶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环境与健康影响。
胡永云: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学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气候动力学、大气环流、臭氧层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古气候和行星大气。
黄宝琦: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海洋学、古气候学
李红云: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法、海洋法、空间法、环境法
李江海: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石油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
林文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生药学教授、博导,中国药学会海洋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海洋药物》编委,德国耶拿大学杜塞尔多夫大学和浙江大学客座教授。1993年至1995年先后在巴西圣保罗大学和日本东邦大学做客座研究员。1996年在北京大学组建海洋生物实验室。主持863计划1项。1994年获中国青年化学奖,2006年获首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天然产物研究。
刘建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沉积学(Sedimentology)和微体古生物学
钱维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海气相互作用、季风研究、历史环境变化
秦其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海洋遥感信息提取通用技术平台、地理信息系统
谭本馗: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学系教授。专业方向:大气动力学地球流体力学,大气中的非线性过程
吴朝东: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副主任。专业特长: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陆相盆地沉积体系数值模拟、黏土矿物与沉积地层年代学
吴晓磊: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治理和资源化,生物质能转化和利用,流域环境修复和生态重建
许云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有机地球化学
杨海军: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洋环流理论和数值模拟;海洋风生环流和热盐环流动力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包括北太平洋振荡(NPO)和热带太平洋振荡(TPO); 区域和沿岸海洋动力学,南海海洋环流;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
姚锦仙: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生命科学与技术、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周力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海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 古海洋学;古气候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年代学。
朱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大气化学与全球污染国际委员会委员,国际全球大气化学(IGAC)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污染。
研究方向
北京大学的海洋研究可以归纳为五个大的方向,中心将优先在这些已有一定基础的领域内探讨合作研究的具体方向和课题:
(1) 海洋系统与全球变化(Ocean system and global change)
利用遥感、沉积学、地球化学、生物学和数值模拟等多学科手段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上海洋系统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特别是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海水温度和化学组成变化背景下的海-陆-气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环境效应及未来趋势预测;
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极端环境下生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及生物基因资源;
利用多学科手段研究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背景下中国海岸带超大城市发展与近海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未来变化趋势。
(2) 深海地球动力学(Deep ocean and geodynamics)
海洋地壳和海洋岩石圈结构与演化;
海洋地球物理学。
(3) 海洋生物资源基础研究、开发与利用
海洋药物;
(4) 海洋法规与管理和国际关系
海洋法;
海洋划界;
海岸带经济与管理。
海洋探测技术;
舰船制造;
海洋生物工程。
招生专业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中心招收硕士生、博士生专业为:
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涉及“海洋专业”为海洋地球物理学
030109国际法学,涉及“海洋专业”为海洋法学
070905第四纪地质学,涉及“海洋专业”为古海洋与全球变化
100703生药学,涉及“海洋专业”为海洋药物化学
080102固体力学,涉及“海洋专业”为“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和“实验固体力学”两个方向,专攻新兴能源力学(潮汐能)、航天航空航海无损检测方法的研究等。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中心成立.华禹教育网.2010-6-8
陈永顺.北京大学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6 09:37
目录
概述
机构介绍
发展目标
参考资料